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在上海談京戲,只是看看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奚嘯伯這些譚派再傳弟子的戲了。日人波多野乾一曾着《京劇二百年史》,有一節說到王鳳卿,他說:“一般伶工都在學譚,王鳳卿獨以汪桂芬爲宗,其哀鬱嘹亮之音,確可許爲汪派的遺音。

曹聚仁

曹聚仁(1900-1972),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浙江浦江墩頭鎮蔣畈村人。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1922年到上海,任教於愛國女中、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曾主編《濤聲》、《芒種》等雜誌。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戰地記者,曾報道淞滬戰役、臺兒莊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50年代後期,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等報紙。

孫菊仙死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年九十一。譚鑫培死於民國六年(1917年),年七十一。汪桂芬死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年四十七。而今,總得七八十歲老年人,纔夠得上談這幾位伶界老人的戲曲。

竹於園說:“不觀三人之戲,不知京戲之精深博大,引入興趣,動人情感。後人觀王鳳卿戲,足以測桂芬之超軼;觀餘叔巖戲,足以知鑫培之神妙。”(鑫培唱戲,其唱似唸白。二人對唱,如互相問答,竟不覺其爲唱也。昔有人謂叔巖曰:“汝戲之精妙,直勝鑫培!”叔巖曰:“是何言歟?吾輩只能謂之唱戲,吾師之唱,猶現身說法耳!”)

因此,在上海談京戲,只是看看譚富英、馬連良、楊寶森、奚嘯伯這些譚派再傳弟子的戲了。可是近十多年來,各劇種相互交流,百花爭放,京戲又恢復全盛時代的氣勢,又非一般談劇的人所瞭解的了。

譚、馬、楊、奚四鬚生

譚富英、馬連良之《羣英會》

日人波多野乾一曾着《京劇二百年史》,有一節說到王鳳卿,他說:“一般伶工都在學譚,王鳳卿獨以汪桂芬爲宗,其哀鬱嘹亮之音,確可許爲汪派的遺音。王之學汪,足與餘之學譚比肩。”王鳳卿擅長諸劇,以《文昭關》《取成都》《硃砂痣》爲最,《探母》《華容道》《戰長沙》《魚藏劍》也是他的拿手戲。他和梅蘭芳合演《汾河灣》《武家坡》,乃是最合理想的配對。和陳德霖合演《罵殿》《蘆花河》《寶蓮燈》,也很出色。(餘叔巖說:“鳳卿扮演武老生,身段儀表,落落大方,武功亦老練穩重。”)

秋文說:“從譚鑫培這個系統下來,有所謂馬、譚、楊、奚四大鬚生,他們或直接繼承譚鑫培的藝術加以創造發展,或受餘叔巖、言菊朋諸人的影響,但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如馬連良之瀟灑華麗,譚富英之樸實清脆,楊寶森之悲哀醇厚,奚嘯伯之嚴謹工整,都各有其特點。”(前幾年,我纔看到奚嘯伯的《范進中舉》,這是取材《儒林外史》的新京劇,他扮演遲暮入科場的老秀才范進,可說是刻畫入微。這都是海外談劇的不及見了。)

譚、馬、楊、奚四鬚生

奚嘯伯之《范進中舉》

陳定山說:“譚、馬、楊在目前的鬚生地位,好像是三鼎足,誰也爭不過誰去。平心而論,也確是各有所長。譚富英第一身世佔得好,他確有乃祖的嗓子,雖非彩雲遮月,卻是嘹亮動聽。他天賦那麼好,誰也比不上他。唱戲第一要叫人沉着痛快,也只有富英有這一份異稟……馬連良的戲路,做功實勝於唱功,他走的是賈洪林路子,《九更天》是他得意之作。他和周信芳同一路,兩家都能同而不犯。論做衰派戲,馬實不及周信芳,信芳蒼老渾成,連良則瀟灑飄逸……楊寶森在童伶時已露頭角,大家都認爲他是譚派傳人,可是自幼嬌養,未下科班苦功,倒倉後,嗓子很久不能復原。寶森體弱,不習武功,戲路不能如譚馬之廣,嗓又限於天賦,幾比孟小冬稍高一籌。寶森亦能自掩其短,凡不對功的戲,絕對避免不唱……總論三家,論唱,當以富英居上,論做,皆不及連良,論書卷氣,守規矩,則寶森差強人意。”

(《聽濤室劇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