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20臺“救命神器”配備一年多成擺設

   

本報訊 (記者吳雪君)“2014年,機場曾使用除顫儀成功救治了一名旅客。在這之後雖然也有使用過,但無成功搶救的案例發生。”近日,海口美蘭機場急救中心業務經理張莉萍說。自動體外除顫儀,英文簡稱AED,是一種通過電擊讓心臟驟停的人恢復竇性心律的儀器,被稱爲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然而,近日記者走訪發現,海口全市20臺“救命神器”配備一年多,無一使用,成爲擺設。

2016年12月份開始投入使用的海口萬綠園急救屋是最早提供除顫儀的公共場所之一。“一年半時間過去了,除顫儀原封不動,使用率爲零。”該園相關工作人員說。

位於江畔人家小區內的急救屋,是海口市首個設立在小區內的急救屋。雖然比萬綠園的急救屋早半年投入使用,但截至目前,除了部分業主和附近居民去學習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外,該“神器”至今仍未真正用於急救。

據瞭解,目前海口市共配備了20臺除顫儀,大部分儀器集中在機場,其他公共場所覆蓋率並不高。有限的投放數量和投放區域限制了除顫儀的使用。“猝死的多發地點一般位於家中、單位以及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由於設備價格昂貴,單位和家庭採購並不現實,所以有關部門應該在公共場所增加投入,比如商場、車站、酒店等。”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付傑說。

走訪中,記者發現,除顫儀使用率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投放數量少,另一方面是市民對這種儀器並不熟悉。記者隨機詢問一位海口市民是否知道和會用除顫儀,該市民表示:“沒聽說過,不知道怎麼用”。而一位女士則表示:“不敢用,萬一我用得不對,耽誤了人家病情,那豈不是惹了大麻煩?”

付傑表示,急救心源性猝死搶救的黃金時間僅有短短4分鐘,由於交通狀況等原因,急救車4分鐘內很難到達現場,而除顫儀則可以彌補這個空缺。可目前除顫儀卻陷入了“平常無人問津,關鍵時刻無人會用、無人敢用”的窘境。

“‘救命神器’不能一放了之。”對此,有專家表示,對於公共場所配備除顫儀,相關部門需加強宣傳,在存放地點作出鮮明的引導標識。同時,應加大對除顫儀的利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演練,如舉行培訓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單位等,並組織志願者在存放地現場進行操作演示,讓周邊居民和遊客瞭解並熟練掌握使用方法,消除畏難心理,做到臨危不懼。“這樣一來,‘救命神器’才能真正發揮出救命作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