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撰文|李婧

來源|心探索VOL.49

她聽不到聲音。

世界爲她關上一扇厚重的門,她循着自己的心推開其他的窗,活在這世間的美,因而被她飽飽地看着、走着、品味着。在路上探尋,去完成一個接一個獨立的自我,大片大片的沉默使得她越來越清楚地完成對本性的鑑別與領悟。

在拉薩,她做了一個存於寺廟中的青旅“丹傑林扎夏”。丹傑林是寺廟名,而扎夏爲藏語“僧舍”之意。她說,只想這方空間開成一朵立在世間的靜謐蓮花,靜待有緣人。

我們的交談通過她讀脣語完成,沒跟上的時候,她乾脆透俐:“沒關係,你再說一遍。”藏地一年,她完成了藏語和藏文的學習,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符號,5個反寫字母——正常的我們被這樣那樣打斷的事情,她因身體受限而專注,做到了。

這個姑娘叫布布。聽不到任何聲音,也不覺得誰可以一直依靠,不憂不懼不解釋。她說,過往和未來的人生裏,唯一的指路人就是自己的心。

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書寫人生旅程的冒險

“我深深相信,那些我想要抵達的地方,都將藏着我靈魂丟失的碎片。一路走來,一路整合,不憂不懼不抱怨。”

生活在2008年重新洗牌。一個早上醒來後,布布發現自己完全聽不到了。原本還有一點聲音的世界,在這一刻變得截然不同:聽得到一點和聽不到一點,一字之差,雲泥之別。像在深深的海底,摸不清前路。絕望、壓抑、憤怒、無奈,數不清的眼淚、黑夜、和堅強。

黑塞在《德米安》中寫道:“生命已緩緩縮進了它內部最私密幽深之處。它沒有死,它在等待。”

等待了很久。放棄了鍾愛的紀錄片攝製,嘗試生活的可能性,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去到海南。隨身帶的二千元花光,就在當地的酒店裏打工。每天頂着40度高溫在洗衣房工作十個小時,下班後換下溼透的衣服,躺在沙灘上看夕陽慢慢落下。

洗衣妹在博客中幽默評價:“亞龍灣的紅樹林擁有最美的大堂,寬闊的觀海視覺;喜來登獨有的全玻璃質閱覽室,寬大的沙發和棕木書架,那一刻看得我心潮澎湃;文華東方的地理位置最安靜和私密,彎彎拐拐的雜亂,沿着海岸線忽現仙境般的寧靜。座山擁海,擁有最無瑕的視線,沒有干擾,一望無際,似乎爲你而生……”

身體的勞損讓一部分心性受磨,卻讓更大一部分靈性打開:跟着漁民出海,看日出,潛游到無人海底,曠漠沙灘……自然的遼闊壯美洗滌了身體積存的暗淡,聽力竟然逐漸恢復,令人欣喜。

然而,人生的劇本遠沒有寫到高潮。聽力很快又消失、起伏,時而有聲,時而沉默。在沉默中,再次上路,去往甘南藏區。把自己曬的黝黑,下地幹活,騎馬喫飯,活的像個當地人;學習塔羅、在南鑼鼓巷擺攤、拍攝聾啞人紀錄片……不期待,也不拒絕。

這巨蟹座姑娘,她大喇喇地舞在時間之流的河上,任憑流水帶着去往那些終將到達的地方,撿拾靈魂記憶的N種可能性。而自己,是首席編劇。

下一幕場景,拉薩。

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扎夏,我的蓮花聖地

“28歲這一年,挑戰了我之前生命裏的很多禁忌。聽力徹底喪失,遠走異域,做了扎夏,多了兩個紋身,極度沉默。對於未來,我不憂傷,也不樂觀。現在看到的我,是筋疲力盡倒在黑暗裏。我會讓自己歇足了力氣,再去摸那道可看見光亮的門。”

去拉薩做什麼?不清楚。會遇到什麼?沒概念,不預設。2011年秋,聽力徹底喪失。她想去拉薩。這座城市響應了靈魂記憶裏的深深召喚,陽光在召喚,空氣在召喚,真正的藍天白雲在召喚,誦經聲在召喚。

抵達後沒幾天,在八廓街周圍的古老街巷中穿梭時,她偶然拐進了丹傑林寺。一座小卻古老的廟宇,嘈雜地出現在她面前:三層是佛堂與僧舍,二層和底層許多房間則出租給了百姓,二百塊錢一個月,多爲外地在拉薩做小生意之人。——僧俗共居,一種奇妙的生態,獨一無二。

說不出原因,她的心被這座建築吸引。站了許久許久,一個想都沒想過的念頭,不知打哪兒蹦出來:我要在這兒做旅舍!一個像蓮花一樣的清淨地,專等有緣人。

無人脈、無經驗、無法溝通,一個漢族姑娘,想在藏地的寺廟裏做旅舍。瘋不瘋狂?大概最能寫勵志故事的作者都猜不出這劇情。

然而更瘋狂的是接下來的進程:轉頭,她結識到了能聊得來的藏族朋友,對方聽完想法,信任地拍掌:好,我入股!一路幫她找管理、找寺廟方、辦證明……

寺院老活佛知曉後見她,布布告訴對方:我感受到這座寺廟的清淨,因此想把這裏的居所也做成清淨的旅舍,來客即修行,日日皆爲僧。而它的名字,就叫扎夏。活佛緩緩道來:一百多年前,這座院子就叫扎夏,後來被歷史遺忘。如今,你讓它重生了。這是因緣。

一個春節過後,批文下來了。

春天、夏天。扎夏在她生日(6月28日)當天,竣工。中間繁複、瑣碎、磨練如沙難數。從一無所知,到跟隨在木工、泥瓦匠、水電工、畫工身後學習着一切不熟知的技能,翻閱着數十本沉甸甸的藏地建築、壁畫畫冊,親自設計每一個廊柱、每一處畫像、每一點配色,調運木料,面對合作伙伴的反對(她大膽啓用寺院專用的明黃色,股東連聲呼NO)、工人們潛在的對異族女子的指揮不服……這磨練着她,必須脫離過去習慣讀書、寫作的疏離安心世界,來面對種種與自我的糾結。鬥爭激烈且無可抵擋,逃也無法逃,只有迎頭而上。

一點都沒打算做廣告,只在門口立一個“丹傑林扎夏”的木牌,這算“招牌”嗎?然而有緣人被陸續吸引來,大家都愛慘了這奇異的美麗聖地。這裏是她的扎夏,藏地唯一的僧舍青旅,也是她的蓮花聖地。電影學院的小師弟爲此拍攝了紀錄片,片頭這樣寫:“如果你愛這裏的安靜,我們也愛你。”

接下來,她想做一個免費的圖書與紀錄片交流地。建立丹傑林扎夏基金會,每賣出一個標間,每晚就有十元錢善款積累,一定數目後送到邊遠山區的小學或寺院。以佛教文化爲基點,以蓮花爲主題,慢慢擴散,只待有心人。至於自己,明年扎夏經營穩定後,會去青海赴與慈悲上師的約定,靜修一年,切不可負言。

高原上的靜謐蓮花,美而幽香地開着,循着靈魂的指引,走吧!過往和未來的人生裏,唯一的指路人就是自己的心。

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布布,84年姑娘。童年因注射慶大黴素導致聽力殘缺。堅持接受與同齡人相同的教育,也因此有比正常人更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經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熱愛攝影、寫作、行走,實現最真實的自己。

推薦

閱讀

【點擊下方標題可讀↓】

郝蕾:向內探索是爲了管理自己的心

春節歸來,跨過“工作5大疑問”,從心起航!

年少時遇到的那個心神激盪的人,必是前世有緣 |心影院

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原創文章,轉載請公衆號後臺回覆"轉載"

按提示操作即可;投稿及簡歷:

[email protected]

她聽不到聲音,卻看到了靈魂的指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