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俄東線首條隧道豎井管道安裝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圖爲“S”彎管“穿洞”完成並進行管口組對。 吳寶蛟 攝

  中新網廊坊9月15日電(宋敏濤 何志丹 吳寶蛟)15日,由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管道局)EPC總承包建設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過境段黑龍江盾構穿越工程首條隧道俄方側接收井“S”型彎管吊裝下井,標誌着首條隧道管道安裝進入收尾階段,豎井管道安裝新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當天10時,在俄方封閉區內,隨着指揮員一聲哨音,一臺350噸吊車配合一臺130噸吊車、一臺50噸吊車同時發力,開始進行首條隧道接收井側“S”型彎管吊裝工作,於13時50分成功完成吊裝任務,並進行管口組對,開始打火焊接。

  據管道局中俄東線過境段EPC項目部經理曹會清介紹,本工程超大口徑“S”型彎管吊裝工藝爲管道局首創,在世界範圍內無先例可以借鑑。其優勢爲打破傳統豎井管道安裝工藝,以往通常採用人員手工焊接的方式進行,而面對中俄東線超大口徑(1420毫米)、超大壁厚(33.4毫米)的管道,人員手工焊接耗時長、風險極高且焊接合格率較低。此次管道安裝新技術的應用,解決了豎井狹小空間大口徑管道全自動焊接以及安裝的難題,在保證管道焊接效率以及焊接質量的同時不破壞豎井地連牆承重結構,填補了我國豎井內大口徑管道安裝工藝空白。

  該工程隧道安裝採用全自動焊接、機械化補口施工工藝,因其工藝限制,全自動焊接設備無法實現豎井內彎管大坡度懸空吊裝焊接作業。因此,項目人員在地面事先將彎管和直管一次性焊接預製成“S”型,再採用整體“穿洞”方式一次性吊裝就位。“S”型彎管由58°彎管中間焊接7.19米直管後,在另一側焊接62°彎管,預製成S型管道,總長22米,重33噸,同時按設計要求在地連牆豎井井壁一側開鑿出高5.5米,寬2.3米矩形孔洞。彎管在豎井外側吊裝,整體穿過矩形孔洞後,一側放置豎井底部與隧道內管道對接,一側放置洞口與井外管道對接。

圖爲“S”型彎管整體吊裝。 吳寶蛟 攝

  在中方側始發豎井內進行“S”型彎管吊裝時,用時7個多小時,有了首次成功吊裝經驗,本次吊裝僅用4小時便完成任務。待焊接完成後,首條隧道管線進入全線試壓工作,預計今年10月上旬完成。

  目前黑龍江盾構項目第二條隧道管道安裝焊接至67道口,807.76米,完成63.8%。計劃於2019年1月完成全部施工任務。

  據瞭解,黑龍江盾構項目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起點,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中俄兩國邊境交界處,是國內首條跨境盾構隧道工程,盾構機從中國境內始發,水下穿越黑龍江,到達俄羅斯境內的接收井。俄羅斯“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與中國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在隧道內實現跨國對接。工程包含四座豎井、兩條長1139米直徑2.44米的盾構隧道及隧道內D1420×33.4毫米天然氣管道安裝,由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和俄羅斯俄氣託木斯克輸氣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由管道局負責EPC總承包,由瑞士通用公證行東方股份公司進行監理,是中俄友好合作的典範工程。(完)

責任編輯:羅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