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役爆发后,法国牧师饶家驹神父在上海建立南市难民区,对保护大量中国平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37年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一些外国人模仿饶家驹的的做法,他们试图在南京,在不同的条件下做些一些相同的事,于是打算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Nanking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Committee),贝德士是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后担任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Nanking International Relief Committee)成员与主席。

贝德士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贝德士独自在南京城内,妻子和两个孩子正滞留日本,他和其他留在南京21名外籍人士商讨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救助难民,国际委员会商议的安全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以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和金陵大学等教会学校为中心,北到山西路及其以北一带,南到汉中路,西到西康路,东到中山路。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周围设立安全区的界限标志,便于辨认。成立之后他们积极筹备物资,主要是大米、面粉、衣服、棉被以及一些钱币。

1937年12月8日美国大使馆致滞留南京的美国人的通告,通知在宁美国人离开南京,还将用于撤离时帮助攀援城墙的绳索交由贝德士保管。但是贝德士并未抛弃南京市民,他们在那天公布了《告南京市民书》,告知市民可以进入安全区躲避祸乱,上面写道:“这个区域以内的人民,当然比他初的人民平安得多啦,因此,市民可以请进来吧!” 紧接着,成千上万的难民进入安全区。

国际委员会委员

在救助方面,国际委员会的救助非常出色。在初始阶段,1个丹麦人和3个英国人提供了大量帮助,后来这几个人被他们的公司和政府调走了。于是,大部分工作就落在美国传教士的身上,贝德士等人承担了各种职责。安全区建立后,有很多中国人帮忙与合作,但有时如果没有一个在紧要时刻能勇敢面对枪炮的外国人在场,便什么事也行不通。贝德士说:“我们冒着巨大风险,受过一些沉重打击,但还是侥幸取得远远超过目前形势所能允许的许多成绩。”

南京安全区

在南京,英、美、德的大使馆,都被日军反复抢劫。中外人士的车辆、食物、衣服等各种物品,都是日军抢劫的主要目标。在安全区以外的地方,抢劫财产的行为更为严重。为了掩盖罪证,日军抢完商店之后,再去焚毁,许多住宅区也被蓄意烧毁了。就连难民的衣物、被褥和食品,也都遭到抢劫。贝德士说:“商店和机器完蛋了,至今还没有银行和通讯系统,几个重要街区被焚毁,其余的一切都遭到劫掠,剩下的是面临饥寒交迫的人们。这里大约25万人,差不多全呆在安全区,足足有10万人完全依靠国际委员会提供食宿。其他的人则靠剩下的一点点米勉强糊口。”

贝德士在1937年11月17日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了他建立安全区的感受:“为了建立一个由国际人士主持的面向平民、难民的安全区,我一直在痛苦中勉力挣扎着。成功的机会是有一些的。”由此可见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因为还有希望,他还在坚持。他在11月28日致妻子的明信片写到:“一切都好,我整天忙着各种救济。”

1938年2月13日汉口《大公报》刊登了南京市长马超俊致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的信函:“近更闻难民区内二十万人之粮食、蔬菜及医药品,均已告罄,贵会呼请各方输入接济。而日方拒绝不允。直欲将我二十万无辜难民限于饿毙绝境,闻之曷胜悲愤。为此函恳贵会,请根据日方去年十一月一日托由上海饶神甫之复电,向日军严重交涉,务使区内食粮等得到接济,以延续巨量难民之余生,而完成贵会神圣之使命,不胜翘首感盼之至。”国民政府首都的市长要请求一个委员会保护自己的市民,由此可见贝德士他们在拯救难民中所起到的无可代替的作用。

贝德士他们在南京沦陷期间共救助了20余万难民,功德无量,1938年田伯烈给贝德士的信中指出:“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您在南京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的仰慕之情。我可以想象您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是怎样度过的。”贝德士离开南京后,1941年5月1日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致贝德士一封信,感谢他1937年11月以来对委员会的鼎力支持,表扬他在担任委员会主席期间不遗余力的工作,怀念他的谆谆教诲,倾慕他的卓越能力,并向贝德士赠与“名扬南京”(Virtue is known all over Nanjing)的美誉。

来源:《南京大屠杀与西方国际友人》

本文作者:吴涛涛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生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