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節期間,《流浪地球》霸屏熱搜,這部科幻電影票房成績在衆多賀歲影片中一枝獨秀,上映第一週票房已破20億人民幣。其中魔性交通安全提示語洗腦粉絲: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不少城市的街頭,都出現了這個標語,各地官博紛紛接龍。

The Wandering Earthwrapped up its first week of release in China with a record-breaking $349 million. That's the biggest one-week total ever in China, besting the $338m debut of Detective Chinatown 2 last year and the $307m launch of Wolf Warrior 2 in the summer of 2017.

《流浪地球》上映首週中國票房達到創紀錄的3.49億美元(約合23.7億人民幣)。它超過了去年3.38億美元票房的《唐人街探案2》和2017年夏季檔3.07億美元的《戰狼2》,創造中國上映首周票房新高。

圖源:貓眼電影

2月5日,《流浪地球》陸續登陸國外院線,在美國22個城市、加拿大3個城市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上映。

儘管導演郭帆表示不刻意針對海外市場,但票房數據顯示《流浪地球》平均單場收入高於全美周冠軍電影近4倍。

It was the second-biggest seven day total for any release in any territory save for the $390m seven-day cume of Walt Disney's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in 2015.

在全球範圍內上映的所有電影中,《流浪地球》的一週票房僅次於迪士尼2015年《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3.9億美元。

電影上映後,IMDb上共有2900餘人爲電影打分,評分達到8.0。

魔性交通安全提示語洗腦粉絲

道路千萬條,

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範,

親人兩行淚。

Routes are countless.

Safety is foremost.

Unregulated driving.

Loved ones end up in tears.

(譯文來自電影字幕)

電影中這段交通安全提示語也意外火起來,洗腦了不少粉絲。

電影劇照

不少城市的街頭,都出現了這個標語,各地官博紛紛接龍。

就連電影導演郭帆都表示,感覺有點怪怪的

網友熱評:

劉慈欣回應《流浪地球》熱點問題

2月10日,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電影監製劉慈欣在山西陽泉家中接受了央視記者獨家專訪, 回答了部分網友關心的問題。

圖源:央視新聞

影片看哭很多人, 您哭了嗎?(央視新聞移動網網友)

劉慈欣:沒有,我們看電影是從創作者角度去看,不是從普通觀衆角度去看。我看到感人情節,更多地會想怎麼加強效果更好,是以工匠、創作者的心態去看。一般來說,我們是打動別人,自己一般很難被看過多少遍的作品打動。

影片中的地球現象是否會發生?(央視新聞微博網友@Rosa六妹阿)

劉慈欣:首先,在我們看得到的未來是肯定不會發生,因爲太陽處於一個恆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恆星是十分穩定的,太陽就算真的要發生變化,對我們人類的尺度上來講,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會是在很遠的未來。

點擊觀看完整採訪視頻↓

有網友質疑影片中一些科學設定讓人無法接受,您怎麼看?(央視新聞客戶端網友)

劉慈欣:確實裏面的很多設定不是太嚴格,甚至是一個BUG。這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受拍攝技術的限制、故事的需要 。比如打掉攝像頭確實不能把人工智能毀掉,你要表現毀掉人工智能的話,是有辦法的。典型的就是《2001太空漫遊》裏面,毀掉人工智能很專業,航天員進到電腦的主板上,把存儲芯片一塊一塊拔下來真的就毀掉了。可在《流浪地球》裏,你讓吳京去這麼幹,那電影的時間可能要拉長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學原理的基礎上,又保證電影的可視性,可看性。

▌《流浪地球》會拍成系列嗎?(央視新聞微信網友“尼古拉嵩”)

劉慈欣:這不該問我,去問製片方導演,拍不拍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是我覺得如果《流浪地球》第一部的票房照這樣的趨勢走下去的話,是完全可以拍第二部、第三部的。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都拍成電影,這沒有問題,但是畢竟科幻電影和小說相比,它受到的制約是很多的。

國產科幻電影未來該如何發展?(央視新聞微信網友“雲周”)

劉慈欣:首先,不要被某些框架限制死,科幻電影一定要多元化,要有多種風格。不能照着某一個風格、照着模式去拍,那是沒有前途的。

另外,要建立起一個科幻電影的工業體系,這個必須得有。這個工業體系就是很專業的,比如做星空特技的、做飛船特技的,都有它特定的專業,這個體系必須建立起來。

第三,必須有好的原創內容,這個很重要。原創內容從兩方面來,一方面我們要好的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這個現在太缺了。此外,科幻電影相對於從文學作品改編而言,它更適合原創。我們其它的領域的編劇數量很大,但是在科幻領域的編劇的數量很少,這方面我們必須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編劇來。

科幻作家能預測未來世界嗎?

劉慈欣:不可能,描述不出來,不光是我,誰都描述不出來,甚至你描述100年以後都很困難。所以我們寫科幻的人不是在預測,我們只是把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都排列出來,但是我們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可能性,我們只排列那些最有意思的、 最震撼的。我常舉一個例子,一個不走的表,它一天還有兩次能弄對。同樣,你排列的足夠多的可能性,這裏面肯定有幾種能遇上的。但是不是預測的,科幻小說家並沒有神奇的力量。

您創作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劉慈欣:我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其實就是創意,不能說是枯竭吧,而很難能產生讓自己能興奮起來的科幻創意。這個大家有些誤解 ,好像你寫一部作品非要超越前一部,我沒有這個想法。我說過一部作品,它有很多因素是機遇,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我要寫一個作品,特別是長篇小說,能支撐你寫下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很興奮。如果我都興奮不起來,你別指望讓讀者能興奮起來,這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劉慈欣:中國現在最強的感覺是什麼?是未來感。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在中國有這麼強烈的未來感,這種未來感就是未來給人的吸引力,世界上現在任何地方沒有辦法與中國相比。順理成章,它就促進科幻小說、科幻文學的繁榮。

去年11月,劉慈欣在美國華盛頓被授予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在現場的發言中,他也曾強調中國的未來感:

China is a highly futuristic country. It is true that the future of China may be full of challenges and risks, but never has this country been so attractive like today. This reality provides fertile soil for the growth of science fiction, and it is enjoying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the country. As a Chinese sci-fi author, who was born in the 1960s, I’m the luckiest from the luckiest generation.

中國是一個充滿着未來感的國度,中國的未來可能充滿着挑戰和危機,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吸引力,這就給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在中國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作爲一個在60年代出生在中國的科幻小說家,我則是幸運中的幸運。

在採訪中,劉慈欣感嘆科幻文學的創作與國家的昌盛密不可分:

國運盛,文運盛。這一點對其他文學我不知道是否準確。對於科幻文學是極其準確的,在一個落後的、貧窮的、發展緩慢的地方,科幻文學肯定不行。不論你多麼有水平、有創意的作家,你也不行、得不到承認,這是科幻文學的一個特點。

《流浪地球》的火爆也讓我們看到,劉慈欣仍然一直在描寫宇宙的宏大神奇,正如他所說的:

The vast ocean of stars can always carry our infinite imagination.

浩瀚的星空永遠能夠承載我們無窮的想象力。

編輯:左卓

實習編輯:陳月華

來源:央視新聞 參考消息 Forbes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