錸是一種特別稀缺的金屬,全世界每年的產量僅有40多噸,中國從60年代開始就可從鉬精礦焙燒煙塵中提取出錸來。2010年中國陝西某礦山勘探到176噸錸,位列全球第5。

錸之所以貴重,除了產量少外,它也是航空發動機的首選材料,能滿足航空設備的高強度使用。在央視10月23日播出的《財經半小時》節目中,還介紹了我國在錸金屬加工方面發明的一項新技術,這就是3D打印技術。

對於航空設備來說,重量越輕,越能減少成本,有時甚至爲了減輕一克的重量,科研人員都要想破了腦袋儘可能的去實現,而3D打印技術能很好的解決這個難題。因爲有時利用3D打印生產同一個物件,其重量只有傳統工藝造出來的十分之一,在性能卻一點都不含糊。

我國目前已成功突破西方的技術封鎖,在航空領域試水3D打印,這對我國的航空業有着不小的推動作用。

2012年1月18日,王華明教授主持的“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讓我國大型3D打印技術成功超越美國,因爲許多美國同行只能用這門技術生產些“小玩意”。

之後,我國又首次在C919客機上成功應用3D打印鈦合金零件,從而降低了飛機的結構重量,延長了使用壽命,提高了燃油的經濟性。

此外,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張海鷗教授還主導研發一項金屬3D打印技術——“智能微鑄鍛”,這能幫助我國殲-20戰機成功度過一個大難關:大型複雜部件的加工。

“智能微鑄鍛”技術創造性地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爲一,大幅增強了製件強度和韌性,提高了構件的疲勞壽命和可靠性,讓高標準部件也可以使用激光3D打印技術來生產了。這屬於顛覆性原始創新,美日等發達國家研究多年就沒取得成功。

我國新舟60客機就曾多次出現過問題,其中絕大數都是因爲起落架出現故障,甚至還出現過在降落時起落架突然折斷的現象。如果運用3D打印技術,將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說一旦我國航空業開始大面積使用3D打印技術,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讓我國航空設備的質量更加可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