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奉仙 深圳報道

9月17日,一衆平安資管重倉股大跌。

緣起上週五盤後,一則“平安資管將大裁員,公司不再做主動股票管理,其業務將全部轉向量化和委外”的傳聞。

儘管平安資管與平安集團方面很快對外發布了闢謠聲明,但對於平安資管以後是否確實會放棄主動權益投資管理,是否會逐漸清理公司留存權益持倉,以及是否會將主動管理業務全部轉向平安大華等問題,平安資管和平安集團方面均未給出明確回覆。

9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道就傳聞中涉及平安大華的幾項細節向平安大華和平安集團進行了求證,但前者表示“相關的問題統一由集團來回應”,而後者則表示“目前能提供的僅有此前的對外回應”。

實際上,平安資管和平安集團此前的對外回覆,被不少市場人士認爲側面印證了平安資管部門調動的事實。在平安資管架構調整的背景之下,同爲平安系的平安大華承接部分原本屬於平安資管的業務也被認爲在情理之中。因此,不少人士認爲這一調整將助平安大華資產管理規模的擴大。

拋開傳聞來看,“平安系”的身份令平安大華成立以來獲得了不錯的發展。尤其是最近三年,平安大華在委外助力下迎來規模的大爆發,接連突破1000億和2000億大關,成功晉升全市場管理規模前20名的公募基金公司行列。

保險系”公募都在試圖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冒出頭來。

平安大華或受益

平安資管業務調整的風波仍在發酵。

9月17日,神馬股份(600810,股吧)(600810.SH)大跌5.97%,今天國際(300532.SZ)大跌5.2%、柳藥股份(603368.SH)跌4.94%、仙琚製藥(002332,股吧)(002332.SZ)跌4.95%、景旺電子(603228.SH)跌3.53%、新疆天業(600075,股吧)(600075.SH)跌3.46%,跌幅均較大。

風波的擴散很大程度在於平安方面對於傳聞頗爲模糊的回應加劇了市場的猜疑。此前,平安資管回應稱公司正根據集團安排,加大科技投入,對策略和科技平臺升級,進行量化轉型,因此內部組織和管理有所調整,並沒有傳說中要解散部門、通過委外應對新會計準則等動作。

而平安集團則表示,平安資產管理公司是平安集團多個投資平臺之一。爲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內部組織和管理進行升級、改革、調整都是常態的工作。

上述回應被認爲坐實了傳聞中的部分內容。不過,傳聞中仍有很多細節確實未能得到證實。

一名接近平安大華基金的相關人士向記者指出,“很多消息都是在網上傳播,尤其是一些截圖內容寫得很詳細,但真實性有待驗證。平安資管的主動管理業務策略的調整究竟會給平安大華帶來多大的實際利好,最後要看有多少資金到位,現在說還太早。”

“保險系”公募冒頭

背靠中國平安(601318,股吧)保險,平安大華自2011年1月7日成立以來,“保險系”的身份爲平安大華在公募行業立足創下了根基。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平安大華的最新管理規模爲2448.86億元,較2015年末的384.61億元暴增了536.71%,位居行業第14位。

與平安大華同年成立的其它6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均遠遠落後於平安大華,其中,國金基金和安信基金管理規模分別爲395億元和368.48億元;方正富邦169.04億元;財通146.39億元;長安基金49.12億;富安達基金僅31.92億。

從平安大華規模變化來看,真正的爆發是在2016年以來的三年,這也是委外在公募行業迅速滲透的幾年。

根據2018年基金中報顯示,平安大華旗下有13只基金(不同份合併統計)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在90%以上,這些基金以債券型基金居多。此外,機構持倉佔比在20%以上的有20只。另外,平安大華日增利是平安大華規模最大的一隻貨幣基金,規模高達1674.92億元,這隻貨基的機構持倉佔比爲8.18%。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指出,“平安大華剛成立的幾年受平安集團的關注不高。不過到最近這幾年受重視程度有所上升,很多業務也都陸續開展起來,包括指數、量化、FOF等都在開拓,說明股東的支持與否對公司的發展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保險系”公募中上升迅速的並非平安大華一家。例如2013年10月才成立的國壽安保基金髮展也尤爲迅猛,其公司規模在去年年中突破1000億元大關後繼續向上,截至目前的最新規模爲1452.34億元。與平安大華相似,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也是國壽安保規模最大的兩類基金品種。

此外,2015年成立的泓德基金最新規模爲195.25億元;2013年成立的太平基金最新規模爲147.4億元;2016年7月成立的華泰保興基金最新規模爲88億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