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播放/span>img _width="85px" class="__bg_gif img_loading" data-ratio="0.66796875" data-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hoJx6jYhRaTNpaA6IrCbO2avUBibsYJGPic4ibnocatdawF4TKaXYxI33JARwiaiaDh24KygjTanUjXmw/640?wx_fmt=gif" data-type="gif" data-w="auto" data-width="100%" src="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text-indent: 0em;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center; vertical-align: middle;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width: 85px !important; height: 56.7773px !important;"/>

導讀:

淨土宗,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在慧遠大師這一時期,並沒有淨土宗這一說,當時只是稱爲蓮社,蓮社六祖或者七祖,在早期,淨土宗沒有立宗,都是依附在其他的宗門教下的。直到清代的時候,才把蓮社的七祖和淨土宗相提並論。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十三祖,早期由南宋時期的宗曉法師排列了蓮社六祖,又由宋代的志磐法師排列七祖,然後還有寫《蓮宗寶鑑》的優曇普度法師,他也增設了兩個祖師,逐步到了印光大師這裏,確立了十二位祖師的格局。印祖往生之後,四衆弟子又把印祖加上去,就形成十三祖的格局。/strong>strong>遠公大師像贊緬維遠公,乘願再來。創立蓮宗,暢佛本懷。

俾諸凡夫,憶念佛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已斷惑者,即證無生。證無生者,速圓佛乘。

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感應道交,利益甚深。

未見涅槃,即宣常住。未見行願,普導西去。

其所立法,暗與經合。護法菩薩,表自大覺。

羅什舉經,深如讚歎。西僧景仰,心香輒獻。

千餘年來,不聞圓音。幸有遺教,尚可遵循。

伏願我公,又復示生。普引羣倫,同登五清。

印公遺文,模公道貌。庶幾來哲,是則是效。

—常慚愧僧釋印光和南敬撰

/strong>/strong>生平簡介

印度著名的譯經家鳩摩羅什法師曾預言,東方將有護法菩薩,弘揚佛法,西域僧衆,都稱中國有大乘菩薩,紛紛向東稽首。這位東方護法菩薩,指的就是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

慧遠大師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慧遠大師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聽後,慧遠大師悟徹真諦,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section>/section>弘法利生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慧遠大師座下。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師爲前秦苻堅所執,往長安,其徒衆星散,慧遠大師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羅浮山,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到廬山清淨,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於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刺史桓伊發心建造東林寺,慧遠大師自此以東林爲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晚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慧遠大師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爲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遙與北方長安消遙園,平分天下。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慧遠大師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臺譯經,成爲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section>/section>結社唸佛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唸佛,共期西方。率衆精進唸佛,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爲行道的節制。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甚至有的還在現身中見佛,如劉遺民等。

/section>/section>主要著述慧遠大師內通佛理,外善羣書,於儒精《周易》《毛詩》與“三禮”,於道則擅《老子》《莊子》,於佛則宗般若。著述見於著錄者有《大智度論要略》二十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三卷、《法性論》二卷、文集十卷,現僅存《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改名《大乘大義章》,其餘都已散佚,惟《出三藏記集》《弘明集》《廣弘明集》《高僧傳》收錄其部分論、序、贊、書等,其中以《沙門不敬王者論》影響較大。廬山之東林寺爲當時南地佛教中心,與羅什所居止之長安中分天下。/section>/section>上品往生據《遠公別傳》記載: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淨修,非常精勤勇猛,曾於唸佛三昧中,三次見到佛菩薩的勝相,然而慧遠大師從未向他人宣示,其後在般若臺的東龕,剛剛從定起來,又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而於圓光之中,有無數化佛及觀音勢至等,同時還有慧持、曇順、劉遺民等。於時阿彌陀佛對他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劉遺民等也曾趨前對慧遠大師稟言:「法師之志在吾之先,何來之遲也?」慧遠大師確知往生日期後,纔將見到勝相的事實告知法淨、慧寶等弟子。制訂遺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

師於義熙十二年示寂,世壽八十三。後由唐、宋諸帝賜贈諡號「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爲別於隋代淨影寺之慧遠,後世多稱爲「廬山慧遠」。

廬山東林寺,慧遠大師於東晉太元九年(384)創建,歷史上曾“規模宏遠,足稱萬僧之居”,是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東林寺不僅是中國淨土初祖祖庭,而且也是日本淨土宗特別是“東林教”的祖庭。東林寺歷史文化積澱極其豐厚。隋初,智者大師曾住錫東林,大建僧坊,逶迤飛閣,俯視天地;唐太宗朝,江州刺史崔黯撰寫《復東林寺文》,柳公權書,後世稱“東林一絕”,今殘碑尚存。唐時,東林寺僧衆達數千人,殿宇、僧寮三百一十餘間,藏經萬餘卷,爲國中衆寺之最。唐時,東林詩碑林立,名家題詩不計其數。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韓愈、李頎、王昌齡、李端、韋應物、張九齡、張喬、杜荀鶴等都有詩作傳世,故有“滿寺萬詩詠,一步一驚心”的讚譽。

天寶九年,鑑真大師第六次東渡前,到東林寺朝拜,將慧遠大師淨土法門傳至日本,後來就有了“日本國廬山慧遠法師奉贊會”,並奉東林寺爲祖庭。

淨 宗 初 祖 頌

-- 印光大師

肇啓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

圓音一闡士歸廬,大法將弘神運殿。

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

致令各宗盡朝宗,萬川赴海依行願。

/p>

點擊下方二維碼,關注天天梵音

/section>/p>天天梵音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靜心聽梵音,佛渡有緣人。

/p>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