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熱點】乘“市“而上借“勢“奮進——“潛山縣改市,我們要改變“之幹部作風怎麼變?

從縣到市,意味着新起點、新發展、新希望,面對“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性機遇,“潛山縣改市,我們要改變”的“頭腦風暴”正在潛山廣大黨員幹部中展開,如何以新的形象迎接“市”的到來?思想大解放、行動大擔當、作風大轉變,求新求變、凝聚發展的共識正在潛陽大地落地紮根、開枝散葉。

砥礪前行我們做了哪些?

“腳踏實地、滿腔熱情、沉下身子、埋頭苦幹的幹部越來越多,有思路、有辦法、能幹事、幹成事的班子越來越多,這是潛山的寶貴財富,也是潛山再創輝煌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在撤縣設市大會現場,一位老領導點贊之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潛山把幹部作風建設作爲加快地方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着力創新體制機制,強力突破制約難題,下大力氣推進思想解放、作風轉變。全市上下把心思用在謀調整上、把精力花在抓轉型上、把時間用在促升級上,不斷推動經濟調中求活、轉中見好、促中變優,呈現出工業發展量增質升、現代旅遊提速升級、有效投入持續加大、城鄉面貌顯著改觀、改革活力不斷釋放、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計民生持續改善的良好局面。也正是因爲乾的成效,潛山成爲全國第一家以特色縣途徑申報成功撤縣設市,幾十年來期盼的“設市夢”才得以實現。

在聚力攻堅、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培養練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幹部隊伍,特別是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展現了幹部的責任與擔當,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和先進典型。

在森林防火、防汛救災、抗雪除冰“現場”,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迎難而上、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戰鬥在第一線、衝鋒在最前沿,全力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在脫貧攻堅“戰場”,面對脫貧摘帽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一批縣級幹部積極響應縣委號召,克服困難,深入一線駐村駐點;1549名幹部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迅速行動,立即就位,與貧困羣衆同喫同住同勞動,開展“千幹下基層”行動,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戰!

在經濟發展的“賽場”,廣大幹部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積極主動作爲,比學趕超,創新創優,僅今年以來,農村電商、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河長制、林長制等多項工作在省市大會上交流,打造了抓黨建促振興的“黃鋪經驗”、20分鐘就業圈“潛山方案”、農村電商全覆蓋“潛山實踐”和河長制、林長制推進“潛山路徑”等一批先進經驗,展現了潛山形象,擴大了潛山影響,提振了潛山精神。

撤縣設市,潛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整裝待發。我們如何乘“市”而上,借“勢”奮進,在新的征程中推進作風大轉變、推動潛山大發展,爲“撤縣設市”再立新功,是當下潛山廣大黨員幹部正在思考的問題。

對標先進我們差在哪裏?

市委書記張勁松多次強調,潛山雖已撤縣設市,但與兄弟縣市比,發展不快、發展不足、發展不優仍是最大市情和主要矛盾,我們面臨着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雙重”任務。

“潛山市設立後,到安慶參加會議,會上的坐卡潛山縣換成了潛山市,既感到興奮,更感到的是壓力”,一位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的這段話,形象表達了潛山在安慶各縣(市、區)競相發展中“位子”與“位次”的差距。

潛山爲什麼發展不快、發展不足、發展不優?一位潛山老領導指出潛山幹部作風的關鍵,“不騎馬、不騎牛,騎着毛驢中間走”,有一種小進即安、甘居中游、隨波逐流的心態。

“等等上面怎麼說,看看周邊怎麼做”,這是常掛在我們幹部嘴邊的一句話。

站在市的起點,我們怎麼辦?就是要對標先進,圍繞“學海安、問安慶”,學習海安幹部“見第一就爭、見獎盃就奪、見紅旗就扛”的精氣神,敢於超越、善於領跑、勇於爭優,以新的業績爲潛山發展貢獻力量。

潛山要實現跨越式發展, 幹部是決定性力量, 作風是關鍵性因素,良好的幹部作風,可以形成巨大的發展活力和優良的發展環境。要追趕、要進位,沒有一點拼命的精神是不行的。撤縣設市的成功,吹響了崛起奮進、跨越發展的新號角,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的幹部付出更加艱苦卓絕的奮鬥和努力。

乘“市”而上我們改些什麼?

從縣到市,是一次發展機遇的大交織,而不是對外稱謂的小改變;是一次發展方式的大轉折,而不是過去模式的再重複;是一次發展重心的大轉移,而不是既有工作的再推進。在轉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改變的方面有很多。

幹部素質要再提升

幹部是振興發展的第一要素,幹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地方發展的好壞。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對照海安處處是“全能型”幹部,更需要我們的幹部具備多方面的能力。

如何提高幹部素質?市委黨校一位長期從事幹部培訓的教員建議:“要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和‘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對幹部實施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鍛鍊,爲不同類型幹部開出有針對性的‘補品’,補齊幹部在能力上的‘短板’”。

幹部的精氣神,是一個地方的核心競爭力。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邵偉民說:“組織部門將旗幟鮮明地鼓勵幹部幹事創業,把奮發進取想幹事、善作善爲會幹事、攻堅克難幹成事、嚴於律己不出事的幹部選拔出來。”從市委組織部獲悉,下一步,我市還將開展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分析研判,注重“能力”+“責任”,分類別定位研判重點;突出“科學”+“創新”,多維度拓展研判途徑;堅持“實效”+“長效”,全方位運用研判結果,把幹部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把幹部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打造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撤縣設市大會上,市委書記張勁松提出:“要弘揚天柱山文化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薛家崗文化開創文明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激發全市上下幹事創業的勇氣和激情。”

考覈體系要再完善

考覈是“指揮棒”,“考”的是幹部的作風和效率,“評”的是幹部的責任和擔當。

一位市直單位負責人建議:“在考覈指標的設定上堅持宜精不宜多的原則,把握關鍵點,牽着‘牛鼻子’,以儘可能少的指標歸納重點工作、關鍵目標,不搞面面俱到、眉毛鬍子一把抓。”

如何把單位績效任務和崗位職責轉變成個人績效任務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一位鄉鎮黨委書記建議,“要探索依託崗責體系建立個人崗位任務目標,做到‘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頭上有指標’,通過這種形式層層分解目標,落實崗位責任,使大家真正把指標作爲工作目標,把壓力化爲工作動力。”

一位市直單位的幹部說:“既要‘真考’更要‘真用’,讓考覈擲地有聲。要兌現獎懲、拉大績效差距,讓幹得好的既有位子,又有票子;讓幹得少的既沒面子,也沒‘裏子’”。

正向激勵要再強化

隨着權力瘦身、福利縮減、紀律嚴格,幹部隊伍中出現了人心思動的現象。一位從事組織人事工作的同志建議:“要探索實施針對性激勵辦法,立足不同領域、層級、年齡、專業、崗位幹部的特點,以效果爲導向,不搞平衡照顧,堅持按功行賞”。

“要把厚愛與嚴管結合起來,讓不幹事的沒有臉面,讓幹得差的浮出水面,讓幹得好的登上臺面。”市委組織部分管負責同志說。據瞭解,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幹部能上能下的具體辦法,積極探索幹部能上能下有效途徑,進一步暢通“下”的渠道,規範“下”的程序,加大“下”的力度,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幹部,採取調離崗位、改任非領導職務、免職、降職等方式予以調整。特別是對一些在工作中“不冷不熱、不急不忙、不疼不癢”的幹部,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該調整的調整,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從政環境。

容錯糾錯要更精準

如何喚起幹部的責任擔當,是當前幹部作風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一位鄉鎮負責同志建議,“要健全允許試錯、保護幹部機制,合理設置容錯界限,對失職與失誤、敢爲與亂爲作出嚴格區分,從制度上鼓勵幹部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爲‘敢想敢幹敢擔當’的幹部撐腰打氣”。

當前,我市正在完善幹事創業容錯免責機制,合理設置容錯界限,劃定容錯底線,規範認定程序,爲幹部幹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鼓勵幹部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爲幹部“鬆綁”加油,有效解決幹部存在的少幹避錯、不願擔當、爲官不爲問題。建立不實舉報澄清說明機制,主動爲敢擔責能幹事的幹部公開正名,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作風正才能政風清,政風清才能幹勁足,幹勁足才能事業興。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迅速行動起來,做到胸中有局、心中有紀、眼中有活、肩上有責、手上有力、腳下有路,以“釘釘子”精神對各項工作扭住不放,以幹部作風的轉變凝聚民心、匯聚力量,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微潛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