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被亂停的自行車擋住。

  樓門開門方向會擋住坡道。

  地庫出口和人行道存在視覺死角。

  養老社區內的健步道標識。

  花壇邊緣的扶手便於老人站起。

  小區道路花紋太多,老人有絆腳風險;單元門打開方向不對,輪椅出入可能很費勁……小區中的一些設計瑕疵,年輕人也許從未在意,但卻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麻煩。專業人士表示,積極推進小區環境的適老改造,能夠給予老人獨立出行更多的尊嚴。而改造的關鍵,在於更加全面地進行考慮和設計,同時不應忽視每一個細節。

  養老社區

  道路無邊石走路不絆腳

  花壇有扶手老人易站起

  下午三點,昌平泰康之家燕園社區內,72歲的王大爺正推着坐輪椅的老伴在樓外散步。住到這個專門爲老人設計的養老社區還不到半年,王大爺已經深深體會到了社區適老設計帶來的好處。“這兒的地面全都是平的,沒有臺階,推輪椅走起來很方便。”

  談起搬到養老社區的原因,王大爺嘆了口氣。自己原來住在海淀的一個小區,老伴有一天出門時,下臺階摔壞了髖骨。“小區的坡道沒有那麼多,臺階也沒扶手,對老人真的很不友好。”老伴受傷之後,在原來的小區用輪椅出行更不方便了,王大爺就帶着她搬到了養老社區。

  相比起老伴,王大爺的身體還算硬朗。他表示,自己平時還比較喜歡養老社區的健身器材。“原來的小區也有,但一些器材已經不結實了,用起來不放心。”記者看到,這裏的健身器材種類非常多,分佈的點位也很廣,不同樓的住戶都可以就近找到。

  “我們引進健身器材時,也參考了專業的健身知識和老人的身體特點,希望老年人能通過我們的器材鍛鍊到身體的各個機能。”公司的景觀設計負責人表示,除了無高差設計與健身器材,社區裏專門面向老人的適老設計還有很多。

  “一些活動場地的路邊採用了無邊石的設計,老人不會因爲不注意而絆倒。在可以坐的花壇邊緣,我們也設計了扶手,便於老人站起。”除此之外,在社區的一個角落還設置了園藝區,老人們可以在其中種自己喜歡的植物。其中一個種植池,底部還進行了向內凹進的設計,坐輪椅的老人也可以離近操作。

  五感花園給予刺激預防老人失智、記憶花園路徑單一方便老人辨識方向、健步道標識促進老人鍛鍊……社區中的適老設計體現在方方面面。但即使是如此專業的養老社區,在一些戶外傢俱的設計上仍有改進空間。記者發現,社區內雖然設置了很多的座椅,但座椅的高度有點低,老人坐下後,再站起時會有些費勁;另外,道路邊的一些欄杆設置得不夠靠外,扶起來稍有不便。對此,設計負責人表示,社區每年也都會徵求老人對於戶外環境的看法建議。“我們目前已經收集了比較全面的意見,準備在不久之後對社區的戶外傢俱進行一次翻新,讓它們更符合老人的使用習慣。”

  小區現狀

  設計欠考慮細節

  適老化仍需完善

  養老社區在設計時已經處處爲老人着想,但有些細節仍待改善。在很多其他小區,老人在出行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就更多了。

  秦嶺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博士生,研究課題之一就是社區的適老設計。他表示,居民住宅內的適老化設計現在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改造的內容也很豐富,但社區環境的適老設計和改造,目前只是停留在加裝坡道、扶手等比較基礎的環節,缺乏對社區整體的評估和系統設計。

  秦嶺所在的工作室位於學清路的清楓華景園,以這個小區舉例,就能找到很多設計上缺乏考慮的問題。“比如這個步行道,上面設計了很多花紋。”秦嶺表示,在很多小區,當初設計時爲了美觀,都會在道路上加上很多圖案和花紋。“這些設計對於年輕人來說沒什麼,但腿腳不便的老人,因爲走路抬不動腿,很可能會被絆倒。”

  除此之外,小區中還存在道路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小區西門附近有一個停車地庫,出口旁邊還有一條行人的步行道,正好位於地庫出車的視線死角。汽車從地庫開出時,很難注意到旁邊是否有人經過,有可能發生危險。

  在這個小區中,很多樓門外都安裝了無障礙的坡道,但有些卻被坡道下亂停亂放的自行車擋了個嚴嚴實實。秦嶺表示,其實小區本來是有地下自行車庫的,但因爲普遍離住宅樓較遠,之後都被廢棄了。大家都把自行車停在路面上後,又因爲缺乏停車區域規劃,現在“停車擋道”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也是很多小區的通病,因爲管理不善,無障礙設施沒能起到作用。”

  “還有,加裝無障礙設施時,因爲施工的專業化程度不夠,最後安裝的實物也有瑕疵。”在小區的一處休閒場地邊界,因爲高差過大而安裝了一個坡道,但坡道與場地的對接並不規整,邊角處還出現了裂縫,有絆倒風險。

  秦嶺表示,小區的設施在細節上考慮不周,也可能會給老人的出行帶來麻煩。記者看到,這個小區的很多住宅樓,進樓門時需要向外拉門,但門開之後正好擋住了樓外的無障礙坡道。老人如果乘坐輪椅,進出樓門時都需要繞一個圈,避開門之後才能繼續前進,非常不方便。“另外,有的樓門還設計了門檻,這也很妨礙輪椅的通行。”

  專家意見

  適老改造要適用

  老人出行才無憂

  普通的居民小區設計問題繁多,養老社區又有設計上的優勢經驗,那能否直接按照養老社區的模板進行改造呢?養老社區設計負責人表示,社區和很多其他小區的場地大小不同,有些設計方式不一定適用,但關於注重安全、強調老人歸屬感與參與感之類的適老設計原則,在任何小區的改造中都是應該遵循的。

  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珉看來,小區適老改造還應該提前進行系統規劃。比如在住宅樓棟出入口,室外活動場地、社區大門等重要空間節點之間,應形成完整的無障礙通路,並與城市的無障礙系統順暢連接,以滿足老人的出行需求。

  具體到小區中某一細節的設計和改造上,也應該考慮得更加全面。“比如無障礙坡道的設計,就要從坡道的形式、坡度、材質、扶手配置、夜間照明、標識系統等多方面進行周全的考慮。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難以實現真正的無障礙。”

  現如今,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參考的是2012年頒佈實施的《無障礙設計規範》,這一規範爲了給設計方和施工方提供明確的參考依據,多采用給出標準數值的指令性條文。周燕珉指出,對於新建小區,滿足這些規範並不困難,但對於現狀情況複雜、個案差異較大的老舊小區改造,這些規範就不是那麼適用了。“比如門的大小,坡道的坡度,如果實在達不到標準數值,那是不是就不改不裝了呢?我認爲,改還是比不改好。在標準制定上,也可以採用性能化標準的方式給予一些靈活調整的空間。”

  目前,住宅樓加裝電梯的工作正在北京的許多老舊小區火熱開展,周燕珉表示,除了住宅樓棟本身,在室外一些高差較大的地方,也可以通過設置無障礙升降機等方式,進一步方便輪椅和腿腳不便老人的出行活動。

  除了無障礙設施的安裝,社區內超市、菜站、衛生服務站等配套設施的數量和距離,也直接決定了老人生活的方便程度。周燕珉表示,在具體設計上,應通過簡化交通流線、增加標識系統等方式,幫助老人在戶外明確方向,進一步提高老人到達配套服務設施的便捷性。“通過適老設計,我們希望能給老人的獨立出行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給他們更多的尊重,而不是人一到老年就只能待在家裏,出行還得靠保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