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你……控制得了你寄幾嗎?

來源丨江蘇疾控(微信號:jscdcwx)

隱私就是人出於個人尊嚴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慮而不願意公開,不希望外人瞭解或是打聽的個人祕密、私人事宜。

“不願告人”和“不願公開”自然有他的原因。保留隱私與爲人誠實並不矛盾,就像善良的謊言與委婉的誠實並不矛盾一樣。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影全程都是圓形畫幅的鏡頭,再配上西洋鏡窺探似的視角,不禁讓人們聯想到了“窺視”一詞,電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以滿足大家的窺視心理作爲基礎的。

“窺視”是對別人生活的關心超出了正常範圍,並樂此不疲打聽別人事兒的心態,這是一種缺乏心理邊界的表現。不僅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無益。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在作怪呢?

好奇心理 

人從孃胎降臨到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他們所未知的。對於孩子來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屬於疑問和隱私,他們懷着新奇、激動和迷惑開始接觸、瞭解和適應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疑問和隱私就形成了一種動力,導致兒童對隱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生來就存在好奇心。喜歡窺探隱私,是天生的,是人類的天性。

但來自於社會、道德的約束力,會讓我們在窺視前止步,化解這種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而有的人因爲自身缺乏約束力,而扭曲了這種好奇心理。

顯示能耐  

人生活在特定的羣體中,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自己在這個羣體中的地位,以滿足被這個羣體其他人關注的需要。

就像在一個班級裏面,成績好的學生通過取得優異成績來獲得別人認可,成績差的通過做小動作或調皮搗蛋來獲得同學的關注。

喜歡窺探別人隱私的人,大多數也是爲了向別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別人更多”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以顯示自己的“能耐”。

控制心理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安全是最基本的需要,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而不願爲外人所知的隱私。

爲了不讓自己的隱私暴露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無意地在打探別人隱私的同時爲自己的心理設置一道防護欄,希望儘可能多地知道別人的隱私,以便在受到別人威脅的時候來保護自己。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禮貌,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不隨便打探別人的隱私,唯有理解別人痛苦的人才能做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箇中滋味別人無法體會,所以要做到:尊重別人的隱私,不打聽、不傳播、不無中生有;同時,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輕易泄露,有些東西應該鎖在自己的心裏,或者找真正的朋友分享。

每人的心中都有一塊私人的綠洲,不希望別人窺視,更不希望別人貿然闖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隱私,也可能是一汪苦水,也可能是一片美麗的風景。無論哪一種,每人都有保留的權利,也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

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尊重別人的人格,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爲此,我們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但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有些人把“關心自己”看成天經地義,對別人卻漠不關心,特別是在城市裏,一個單元裏住着的鄰居,卻互不相識,形同陌路,現代社會,需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也需要關心別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