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综合报道 6月15日,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去世,年仅55岁。故宫摹印是“三代单传”: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金禹民,是新中国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金禹民只收了一个徒弟,就是沈伟的师傅刘玉。沈伟曾谈及自己最大的苦恼:“故宫的下一代摹印传人,会在哪里呢?

沈伟(资料图)

《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场地位于故宫西南角的“南三所”,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这是一时间成了很多粉丝心中膜拜工匠精神的“圣地”,据说已经有3万多人报名想来这里工作,可谓红极一时。这里是昔日紫禁城的冷宫,今天故宫的“文物医院”。一大批专家在这里精心修复、复制文物书画,埋首深宫,几十年岁月悠然而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跟随故宫摹印传人沈伟的脚步,我走进神秘的“南三所”,去探寻文物专家不为人知的宫中生活。

沈伟的师傅刘玉

沈伟生在江南,长在太湖边,上小学才随父母来到北京。说起师传,他真是个幸运儿。中国印坛有“南陈北金”,金禹民大师就是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也是新中国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金禹民只收了一个徒弟,就是沈伟的师傅刘玉。沈伟也是刘玉培养的唯一徒弟。故宫摹印“三代单传”,他怎么能不深感荣幸呢?

他对师傅的崇敬溢于言表,比如,师傅为宫藏历代古书画摹印五千多方,摹制皇帝玺印数量最多,为陈毅元帅、叶飞将军、数学家陈省身等名人治印,参与复制长沙马王堆汉墓彩绘帛画……

沈伟

盖上万个印章没出一点差错

虽然名声远扬,但是今天的“南三所”和以前默默无闻的很多年并没有什么不同,依然是一片寂静的宫苑。朱漆凋落的宫门里安装了现代的门禁系统,工作人员刷卡进门,外人很难进入。

进门之后是一条幽深的过道,墙根儿的自行车棚里有上百辆自行车,据说这是“宫里人”最喜欢的交通工具。越过红色的宫墙可以看见一排排起伏的屋脊,这里有好几个相互毗邻的大四合院,是木器、织绣、青铜、钟表、瓷器、漆器、镶嵌、书画等十多个小组的办公地。

沈伟工作的“书画复制组”就在其中一个四合院中,院子很大,种着核桃树、柿子树、海棠树,果实累累;丝瓜秧沿着树爬得比屋顶还高,硕大的丝瓜在头顶上摇晃;青皮的大葫芦还剩下一两个,寂寞地挂在架子上……“春天的时候院子开满了花,特别漂亮,秋天就可以摘果子了,现在只剩下高处的柿子打不下来。”沈伟说。

很多年来,沈伟每天的习惯是7点半提前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浇水。他关心每一个葫芦长成的样子,甄选之后他会摘下来做成葫芦罐养蝈蝈,或者精心雕刻成工艺品。他还曾经在红色的宫墙根儿下种过西红柿和玉米,收获季节他像一个骄傲的农民一样在玉米前照了张相,据说那片玉米成了故宫一景。

浇完了花,沈伟有时候还会喂猫,他给这两只野猫起名“花子”和“灰子”,它们是这里的“宫宠”,夏天趴在红色的窗棂边,冬天趴在暖气上,憨态可掬。沈伟喜欢小动物,看到它们就觉得心情特别愉快。

做完这些事,沈伟走进院中最敞亮的北房,门楣上挂着“书画修复组”的小牌子。几百年的老建筑了,虽然柱子上的漆色已经斑驳,但是那种典雅和讲究绝非一般房子可比,用沈伟的话说,这房子“接地气儿,让人特别舒坦”。

走到沈伟的办公桌边,通常会大吃一惊,会禁不住产生疑问,这是工作的地方吗?桌前是清水流淌的山石盆景,窗柩上挂着一串串小葫芦,还有鸟笼子、小风筝、蛐蛐罐儿散落在周围,全都是他喜欢的玩意儿。

沈伟坐在桌前,望了望窗外,今天的北京没有雾霾,初冬暖暖的阳光照进来,在桌上投下柔和的阴影,他笑了,“这么好的阳光,心情也不错,干活!”

沈伟在“南三所”的工作就是这么任性,营造自己最舒服的环境,调试出最好的心情,这里的规矩是“不加班,不赶活”,为的就是拿出最好的工作状态。尤其是沈伟的“摹印”,摹印是古书画临摹的最后一环,要求仿刻的印章要与真迹一模一样,就连盖上去的效果也得形神具备,和原作看不出一丝差别。

“一张古画别人临摹了好几个月,花了无数心血,我这最后一个章,要是盖坏了,不是前功尽弃吗?所以绝不能出一丁点差错。”30年来,沈伟雕刻仿制了1000多枚古印,在临摹的书画上盖了上万个印章,没出过一点差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