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有上进心的working dad/moms来说,3-7pm是心里的愁。

对于大部分要坐班的公司来说,9am-5pm是比较常见的工作时间,但5pm准时起身走的人很少,6pm离开办公室是比较常见的,那么7pm才能到家,也是拜上海交通所赐了。

此时距离孩子放学回家已经4个小时距离孩子上床睡觉还有2个小时

这四个小时不管吧,孩子很容易就放任自流了,东摸摸,西摸摸,等家长7点回到家,作业也没有做,琴也没有练,就是瞎玩了四个小时;

管吧,这四个小时如何安排,很考验家长的心力。

我们请教了几个“双职工”家庭,其中还有一户是爸爸妈妈都经常出差的,希望她们的方法对大家有所启发。当然,更期待在文末听到你们的方法,给大家一些新的灵感。

3-7pm不能亲力亲为的家长,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案大致有这几个:

接送问题:校车、老人/阿姨接送、和其他家长轮流接、请司机;

兴趣班问题:家教优先、离家近优先;

学习和作业完成问题:“检查完成”可以外包,乖孩子可以自查;学习辅导只能自己晚上弄或者请家教;

晚餐问题:老人/阿姨做,自己做就尽可能简单。

情感交流:不外包,等自己回来创造零手机时间交流。

第一个原则:把一切变系统化,要“离开我也能运转”

3-7pm的时间,除了放松、在小区玩之外,很多孩子都要上学课后的其他东西。

George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家经济条件不错,他自己经营一个公司,太太是外企高管。他笑称自己家“手停口停,现在孩子的教育花销实在太大。”

他们家有一个住家阿姨,双方父母轮流帮助,还有一个司机。不算给双方父母的孝敬钱,光阿姨和司机两位雇员,每个月的开销就要13000。因此虽然爸爸妈妈都很忙,孩子学什么都没有落下。他给两个孩子的放学后时间做了表格,老人、司机、他们夫妻俩、阿姨,人手一份,一目了然。

这样强大的支持体系才有了表格里的从容。在这个表格里,我看到两个孩子一周分别有四天有兴趣班,钢琴和数学都是家教上门,击剑等其他是司机去学校接了之后送去学。安排这张表格也有讲究,比如周一大儿子家教,那么小儿子就参加外面的兴趣班;周二反过来,”因为两个孩子如果都在校外上不同的兴趣班,那司机接送还来不及。“ 学完送回家,老人家已经在家给一家人烧好晚餐。

同样是忙碌的双职工,Shawn和姐姐都是坐校车回家,虽然在国际学校读书,但学业压力一点也不小。他们父母几乎每天都请家教辅导孩子。上海教育市场有多贵呢?外教家教的市场价400/小时,中教家教的市场价300/小时,而且好的还非常抢手,你一不用别人就接上,所以每个月花在家教上的钱都过万了。

另两位受访对象Cathy和小花妈妈靠的是阿姨和老人接送,但他们俩孩子的学校就在家门口,所以比较好实现。他们说也看到过有老人接住得远的孩子,要不就是老人会开车,要不就是老人自己打车。---自己打车唯一麻烦的是天气不好时,经常叫不到车,“看到老人让孩子在马路边等,自己半湿个身子扑到马路上去拦车,就觉得很不容易。”

谁比谁容易呢?如果父母双方都要上班,3-7pm的家庭都需要建立这样一套可以自转的支持系统,给力的老人,稳定的阿姨,这两者里至少要包括一样。

第二个原则:什么都可以外包,唯有情感沟通不能外包

如果不出差,不在互联网创业公司工作,那基本晚餐回家吃,还是父母努力下就可以做到的。忙碌的父母都很重视晚餐,尤其是受访的几位妈妈都提到,晚餐会有30分钟真的不去碰手机,因为想听孩子讲讲学校的事

经常要出差的Shawn妈妈就无法保证每天陪孩子晚餐,但她也建立了属于自己家的“沟通传统”。每一天,无论妈妈在哪里,一定要和两个孩子打完电话、视频,这一天才算结束。而且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有时候是她打给小孩,有时候是小孩打给她,因为她希望孩子不仅仅是爱和关心的接收方,也要学会去关爱父母。

Shawn妈妈还特别提到,由于出差频繁,会更加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之前的工作出差很少,感觉在上海每天陪他们,但陪的时候其实质量不高。但现在虽然见面沟通的时间减少,和孩子的bonding却感觉是增强了,因为自己会特别珍惜和他们每天一次的聊天时间,以及周末陪伴的时光。

Cathy妈妈说自己每天7-9就是“鸡娃”,不和她谈感情。但每天睡前,她把小时候讲bedtime story的习惯变成了母女聊天时间,她会和女儿一起躺在小床上,分别讲一天遇到的好事情、坏事情。“这个传统是我先开始的,我愿意讲了之后,孩子也愿意讲。” 她把公司里的事情、同事之间的事情都会和孩子讲,当她是个大人一样。同时这个传统是为了让女儿明白:有好事情有坏事情发生,这就是一天,这就是每一天,生活就是这样。

第三个原则:把一切变简单,不纠结

Cathy的妈妈以前是开车上下班的,现在改天气好坐地铁天气不好打车。因为不开车,就至少多出两个小时处理各种事宜,这其中包括:网上采购基本所有食物,看学校培训班各个群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和作业是什么,阅读一些公众号获得生活教育各方面信息确保。

“有时候都觉得还来不及一一看完,一小时就过去了。可见每天信息量有多大。”

Cathy学校离家很近,阿姨接回家。之前阿姨每天都要问她吃什么,她觉得想这个也怪费劲的。为了让自己的大脑内存尽量省出来做别的,她采用每周菜单轮换制。她定制了10道菜,和阿姨brief完之后,她就确保冰箱里这些菜一直有存货。至于怎么轮,阿姨定。而且都是做法简单的菜,比如牛排、蒸鱼、红烧排骨这些都是主菜,蔬菜要么就是清炒要么就是煮汤。

采访的另外一个小花妈妈是自己煮晚饭的,她的晚饭“简单”原则也贯彻得很极致,她说自己经常烧一锅出的饭,比如米饭、排骨、胡萝卜、水芹一锅,有荤有素,味道还不错,关键是非常快手。

小花妈妈还提到一个简单原则是在网购上,她说两种行为容易让网购复杂化:一种是比较,如果你为了买一个东西,先比一下店,再比一下价,中间再为了回复一个进来的微信打断....花的时间就是直接买的好几倍!而且很有可能东西还躺在购物车你却以为已经买好了。另一种是为了凑运费,很容易为了凑运费买一堆贵的都不知。

两位妈妈同时提到关于兴趣班的选择也以就近、简单为原则。Cathy妈妈曾经送Cathy去很远的一个“名师”那里学钢琴,往返路上要两个小时。一年后她找了一个就近的钢琴老师上门,因为她说自己忽然想通了,“首先上门的老师也不差,虽然不如前面那个这么有名。但我女儿每周节约2个小时,摊到四天,就是可以每天多练半个小时琴,那比送名师肯定进步更大。”

第四个原则:建立可以依赖的community

采访中听到了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小花妈妈住的小区里,从孩子出生就一起玩的微信群里,差不多有30多个妈妈,其中有近一半是全职妈妈,剩下的妈妈都要工作。当孩子到了要上兴趣班的年龄,她们不约而同地想到“组班”这个办法,当你能集合十几个孩子一起上课,就完全可以邀请老师来小区上了。

她们给孩子组了画画班、英文阅读启蒙班,上课地点在各家轮流。陪课的妈妈都由全职妈妈担任,而工作的妈妈因为无法时间上出席,就每次轮流给孩子准备点心,这样让大家都很满意。

“另外虽然很忙,但我还是在学校家长里交了几个好朋友,并且花时间去maintain和他们的交情。” Cathy妈妈说到,因为那些家长经常出现在学校,她们会提供给她学校通知之外的一些“资讯”,而这些资讯往往非常重要。另外,这些妈妈还可以互相搭把手,比如让孩子报同一个兴趣班,方便一起接送等。

另外也是在采访中得知,上海有些学校本身就在致力于建立这样的community,真的很贴心。有民办学校是可以照顾孩子到晚餐结束的,还有老师检查作业,对职场父母来讲是很大的帮助;还有k12的学校专门有高年级孩子给低年级孩子做tutor这样的的项目,让学长学姐们在学校走廊、图书馆等地方,带着孩子阅读、做作业,又有传承又帮到父母解决一些时间困难。

你的3pm-7pm是怎么安排的呢?

期待在评论里看到各位的留言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