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臨高漁港:海洋大縣的多樣化漁業之路

臨高縣深海網箱養殖基地 駱雲飛 攝

  中新網海口9月17日電 題:海南臨高漁港:海洋大縣的多樣化漁業之路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臨高海邊都是捕魚人,哪裏有港口,哪裏就有臨高漁民。”2018年南海伏季休漁結束當日,臨高縣新盈鎮清雅村漁民王賽文就收拾好漁船,出海開捕第一網。這位58歲的漢子從10多歲開始就與海洋打交道,海南大小港口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臨高是漁業大縣,漁民勤勞、勇敢且非常自信於祖輩傳下的闖海天賦。2017年,臨高漁業總產量50.64萬噸,增加值90.54億元,連續19年保持海南全省第一。

  臨高漁港衆多且規模較大,該縣海岸線長達114.7公里,分佈優良港灣11處。近年來相繼建設新盈中心漁港、武蓮一級漁港、調樓二級漁港等7座漁港。這些漁港已初步形成現代化漁港羣,向着更加成熟多樣的漁業產業化方向邁進。

圖爲臨高漁民 駱雲飛 攝

  金牌港:造船業漸成規模鋼質漁船出口非洲

  造船是臨高沿海鄉鎮的傳統技藝,多家造船廠保持着傳統木船生產工藝。近年來,當地支持現代造船業發展,大噸位鋼製漁船產能加速提升,不僅促進漁船升級換代,更成爲一張產業名片。

  在臨高金牌港,該縣最大的現代化船舶製造企業——海南凱鴻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簡稱凱鴻船舶)正在抓緊時間進行生產。今年7月,公司接到來自非洲國家莫桑比克價值4億元的100艘鋼製漁船訂單,第一批30艘船舶預計今年10月交付。

  記者在凱鴻船舶看到,緊鄰大海的製造場地上,現代化造船流程正在進行:船體聯合車間、總裝平臺、舾裝車間、塗裝車間分工合作,技術工人切割精準、拼裝到位。

  “現在多條生產線同時作業,力爭早日讓臨高製造漁船開到非洲去。”凱鴻船舶董事長張朱晟說,凱鴻船舶於2017年投入生產以來,已發展爲覆蓋生產、製造、銷售、安裝、調試、檢測、檢修各種船舶等相關業務的修造船基地。在臨高設廠,更在於這裏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

  據臨高縣工業局提供的數字,目前臨高共有4家造船企業,去年全縣造船業產值超過2.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超過70%。在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背景下,臨高將積極鼓勵引導造船企業建設修造船基地,爲面向“一帶一路”的民用造船業走出去提供基礎。

臨高新盈國家級中心漁港 駱雲飛 攝

  新盈港:網箱養殖成特色“海上銀行”富漁民

  毗鄰臨高縣新盈港的後水灣,是該縣主要的深海網箱養殖區。站在岸邊遙望大海,海面上深水網箱密集分佈,通過航拍可見網箱縱橫排列整齊有序,漁船穿梭其中。

  海南臨高海豐養殖發展有限公司的深海網箱養殖基地就在這片海域。該公司董事長黃達靈告訴記者,過去幾年是企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魚類產量、產值以近十倍的速度增長,產銷遠銷歐美市場。

  “網箱周長從40米、60米、80米,一直髮展到100米。”黃達靈介紹,曾經40米周長網箱每口年產金鯧魚1萬斤,現在100米周長產量達到10萬斤。網箱由衛星定位布點,抗風能力更強,普通颱風不會造成影響。

  如今,黃達靈的企業訂購三座深遠海漁智能養殖漁場裝備,用於發展海南省海洋漁業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養殖。每座裝備每年成品魚產量6000噸,相當於500-600個傳統的近海深水網箱標準箱總產量,將填補國內超大型智能網箱養殖的空白。

  深海網箱養殖作爲臨高特色優勢產業,規模達3086口穩居亞洲第一。目前也成爲富民的“海上銀行”,帶動廣大漁民致富。臨高縣政府與黃達靈的企業簽訂扶貧項目協議,將產業扶貧資金作爲“股金”注入公司,每年按照約定比例向貧困羣衆發放“股金”收益。

  轉變生產方式臨高漁港“漁業+”

  臨高將傳統的耕海牧漁越做越大,未來將如何更好的發展漁業?臨高縣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將加快海洋漁業發展,實施海洋漁業和耕海牧漁文化旅遊業“雙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漁港,推進水產品加工、船舶修造等產業發展,拉長漁業產業鏈,提升海洋漁業綜合效益。

  常年在南沙進行養殖生產的臨高漁民張東海說,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大背景下,政府應在漁業政策、稅收、科技等方面能加大扶植力度,漁業企業藉助更加開放的自貿政策,在深海養殖、近海觀光休閒漁業上闖出一條新路。

  近期,臨高金牌港遊艇特色小鎮概念規劃揭開“面紗”。這裏將以遊艇全產業鏈、海洋文化旅遊產業爲核心,以休閒漁業、海洋文化旅遊業及配套服務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海洋文化旅遊和休閒漁業。臨高縣委書記李江華介紹,該小鎮將打造成爲一個集科研、教育、培訓、製造和旅遊度假爲一體的智慧海洋小鎮。(完)

責任編輯:史建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