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愛是無法讓一個人“續命”的,被愛也不會,

唯一讓人活得越來越有力量的方法,是“自我成長”。

我在後臺收到了一位讀者提問,

“我去年離婚了,經歷了五年疏離無愛的婚姻,整個人都很低落。

離婚後空窗半年,兩個月前,我因爲工作關係遇到一位男士,他比我小五歲,但是人很成熟,心理年齡大於生理年齡,

他對我特別體貼,溫柔,這是我夢寐以求的被愛的感覺,他天天給我發微信,關心我要按時喫飯,好好休息,”

“可是最近一週,我覺得他好像變淡了,有一次微信他兩小時沒回我和他吵架了,冷戰後雖然和好,但是我總感覺他沒有以前那麼熱烈,那麼關心我,他開始說他也會忙啊什麼的,”

“他這麼快就厭煩了?

這樣的男人是不是一開始就沒打算負責任?

這樣的男人我應該離開嗎?

雖然我知道我現在對他情感很依賴陷得很深,但是假如他並沒有想過和我有未來,也不能認真對待我,那我還是會下決心離開的。”

提問的離異小姐姐,經歷了失敗的婚姻這一創傷性事件後,

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理想的男人,

“體貼備至、天天發微信”,

“關心我按時喫飯,好好休息”。

 

這樣的男人,出現在她的生命裏,已經不能簡單定義爲愛情,

有時候,如果只說愛情,事情就會很簡單。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用愛情的名義,負載了太多的東西,最後愛情就被壓死了。

 

三十出頭的她,遇到這個男人後,

就一瞬間變成了一個特別需要也很享受被人全方位關注和照料的“高需求寶寶”。

從一個大人,變成了一個孩子,這種感覺,當然會,非常非常非常好。

因爲我們其實都還沒有做好長大的準備。

特別是長大的我們,遭遇到一些現實的不如意的時候。

比如,婚姻失敗,事業失意,自信崩塌。

在創傷面前你會格外需要關係來承接你。

這個時候,你會“退行”,

回到一種嬰兒的狀態,

你要找的不是一個戀人,一個丈夫,一個伴侶,

其實是一位可以將你抱在懷中爲你擋風遮雨的媽媽,而你就可以做一個連幾點喫飯睡覺都不需要去考慮的嬰兒。

有時候,我們會用這種方式去逃避成長。

所以,女人在脆弱的時候,總是會被“母親般”的男人的關懷備至給擊中。

男人在還沒有完全成熟到能夠承擔外面的風浪時,也會特別需要一個“母親”般容納他的一切情緒和任性的女人。

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持續的。

因爲激情雖然會導致戀人短暫的“我願意做你的母親被你依靠”這樣的想法,

但是時間長了,畢竟願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生命重量的人,還是少數。

而且也很少有人可以單方面的承接對方的全部,

承接是互相的,容納是互相的,這種關係才能永續經營,纔能有生命力。

 

02

有時,大家都特別想做一個嬰兒,把自己的一切期待、幻想、美好的願景都放在對方身上,就像這個小姐姐一樣,“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這種想法和渴望,普遍存在且很正常。

但是,往往存此渴望的人會失望。

因爲對方其實並沒有力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人生。

不只是你的伴侶或戀人,而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去承受對方的全部生命。

這種完全地把自己放在一個人身上的“給”,反而會給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壓力,讓對方想要“逃”。

這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因果反應。

 

你爲了被愛而找的一個人,但是你的渴求如吸吮乳汁的嬰兒一般,結果把對方嚇跑了。

 

爲什麼我們在愛情中總是在控制?

因爲嬰兒,是不能忍受母親的離開的。

母親離開,嬰兒就會死。

我們的本能裏,有未被滿足的嬰兒的那一面,總是在等待着一個無所不能的完美媽媽。

但是我們如果看得到這個本能的驅力,那麼就會發現,其實關係令你失望,也許是因爲你的期望太高。

你因爲無法像嬰兒控制母親一樣,讓那個人提供給你隨時隨刻的滿足,而崩潰。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

爲什麼我在戀愛裏總是想去控制對方,我對別人都不會這樣。

我的回答是,

你像個嬰兒般地去戀愛,

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放開,控制的雙手。

 

我的朋友不會把所有人當做媽媽。

就像這個提問的小姐姐一樣,她在生活中可能也是看上去很獨立的女性。

但是當親密關係裏遇到一個對自己噓寒問暖呵護備至的男人,

這樣的一種感覺,就吸引了她們將嬰兒對母親的渴望,注入到了對方身上。

嬰兒是無所不能的,嬰兒用哭聲就能控制媽媽,甚至一個表情媽媽就會提供各種照顧,餓了就會奶喝,冷了就有人蓋被子。

一旦你把嬰兒對媽媽的這種潛意識期待,放在了伴侶身上,

然後你發現他似乎不大符合這種期待,你就會不自覺地控制和要求。

03

當期待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失望和憤怒。

就像提問的小姐姐,當對方不再立刻滿足她的需求時,她因爲失控而憤怒,

她說,也許這是一個沒打算認真的男人,也許他一開始就沒打算負責任。

也許,她是對的。

但是這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常常因爲伴侶無法給我們提供足夠的接納抱持的“母親般的愛”,因爲對方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而極度失望,而陷入崩潰,而無比憤怒。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所見過的小嬰兒,特別是那些做了媽媽的人,

嬰兒其實並不總是可愛的寧靜的,

嬰兒也會憤怒,也會攻擊母親。

當他沒有得到即時的回應和滿足的時候,他會面目猙獰,會像個小魔鬼。

這一點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基礎理論,做過母嬰觀察的心理學工作者都會知道。

 

愛,會生恨。

對於被愛的渴求,未被滿足,就會變成一種恨的存在。

我們對母親的愛和需求,不可能得到母親完美的回應。因此,我們是嬰兒時,也會恨我們“壞媽媽”。

如果媽媽即時滿足我,她就是好媽媽,

如果她沒有滿足我,她就是壞媽媽。

極端的好,與極端的壞。

這就是嬰兒般的思維。

 

所以,觀察到這一種思維在我們的關係中以何種方式存在着,

對於關係,對於你的認知提升,有着巨大的意義。

 

當你需要被滿足的時候,你究竟在表達的是憤怒,還是在表達愛呢?

04

其實,愛是人之常情。

假如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之間的善意流動起來,真誠流動起來,沒有攻擊只有接納的話,

愛的感覺,馬上就會產生,並且也會被你體驗到。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邊特別特別缺乏愛和善意,那真的需要檢視自己,是不是你像一個失望的嬰兒一般,對周圍的攻擊和敵意太濃厚。

而導致,自己一開口,就是以攻擊或責備的態度,在說話。

 

缺愛的人,有時候在關係裏是這樣的,

因爲想要被愛,所以很認真地付出,希望以這種方式可以得到對方的回應, 這裏面有“控制”。

這種思路和做法,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埋下了一個隱患。

 

你爲了得到更多愛的回應,拼命的付出,

比如更多包容對方,

更多做家務,更多操心,

更多出錢出力,

然而,這些更多和拼命,就已經導致了,你的另一半直接就變成了“比你付出少很多”的人。

客觀的說,其實這種付出少,並不是他故意的,

而是你爲了得到愛,在拼命付出,

把他變成了少的那一個。

 

然而,這個時候,付出的那個人是很難看到這一點的。

付出的那個人,他/她 心裏只會想到,既然我付出了這麼多,現在該你用愛意來回報我了吧。

那麼也就意味着,對方已經被放在了一個必須要去回報和給予,如果不給予不愛就是“不道德”的位置上,而將對方推到那個位置上,其實是努力付出的那個人,一手就可以完成的。

因爲缺愛,所以付出,渴望得到愛的回應,

但是在付出之後呢?

首先,太缺愛而心理預期很高,因此會覺得對方的回應相對我的付出總是不夠的;

其次,以理所應當的姿態(因爲前面自己付出了很多),去要求對方愛自己,這種要求已經對伴侶構成了一種攻擊或脅迫,阻擋了愛意自然的流動,久而久之會讓對方產生迴避的心理。

沒有人真的喜歡在一種必須或者被脅迫的感覺裏,去給予愛。

或者說,愛是一種主動性的給予。它不可能是被動的給予。

 

一個人在自己的熱情的驅使下,去每天發100條微信都是沒問題的,快樂的,

但是他發現,假如自己沒有發到一百條,就被定義爲一個“壞媽媽”,一個罪人,一個對不起對方的人,

那麼他可能就會本能地想要拉遠距離。

 

愛情裏沒有對錯,我們都在掙扎。

在成長,和成長之間,在孩子和成年人之間,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貌和身份。

彼此看見,彼此滿足,彼此包容,才能成就一段好的關係。

 

之前寫了一篇《你那麼缺愛,爲什麼就是“要”不到愛呢?》

很多讀者留言,也提問,那怎麼“要”愛才會有回應,

有一些方式,未必適用於你的關係,不過可以參考。

究竟怎樣做才能得到愛的回應呢?

1. 先覺察一下,你的愛人和你一樣,可能也是缺愛的,看看自己能不能爲他/她做點什麼,儘管自己經歷了缺愛的痛苦,不過如果能夠讓另一個人可以少一些缺愛的痛苦,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2. 在和對方的溝通中,觀察一下自己,是平靜地訴說着自己希望被愛被看見被回應的需求,還是在以一種很憤怒很有敵意的方式表達着需求。你可以表達希望被愛的願望,但是你的表達是攻擊性的指責的,還是一種敞開自己,只是等待和對方鏈接的姿態呢?

 

3. 問問自己,你可以接納對方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你期待的方式去愛你嗎?還是你只希望他把你當做一個嬰兒來呵護,覺得那才叫做愛?如果他做不到,你也無法接納做不到的他嗎?

你對他有出於愛的接納嗎?還是隻是將他當做一種滿足自己愛的缺乏的工具呢?

 

4. 練習,不帶攻擊和敵意的去表達自己的感情需求,肯定對方給予的愛的回應,不一定是說的,也可以發微信或短信或寫卡片。

“親愛的,最近我覺得有點孤獨。”

“我其實很希望,你可以多一些和我聊聊天,雖然我知道你也很忙。”

“你看手機玩遊戲的時候,我會覺得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我有很多話,想和你說呢”

 

5. 時時提醒自己,重心還是要放在自己的身上。

一直過分關注對方的回應,所有行爲都是爲了在對方身上實現他會更愛你的目的,那麼你很可能會丟失自我。

如果將自我的快樂和意義,這個重擔全部擺在另一個人身上,對方也有可能覺得是負重前行,會本能地想要逃開。

你的生命份量不輕

儘量不要全部放在別人身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