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網友在網上吐槽互聯網公司的“雲”太多,問這些到底是什麼雲。這樣的“雲”有: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小米雲、魅族雲、美團雲、滴滴雲,還有什麼小鳥雲、小豬雲、小狗雲……好像是家互聯網公司就要有個以公司名字打頭的“雲”,但這樣的“雲”有多少人用過?

大家一開始聽過“雲”恐怕是因爲雲存儲技術,比如騰訊微雲和百度雲盤。這種“雲”其實比較狹義,主要成爲當時廣大互聯網公司吸引用戶的手段之一。但前兩年各大互聯網公司要麼進行收費,要麼直接關閉,顯然是因爲免費的雲存儲實在讓企業不堪重負。

在這之後便是我們點開各大主流APP後,通常會在啓動頁最下面看到一行小字“XX雲”。說明該APP的數據運營等服務是由該公司的雲計算提供,這讓一些公司顯得很有範兒。畢竟能夠獨立提供雲技術服務,怎麼着也該是個大廠吧。

當然很多並非大廠的公司擁有“雲”也算個起點,有總比沒有強啊。進了“雲”門檻,剩下的還需自己的努力。畢竟國內起點太低,比不上那些美國大廠。不過互聯網行業現在有些萎靡,在這行工作如何呢?有員工調侃互聯網公司的“雲”:你看那天上的雲,像不像裁團欠我的年終獎?(看來雲計算行業也不容易呢!)

其實“雲”是通過網絡按需提供動態可擴展的計算資源,主要體現在雲存儲、雲服務器、雲數據庫……等基礎服務方面。近年來關於雲計算很火,這也是雲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有人指出:隨着雲技術的越來越深入,那些想要做“雲”的阿貓阿狗公司,自然都變得一塌糊塗。

目前全球前三的雲服務企業應該是aws、azure、aliyun,不過這前三的市場份額差距還是挺大的,aws一家就佔了將近一半份額。目前國內擁有“雲”的公司有些是私有云,只有阿里、華爲、騰訊、新浪等少數是公有云吧。

另外雲計算也不是那麼好做的,像京東、滴滴、美團這樣的鑽石王老五不都玩不轉嘛。沒有雄厚的To B基因和技術積累是搞不定的,就算目前在運營,關閉也是早晚的事兒。有人說得好:雲,就是漫天的互聯網垃圾信息處理站。雲,全球最終只有一家成功。這是互聯網唯一法則,在互聯網淘金不易。京東和金山合併,就是難兄難弟抱團取暖然後苟延殘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