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食品安全犯罪直接危害人民羣衆生命健康,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是公安機關治安部門打擊犯罪工作的新重點。山東省是傳統的食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大省,蔬菜、果類、畜產品、水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近日,山東省公安廳食品藥品犯罪偵查總隊開展專題調研,深入分析食品安全領域犯罪的基本特點和工作中的困難問題。現將該調研報告摘刊如下,供各地參考借鑑。

當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勢和打擊食品犯罪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食品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種植餵養環節非規模化業戶濫用農藥獸藥問題相對突出。蔬菜種植中濫用農藥甚至違禁使用有機氯等高毒農藥,導致出現蟲、藥、食品、人之間的惡性循環。在禽畜魚的飼養環節,濫用飼料添加劑,非法使用生長激素、“瘦肉精”等,還有的非法使用抗生素、安眠藥等人畜共用藥品。

(二)生產加工環節濫用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非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質。主要表現爲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濫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劑、保鮮劑、食用色素等加工食品,非法添加、使用工業鹽、亞硝酸鹽、工業鹼等。在公安機關偵辦的系列“地溝油”、“工業明膠”案件中,“地溝油”、“工業明膠”均有流向知名食品加工企業的情況。

(三)食品貯存、流通環節不規範經營問題突出。不少食品經營業主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鮮設施,非法或過量使用防腐劑、保鮮劑,如“甲醛白菜”、用福爾馬林浸泡的海鮮、泡發食品等。

(四)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高。受鑑定追訴等繁雜程序影響,大部分消費者發現假劣食品時,多抱着“喫一塹長一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沒有積極地向有關部門揭發檢舉、助長了違法犯罪的僥倖心理。

當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勢和打擊食品犯罪存在的問題

二、食品安全領域犯罪的基本特點

(一)涉及面廣,範圍大。從食品養殖種植的源頭飼料和用藥環節,一直到餐桌消費環節,都存在犯罪行爲。有的甚至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特徵,形成了完整的犯罪產業鏈條。有的生豬畜禽養殖大縣每天的病死畜禽高達數十噸,這些病死畜禽由於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很多流向了餐桌,並且隨着物流業的迅猛發展,有的食品犯罪涉及面廣、線長,地域跨度大。

(二)專業化水平高,技術性強。在製假的方式上,從簡單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向技術化、專業化方向上發展,由物理方法造假向研製非法化學添加劑進行非法添加方向發展。如近期市場上出現的一些非法香精添加劑,很難檢測出其成份。

(四)危害嚴重不易辨別。目前市場上的絕大多數假劣食品,對人體的危害一般是一個慢性的過程,危害後果往往要經歷一定的潛伏期才能顯現出來。如2011年山東省公安機關偵辦的“地溝油”系列犯罪案件中,共檢測“地溝油”樣品131份,有三分之一的樣品含有苯丙芘等致癌物質,有三分之一重金屬含量超標,如果長期食用,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但這種“慢性”危害後果很難被消費者直接發現,致使一些企業長期作案。

當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勢和打擊食品犯罪存在的問題

三、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食品檢測標準不健全,加大案件偵辦難度。在該省偵辦的系列病死畜禽案件中,如按照正常的生鮮肉的檢測標準檢測不出其中含有的有害成份,在偵辦食用油、食用醋案件中,用現行標準也發現不了“地溝油”和工業醋酸勾兌食用醋的問題,這就導致偵辦此類案件必須全環節來調查,大大增加了偵查成本。

(二)涉案食品鑑定週期長,成本高,制約了偵查工作開展。目前食品鑑定週期一般在15—30天,且結果出來後,都是檢測數據,沒有鑑定結論,而且收費較高。多數鑑定機構主觀上並不願意承擔公安機關辦案中的檢測任務,怕添麻煩。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對鑑定意見有異議的鑑定人應當出庭作證,將導致鑑定機構在涉案食品鑑定方面出現較多的推諉現象,給辦案工作帶來困難。

(三)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夠。行政部門向公安部門移交的案件,多是媒體曝光後移交,主動移交的很少。今年以來,除山東省食安辦通報的涉案線索外,山東省公安廳沒有接到一起其他部門移交的案件或線索。

當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勢和打擊食品犯罪存在的問題

(四)司法機關的專業化認知水平有待提高和統一。食品生產加工行業範圍大、專業性強,在查辦食品安全犯罪時,司法機關對直接非法添加在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和假冒註冊商標的犯罪認定比較好把握,但對一些有毒有害物質超出標準的,和使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進行前期加工的行爲,往往存在不同認識,難以統一司法思想。如,今年7月份膠南市公安局偵辦的一起非法加工雞肉製品案件,涉案雞肉經檢測亞硝酸鹽嚴重超標,但在罪名認定存在較大爭議,最終沒有認定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從司法實踐看,多類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從偵查、批捕到移訴、審判,每一個環節都是相關部門的學習過程,偵查、檢察、審判機關的專業知識,和對此類犯罪的認知水平,都亟待提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