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沙島資料圖片 記者 何奔 攝

從大吉沙島上撤離的居民,在黃埔體育館安全避風 記者 梁懌韜 攝

大風大雨大家都平安

金羊網訊

記者梁懌韜報道“1983年那次,島上出現管湧;去年那次,我們想撤,發現水都漲上來了,也只好再一次和水斗爭。今天,真的和過去不一樣。”9月16日傍晚,儘管強颱風“山竹”的風雨依然在室外呼嘯着,但廣州市黃埔區下沙股份經濟聯社董事長張培新,可以和一衆生活在大吉沙島的鄉親在黃埔區體育館結實的館體內躲避風雨,不用如過去般爲防風抗洪而煩惱。就在一天之前,他和黃埔區黃埔街道辦事處的一衆工作人員,一同上島勸離所有鄉親,換來全島168名常住居民的生命安全。

大吉沙島:鬧市中江心小島,颱風來臨常遭水浸

大吉沙島,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魚珠東南的珠江江心。和岸上正在建設的廣州第二CBD相比,該島至今仍保存大片農田,島內主要收入亦以農業爲主。近年來,偶有廣州市區居民或外地遊客前往這座迄今爲止只能坐船才能登上的小島,體驗都市中的田園風光。

“一旦下大雨,特別是打颱風,這個島就有水浸的風險。”張培新說,小島地處位置特殊,強颱風襲擊珠江口,令廣州吹偏東大風時,大風極易把江水往小島推,導致水浸。在張培新的印象中,1983年襲擊珠江口的9號颱風,導致大吉沙水浸嚴重;此後每逢颱風天到來,大吉沙都要水浸一輪。在2017年天鴿颱風來襲期間,張培新和鄉親們,有了水浸來臨前把島民轉移到安全地方的想法。由於決定撤島的時間較晚,風急浪高的珠江已經停航,船隻無法靠岸,張培新和鄉親們只能再一次看着農作物被淹,鄉親們努力保衛居住點。

“這一次,一定要做好準備。”

2018年9月16日,強颱風“山竹”襲擊珠江口。早在約一週前,氣象臺便已對此作出預報。基層政府部門,開始關注大吉沙島再一次於颱風中的命運。

“9月11日,全區第一次開防颱風動員會,第二天,我們召開街道自己的防颱風會,大吉沙島如何安排,成了我們的工作重點。”廣州市黃埔區黃埔街道黨工委書記閻新民介紹,“保生命安全全島居民撤退”再一次成爲選擇。

“把島上居民勸離家園,並非易事。”閻新民介紹,長期生活在島上,忽然說要撤,並不是每個人都接受。9月13日,他和街道工作人員,連同經濟聯社工作人員首次上島勸離,便發現島上居民對大吉沙島“深深的愛”一部分人不想離開,有的島民還從未離開過這個島。

“第一次勸勸不動,只好勸第二次。”閻新民說,9月15日眼看着“山竹”要來了,街道再一次召開全街防颱風動員大會。當天下午14時許,40多名街道加聯社工作人員,再次上島,對全島島民進行離島勸說。

“下午4點,全部遊客被勸出島;5點鐘,第一批40多名島民願意出島,我們派船過去接再轉運上大巴;到了6點,又有一批;7點,還有一批。”閻新民說,此時島上還有極個別島民,掛念農作物或者自己的漁船等財產,不捨離島。在一衆工作人員的努力相勸下,168名規劃需撤離的島民,全部撤出。

島民岸上臨時安置,留下25名“勇士”守島搶險

168名島民被撤到岸上後,按照各自意願,有117人選擇投靠各自親友暫住;剩下的54人,被安排到黃埔區體育館暫住。這裏,是黃埔區規劃的應急避險場所。

“一開始還擔心大家不習慣,後來一看大家沒怨言,我就安心了。”張培新說。記者9月16日到訪黃埔區體育館時發現,不少島民躺在政府發放的臨時牀鋪上休息;有島民在下棋打牌,也有島民在看書;島民中不乏有小朋友,聚集在體育館一臺投影儀前看動畫片;年老和身體不舒服的島民,則接受現場醫護人員檢查身體。據悉,有兩名身體抱恙的島民,通過本次撤離,被轉移至附近醫院,接受更專業的治療。爲了照顧島民,黃埔區民政局和黃埔街道,通過儲備食物和機關食堂,爲島民提供每天早午晚夜宵四頓飯。除了讓島民喫得飽,黃埔區體育館還安排了淋浴和洗手間供島民使用。不少在雨中被淋溼的島民,第一時間就可更衣洗澡。

“我們對島民撤離做了規劃,不僅是暫住場地,還有島上留守工作,最終能說服大家撤離。”閻新民說,街道安排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參與佈置庇護場所,給島民家的溫暖。由多個政府部門及村社幹部組成的25人駐守人員,留守島上,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盡力排除險情,保障島上常住居民留下的財產的安全。

廣州黃埔超兩萬人颱風期間應急撤離,未來大吉沙島有望告別“逢風必浸”

據悉,廣州市黃埔區,從各種隱患場所,疏散了超過2萬人,這其中既有來廣州從事各種建設項目的外來務工人員,也有廣州本地居民。每多一位被轉移者,都意味着多一人在“山竹”來襲中獲得安全。

針對“逢風必浸”的特點,廣州市黃埔區,計劃對該島進行觀光農業項目改造,既保留該島“都市田園”風貌,同時提升居民收入,亦能確保防洪設施可抵禦頻發的水患。

作者:梁懌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