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1952年,高罗佩将狄仁杰系列之《迷宫案》从英文译成中文,他在书前加了楔子一首:

“运转鸿钧包万有,日星河岳胎鲜。人间万物本天然,恢恢天网秘,报应总无偏;

在位古称民父母,才华万口争传。古今多少圣和贤,稽天行大道,为世雪奇冤。”

作为一个西方人,高罗佩不但能熟练的运用白话文,而且还能用文言文写作,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就凭这些,已经令大多数中国人望尘莫及了。

高罗佩曾说,他一生中“一身三任”:

外交官是他的职业,但工作只有暂时意义;

汉学是他的终身事业,学术有永久价值;写小说是他的业余爱好,只是消遣。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好是他的业余爱好,为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事实上,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其他汉学家的任何一部中国学著作。

一般的西方人,他们了解中国往往就是从《狄公案》开始,据说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也是从狄公小说入手的。

在《狄公案》自序中,高罗佩用中文写道:

“逊清末季,英国柯南道尔所著《福尔摩斯探案集》被译成华文,一时脍炙人口。嗣后此类外国小说即遍传禹域。

甚至现代人士多以为,除英、美、德、法四国所出者外,全无此类述作。果尔,则中国历代循吏名公,岂不含冤于九泉之下?

盖宋有《棠阴比事》,明有《龙图公案》,清有狄、彭、施、李诸公奇案,足知中土往昔贤明县尹,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固不亚于福尔摩斯也。”

高罗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抓住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聚焦点,以英文为媒介并突破性的采用了西洋侦探小说的笔法,将狄仁杰和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这种做法,对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高罗佩所创造的《狄公案》文化奇迹,成为了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一个特殊窗口,其影响之深远,不容低估。

1967年,57岁的高罗佩英年早逝,但在其并不算长的生涯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除去130万字的《大唐狄公案》系列,高罗佩还撰写了近十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其中包括:

《琴道》、《砚史》、《东皋禅师集刊》、《书画说钤》、《书画鉴赏汇编》、《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长臂猿考》等。

多年后,高罗佩的夫人水世芳在谈起丈夫时,不禁脱口而出:

“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爱吃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

而对自己的这位“中国”丈夫,高夫人曾说:

她“感到既骄傲又惭愧,骄傲的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使他心悦诚服终身浸淫其中;惭愧的是:我身为中国人,在研究中国文化、宣扬中华文明方面,做得远不如他。”

高罗佩去世后,他的家属将他多年收集的藏书(其中以中国古籍为主)及遗稿全部捐献出来,这些书稿目前珍藏于荷兰莱顿国立大学汉学研究院专门设立的“高罗佩藏书专室”,这里也成为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重镇。

值得高罗佩欣慰的是,他的长公子威廉目前担任莱顿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并专于东亚艺术,他既承续了父亲的遗志,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