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聽過,

裂紈素兮似雪,制團團兮如月;

你可曾試過,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你可曾賞過,

唐寅妙筆生花,美人秋風紈扇。

團扇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稱爲“障扇”,作爲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現在即使多用空調製冷,團扇作爲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也應被瞭解和保護

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爲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爲“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爲“團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

圖爲癡情司所制,湘妃竹蘇繡雙面八絲繡花扇

圖爲緙絲捻金紫竹大扇

西漢時期,團扇製作工藝最精緻最考究的是在齊楚一帶,“齊紈楚竹”之說,就是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製作扇面的團扇。就當時團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造紙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紙面團扇也漸漸地流行起來。到了唐末宋初時期,因爲當時的刺繡工藝已非常精妙,一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佛像的刺繡開始出現在了團扇的扇面上。團扇在唐宋時期最爲流行,扇上題詩作畫也最興盛。

從元代起,在團扇上繪畫題書的情景開始呈衰退態勢,而這種態勢到明代就更加明顯,從而將在團扇上作書畫的主流拱手讓位給摺扇。實際上,古代的男人也用團扇,只是到了明代,團扇才漸漸變成了女性的專用之物,正規的場合男人都開始改用了摺扇。

清咸豐時,團扇又開始重新興起,並在清末時大肆活躍於書畫家的案頭。清末所制團扇,其形制以圓形爲主,一種爲兩面無骨的團扇,另一種是扇柄穿過其中一面的扇面,將畫面平分爲二,另一面則無骨。

古代女子歷來喜歡婉約的一切,守着月兒想,對着花兒想,望着流水也在想,心事隨着裙裾搖曳,伴着袖兒輕舞。如水般的女人,將那水做的心事傳於花間,浣紗時驚不着流水,採蓮時翻不動荷葉,寫字時掩不住墨香.....團扇綿綿,花間心事,輕靈飄逸,不着痕跡。

團扇凝結了古代藝術的精髓,團扇小巧玲瓏,飽含詩情畫意,團扇搖搖,美人嫋嫋,盈盈一笑,嫵媚妖嬈。一枚小小的團扇,將古代女子的美永遠定格在那古老的流光煙雨中。

重陽 | 畫團扇

在楠書房

於薄如蟬翼的扇面上勾勒世外桃源,

靜心沉醉在繪畫世界,

度過一個專注而平和午後。

獲得一件親手製作的團扇工藝品,

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

時間:10月28日 下午2:00

地點:楠書房·上海新天地店

參與方式:楠書房書友免費,預約即可

預約電話:021—63339361

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古人喜歡飲酒賞菊,登高望遠等形式寄託對親人的祝福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古人對孝悌的一種認知,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的白髮、皺紋亦漸多,那都是歲月留給他們的印記,也是我們值得用心細細品味的故事。

天涼了,或許您不能時常陪在父母的身邊,但您可以在此次活動中爲父母畫一幅祈福的團扇,爲父母送去一份關心,一份溫暖。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