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以來,春晚已走過36個年頭。36年時光如流,從當初創新節目形式的一次嘗試到每年春節必備的文化大餐,從央視春晚一枝獨秀到各大省級衛視春晚百花齊放,春晚如今已經成爲華人世界不折不扣的新年俗。

這個農曆新年,春節聯歡晚會又一次成爲各大電視臺競爭的焦點。因爲春晚不只是各大衛視展示實力、謀求新年好開局的舞臺,更是其面對新媒體競爭,在“節慶閤家歡”應用場景下展示獨特競爭力的絕佳機會。

因而,這個春節,春晚熱似乎來得更猛一些:據不完全統計,從小年到大年初六,各大省級衛視整整排播了超過20檔春晚,比2019跨年晚會的數量多一倍。激烈的競爭中,省級衛視春晚如何做到“守正創新”?怎樣進行“供給側改革”,提供觀衆需要的內容?電視文藝工作者又如何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節慶閤家歡之間找到較好的平衡點?這一切都需要業界認真思考總結。

“懷舊牌”要打出新意

比之青春偶像雲集、以演唱會爲形式的跨年晚會,省級衛視春晚的一大特色和祕密武器,就是以各種“重聚”爲代表的“懷舊牌”,其形式一般結合了歌舞、小品、互動訪談等形式,以勾起觀衆淚點和共情爲目的,這種“懷舊牌”屢試不爽。比如,“許仙白素貞”“F4”“無線五虎將”的重聚,均曾引發觀衆的集體“回憶殺”。然而,“懷舊牌”不可濫用,必須利用創新的設計打出新意,單純拉“故人”未必就能贏得滿堂彩。

今年的省級衛視春晚也不乏“回憶殺”代表作:湖南衛視華僑華人春晚請來了“姑姑”李若彤、“李莫愁”嚴慧明、“令狐沖”呂頌賢以及“虛竹”樊少皇等金庸劇演員,以音樂小品的形式致敬金庸。雖算不上“金庸武俠世界”的最強陣容,楊迪等人的插科打諢也不完美,但《歸去來》的音樂中,“姑姑”李若彤翩翩起舞,還是有瞬間令人“淚目”的效果。

北京衛視春晚則帶來了25年後《我愛我家》劇組的重聚,有片尾曲演唱,有經典片段重溫,更讓宋丹丹說出那句“感謝英達”,引發廣泛關注。說起“回憶殺”,今年山東衛視春晚也有不少嘗試:20年之後,蔡國慶穿着當年那件白色西裝,跟歌手王菊演繹起說唱版《常回家看看》。今年多家衛視都“應豬年之景”請來了馬德華,不過山東衛視還同時請來了“高小姐”魏慧麗,兩人穿着1986版《西遊記》原版造型服裝送祝福,還唱了《卡路里》,新意十足。

把中國故事講得更走心

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宣傳思想戰線已經進入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在紀念了改革開放40週年之後,今年又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新的歷史座標之下,春晚這種文藝形式,如何更好地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以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心聚力,備受業內外人士關注。

可喜的是,今年各大衛視春晚在正能量故事的講述方式上有一定創新,使得故事更生動、呈現更精美、內容更走心,達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東方衛視春晚請來了74歲的李谷一,讓她與青年歌手霍尊一起演唱了三首歌曲,還策劃了82歲的朱逢博與李谷一“南朱北李世紀相擁”,令人感嘆時光的力量。94歲的著名指揮家曹鵬講述了自己在羅馬機場“快閃”演唱《我的祖國》的故事。江蘇衛視春晚則請來了平均年齡74歲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他們白髮蒼蒼,大部分長期紮根祖國邊疆,在各個領域默默貢獻力量,這些內容設計感人至深。

山東衛視春晚與消防部門聯合策劃了根據滅火救援真實故事改編的小品《最初的信仰》,通過舞美聲效和科技手段再現了消防員英勇的救火事蹟,笑點與淚點兼具。節目原型、消防英模羣體代表褚夫寬,跟觀衆分享了一段他在火災現場發給妻兒的語音——“老婆,老公救火去了。明天可能見不着你老公了,照顧好父母和孩子”,視頻卡段受到微博網友強烈關注。相聲演員郭陽、郭亮的小品《我叫國慶》,則以姓名爲內容,通過與蔡國慶的互動,引出了祖國各領域名叫“國慶”的平凡建設者的故事。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今年的省級衛視春晚創排中,廣大電視文藝工作自覺踐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48字”方針,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層出不窮,真正做到了“有意義”與“有意思”相結合。

迴歸文藝原創力

隨着管理部門各項調控政策的落地,以及業界對“流量鮮肉”“天價片酬”等現象的反思,今年的省級衛視春晚,“拼大牌”現象比往年有較大緩解,但“大牌雲集”“陣容豪華”等宣傳語依然存在。其實,縱觀近幾年省級衛視春晚播出後的反饋,大牌明星未必有大的傳播效應,豪擲重金“砸明星”不但使晚會成本增高,客觀上也會抬高藝人的片酬,可能還蘊藏着意外風險。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綜藝節目,編劇、編導的文藝原創力,才應是內容創作的核心推動力。新形勢下,電視文藝工作者必須策劃好創意,爭取“選好用巧”藝人,以合理的陣容搭配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這方面筆者有三個建議:

一是作品爲先,慎用“流量藝人”。近期,業內流傳着一個段子:多個網絡平臺公佈的2018年度歌曲榜單前十名,全部爲流量藝人佔據(周杰倫、王力宏等全部出局),網友則普遍反映其中大多數歌曲“幾乎沒聽過”。粉絲經濟時代,粉絲應援“愛豆”的力量很強大,常常爲主創遴選表演嘉賓帶來錯覺。節目主創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考慮是否“自帶流量”的同時,要對“藝人影響是否正面”“其表演實力究竟如何”“是否有合適的作品”等進行綜合評估,然後再進行選用。今年多位年輕的流量藝人蔘演了各大衛視春晚,比之鋪天蓋地的網絡聲量,他們真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並不多。

二是創意引領,老明星玩出新創意。區別於跨年晚會,春晚的觀衆更加多元,在節目策劃中,應該適當照顧中老年觀衆以及少年兒童,通過創意將老明星打造出新表現,尋求代際間的最大公約數,實現“閤家歡”效果。這方面,老歌手騰格爾尤其值得關注:他今年連上三家衛視春晚,先後與迪瑪希中外雙語合作民歌《鴻雁》,與新生代歌手汪蘇瀧演繹《新鳳陽花鼓》,與楊鈺瑩“反差萌”合唱《茶山情歌》,其《學貓叫》的花絮視頻更是風靡網絡。中國風歌手霍尊也聯手京劇名家楊赤、於魁智演繹了《瑞雪飄》,將流行歌曲與京劇唱腔創新融合。此外,各大衛視還奉獻出了張雲雷和費玉清、李健和郎朗、林志玲和宋小寶、蔡國慶和王菊等創意“CP”,頗有新鮮感。這些都是巧用明星的好經驗,值得學習。

三是觀照現實,加強對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紮根基層、服務人民,作品才能夠真正走進觀衆內心,這並不是一句空話。可喜的是,今年那種純賣萌耍寶、唱曲熱舞、調侃身高體重的語言類節目有所減少,一批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重拾“諷刺”精神的節目得以湧現:王雷以演員的身份,與盧鑫、玉浩插科打諢,呼籲演員加強“自我修養”;王小利與兒子王亮就“孩子是否該報補習班”鬥智鬥勇,展開“育兒大作戰”;邵峯的《大爺跟我走》提醒觀衆提防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孟鶴堂、周九良則從“盤他”中走出,聚焦網絡中“槓精”這一新興特殊存在,呼籲“有話好好說”。這些作品,密切關注當下社會熱點話題,讓觀衆在會心一笑的同時,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和代入感,自然會受到歡迎。

對網絡元素合理取捨

近幾年,隨着新媒體的發展和媒體融合的推進,網絡用戶數量大增。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網絡段子、搞怪難懂的網絡流行語、朗朗上口的抖音神曲以及光怪陸離的網絡亞文化。

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春晚的創作。然而作爲電視文藝工作者,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網絡元素的合理取捨。在這方面,筆者建議從導向和創意兩方面考量,依據以下三原則來把握:“可以創意使用”一些網絡歌曲,“謹慎照搬”網絡段子和流行語,“堅決抵制”低俗惡俗的網絡亞文化。

比如,讓楊鈺瑩“學貓叫”無傷大雅還有點俏皮可愛,可滿屏的“海草舞”、請本土草根歌手來一個“網絡神曲簡單串燒”則略欠妥。某些語言類節目充斥大段網絡最新流行語,且植入生硬,頗令人有“果然用上了”之感,一定程度顯現出編劇團隊創意的匱乏。

令人欣慰的是,本屆春晚季,各大衛視均較好把握住了“閤家歡”的基調,網絡上一度大行其道的所謂“沙雕文化”“佛系文化”“喪文化”“鬼畜文化”等亞文化沒了用武之地,導向把握上沒有出現偏差,這不能不說是一場電視文藝創作價值的迴歸。

應該看到,各大衛視對春晚的激烈競爭,屬於傳媒業發展的正常現象。在傾盡心思追逐“C位出道、火爆出圈”之餘,電視文藝工作者們更大的追求應該是進一步加強文藝原創力和媒體融合力,以匠人精神進行差異化競爭,爭取走出一條屬於中國電視人的守正創新之路,讓春晚這一新年俗愈加喜聞樂見、鼓舞人心、豐富人民的美好生活。

(作者:楊卓遠,系電視評論人、綜藝節目製片人、音樂製作人)

本文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