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正史無傳,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爲衆方之宗。中華十聖之——醫聖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們對他所知不多。在晉皇甫謐《鍼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爲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張仲景在長沙爲官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中華十聖之——醫聖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喫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喫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喫。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喫,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中華十聖之——醫聖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喫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

南陽張仲景。他不僅治學態度嚴謹,而且醫德高尚,一生爲民醫病,深受老百姓愛戴。人們尊稱他爲醫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