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遂委篤,足下便入,冀得相見。便來,便來!”這是東晉一代天子簡文帝臨終以前,寫給自己的臣子桓溫的。一晝夜之間,身陷病榻的簡文帝連發四道詔書,召桓溫入宮,但對方均以年老體弱爲由,辭不赴命。

古人常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這個桓溫又是何方神聖,憑什麼能夠讓君主臨終以前,四遍催促,定欲囑託?他又爲什麼要不顧君臣之禮,數次違抗皇帝的詔命呢?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爲什麼拒絕?

桓溫,字子元,宣城內史、萬寧縣開國男桓彝長子。其父桓彝不僅在官場上人脈頗多。而且善於結交名士,是東晉“江左八達”之一。桓彝在公元322年因爲平王敦之亂有功而顯貴,卻在五年後爆發的蘇祖之亂中喪生。公元331年,時年十七歲的桓溫假扮弔客,手刃仇人之子,因其過人的膽氣和智慧而走入時人的視線。晉明帝念他是忠良之後,不僅讓他承襲父親萬寧縣男的爵位,還把自己的姐姐南康長公主下嫁給他,讓他兼任駙馬都尉。

公元345年,桓溫在輔政侍中何充的舉薦下,出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有了兵權的桓溫不再蟄伏,一心建功立業,很快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上任僅一年後,桓溫上表伐蜀,在未得到朝廷答覆的情況下,揮師西向,帶着一萬兵馬,以少勝多,一舉平定蜀地,滅亡漢城政權。如果蜀地之戰桓溫失敗了,等待他的必然是身敗名裂、性命不保,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因此揹負恥辱和罪名。但是,他成功了。這場振奮人心、大獲全勝的戰鬥,震驚了大江南北,而他本人在戰爭中的表現,也被茶樓酒肆、街頭巷尾的人們不斷神化。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爲什麼拒絕?

取得蜀地之後,桓溫聲名大噪,他在政治上的表現一樣出色。他逼朝廷貶黜了原本用來制衡他的殷浩,逐漸掌握了朝政。然後,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了三次北伐。前秦之役和姚襄之役都整體上是成功的,以至於他已經隱隱有了稱帝的野心和能力。

然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個時人眼裏的“常勝將軍”桓溫也並不是百戰百勝。在第三次北伐的時候,他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攻打前燕,兵敗,死傷三萬人。或許是因爲衆人都已經習慣了桓溫將軍的捷報,這次大敗讓他威望大減。他把戰敗的責任推卸到自己的下屬身上,自己得到朝廷的諒解,卻逼得下屬謀反。好在,後來他又帶兵鎮壓了叛亂。

爲了恢復自己的威信,他鋌而走險,廢立皇帝。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司馬奕爲東海王,而立相王司馬昱爲帝,是爲晉簡文帝。這招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桓溫一時權傾朝野,無人能出其右。但是卻有讓桓溫的野心徹底昭然若揭。司馬昱繼位後常常擔心自己被廢黜,每次見到他都泣涕漣漣,大名鼎鼎的謝家掌權人謝安對他執臣子之禮。簡文帝某次醉酒後說:“忠臣哀主辱,志士痛朝危。”說明此時的桓溫,在簡文帝眼中就是亂臣賊子。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爲什麼拒絕?

公元13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四次下詔急召駐守姑孰的桓溫回朝輔政,但是桓溫都以年老體弱,不堪受命爲由拒絕,甚至不肯去見簡文帝最後一面。讓人奇怪的是,簡文帝爲什麼要讓原本已經不信任的桓溫入朝輔政,又爲什麼桓溫就是不肯去呢?與其說是託付,不如說,這是君臣之間的彼此試探。

因爲簡文帝病重,所以這對君臣的矛盾,也到了最特殊和最激烈的關鍵時刻。在簡文帝的第四道詔書中有原本有一句話:“少子可輔則輔之,如不可,君可自取之。”這句話和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如出一轍。白帝城的這段對話,從前被看作君臣之間相互信任的典範,但在現在看來,卻完全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未必那麼“愚忠”,在白帝城,臥榻之側,劉備在逼諸葛亮,逼他當衆承諾,並且不得不爲自己的承諾買單。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爲什麼拒絕?

站在桓溫的角度,他不想回朝的原因大致有幾種可能。

第一,就是怕簡文帝真的對他說這句“君可自取”。儘管所有人都知道,他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野心。但是從他之後想加“九錫”而因爲謝安等人的拖延至死不得,以及簡文帝爲了保護弟弟司馬晞說:“如果晉室國祚長久,你就該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如果晉室沒希望了,就請你讓我退位讓賢。”時桓溫的妥協。還是公元354年,他路過洛陽時,拜謁、修繕晉陵的舉動。都說明,他是有賊心,但沒賊膽。

如果真的就站在簡文帝面前,他應該也只能像諸葛亮那樣,跪下來承諾:“臣庶竭駑鈍,肝腦塗地輔佐少主,以報陛下聖恩。”而這承諾,將會成爲扣在他身上的枷鎖。

第二,就是怕簡文帝藉機囚禁他。畢竟在自己地盤,天高皇帝遠,但回到朝廷中,簡文帝畢竟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即使病重,如果一定要奮力一博,控制他也不是不可能。

簡文帝臨終前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爲什麼拒絕?

而站在簡文帝的角度,桓溫的野心,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他不會忘了,司馬家族的江山也是偷來的,是背叛信任他的主人得來的。而現在,桓溫有這個能力,他相信桓溫完全有能力這麼做而不用愧疚。因此,他主動地拱手相讓,也是爲了讓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司馬家族。因此,他纔會對忠誠的王坦之說:“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

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機逼桓溫一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桓溫只要領命回朝了,本來就是一種妥協。而他一直抗拒推脫,就是加重對簡文帝和整個朝廷的威壓。當然,也不排除,桓溫確實是年老體衰,不能入朝。因爲簡文帝去世沒幾個月,他就也重病去世了。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唯獨可以知道,這對君臣之於彼此,真是有微妙而複雜的感覺。

參考資料:《晉書·桓溫傳》、《資治通鑑》、《世說新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