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圳論評論員 王森

在滴滴順風車業務陷入困境的當口,北京公交集團推出了“網上預約、合乘出行”的“準門對門”公交出行服務。

北京公交集團此前已經推出了商務班車和快速直達專線,主要針對一些單位員工相對集中的“小區到單位”通勤需求開設班車。小豬、滴滴、噠噠、嘟嘟等企業,在一些大城市,也有互聯網通勤巴士預定服務。“合乘巴士”區別於已有的互聯網“專屬巴士”之處在於,“合乘巴士”意圖解決市民臨時的出行需求,不需要提前預定。據相關媒體介紹,北京公交集團推出的新服務,能夠讓市民像約網約車一樣約到“合乘公交”,滿足他們個性化的臨時乘車需求。

“合乘公交”靠譜嗎?其前景如何?會不會成爲以騙取補貼和投資爲目的的虛假“共享經濟”模式?人們往往會對新事物產生疑慮,這樣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北京公交集團之前的商務班車服務,每天只有約三萬人使用,相對於北京兩千萬級的城市人口規模,服務效率確實不高。一些互聯網企業因爲沒有找到班車預約服務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也悄然關停了相關服務。與小汽車、自行車這樣針對個人出行較爲方便的交通方式相比,把動輒十數人以上搭乘的巴士共享出去,顯然是難度更大。

“合乘公交”怎樣避免成爲雞肋項目,不至於讓政府補貼和企業投資打水漂,找準定位是關鍵。只有找到了合乘公交的用戶羣,纔能有針對地完善相關技術和運營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唯有滿足了目標乘客的需求,讓他們在“合乘公交”過程中體驗到便利、舒適的服務,才能讓“合乘公交”借勢“共享經濟”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

“合乘公交”需要明晰自己的業務定位,不能把自己當做“快車”、“順風車”的“敵人”、“替代品”,而要和“共享汽車”模式拉開差距。這就需要科技企業給運輸企業賦能,利用科技,解決巴士共享的難點,提高巴士共享的效率。“合乘公交”需要解決的是市民並不是那麼急迫的、較遠距離的出行需求。諸如騰訊、阿里和百度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分析一個城市的用戶出行習慣,發現城市人口流動的一般規律,找出與“合乘公交”潛在需求相匹配的市民羣體,運輸企業可以在設計公交運行線路上提早一步,不是被動地迎合需求,而是主動去尋找需求。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等車時間,也能節約公交公司的成本。

今年4月,2018公共出行交通峯會在杭州舉行,在這場以 “科技創新、低碳出行”爲主題的會議上,相關專家提出了“共享公交”的理念。科技企業已經給傳統的公交運輸企業拋出了橄欖枝,公交企業應當認識到“科技賦能”對企業升級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在推出“合乘公交”業務之時,主動“借東風”。

“合乘公交”也要找準自己與傳統公交的服務差異:“合乘公交”要主打個性牌、舒適牌。用戶願意付出更多車費乘坐“合乘公交”,說明他們的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如今,公交綠色出行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但傳統公交對有車一族吸引力並不大,比如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很多市民認爲開私家車很“麻煩”,有可能堵車,停車也是個難題,然而,坐公交也不夠方便,例如一家人出去看電影、喫飯,老人、小孩的舒適度不能保障,出去購物,大包小包可以放在後備箱,但帶上公交就很累贅。“合乘公交”應該看到這些市民出行的尷尬,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需求,合理地配置車輛,提供諸如滿足家人出行的相對高檔的客車、能夠堆放貨物的巴士。在服務上下功夫,讓市民體驗到比開、打車便宜,但體驗也不差的公交。

公交較爲環保,而且能夠紓解大城市的交通壓力,“合乘公交”如果能夠發揮作用,給城市交通帶來的積極作用不會小於網約車。在明晰了定位之後,“合乘公交”運營企業借鑑多方資源,提升效率和服務質量,未來大有可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