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這所大學60年校慶,竟收到一輛坦克作爲禮物!

“我大理工厲害啦!

一輛實打實的坦克就在我們校園停着呢!”

最近,長春理工大學學生的

朋友圈被一輛坦克刷屏了。

9月16日,記者在長春理工大學東校區看見了這輛坦克。據悉,這是69-Ⅱ型舊坦克,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捐贈長春理工大學,慶祝建校60週年。

長春理工大學校友爲母校捐贈的69-Ⅱ型坦克。周源攝

要說這輛坦克,還很有故事。據瞭解,1999年國慶五十週年閱兵式上,長春理工大學有一個項目:把一套先進技術系統安裝在坦克上並接受檢閱。坦克的到來,吸引很多學生的關注,更有很多此次專程趕回來參加校慶活動的校友先後與坦克合影留念。“這可是一個大寶貝!”從天津趕回參加校慶的73歲老先生侯軍告訴記者,自己是1970年畢業離校的,如今再次回到學校,感覺這裏發生了太大的變化。“看到母校越來越好非常激動,今天也是特意和老伴一起來學校,讓她也來看看我的母校。”侯軍說。

“今年學校建校60週年,把這輛坦克作爲‘禮物’,贈送給我們學校,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學校進一步弘揚國防教育傳統,加強軍工文化建設,爲國防科技工業現代化培養優秀人才。也是希望更多的長理學子能夠認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可以說坦克的到來也讓我們學生感覺很自豪。”長春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於英煥告訴記者,從建校之初,長春理工大學就不斷爲國家培養光學人才,國防傳統早已在學校深深紮根。尤其是在當前軍民深度融合的時代下,希望一批又一批的長理學子,能夠汲取學校的優良傳統,更好服務國防現代化工業建設。

羣賢畢至共憶崢嶸歲月,歡聚一堂同慶甲子輝煌。9月16日,長春理工大學東區體育場內來自海內外的3000餘名校友同各級領導嘉賓、社會各界友人一道,在這裏共同慶祝學校60華誕,併爲5000餘名2018級新生舉行開學典禮。

校慶期間,學校還舉辦了王大珩教育與科學技術思想研討會、校友論壇、校友企業專場招聘會、“光華”文藝晚會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飲水思源,在建校60週年之際,讓我們重溫長春理工大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王大珩院士對中國光學事業的傑出貢獻和與學校結下的“不了情緣”。

       王大珩院士1958年親手創辦了這所全國唯一的培養光學人才的高等院校;王大珩院士是學校的最大貢獻者,1962年親筆致函國家領導人使學校得以保留。在長春理工大學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王大珩院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

       希望廣大師生繼承和發揚老校長“盡瘁報國、博大精專、求實創新、虛懷若谷”的科學精神,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奮鬥。

青年時代的王大珩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合影(前排左一爲王大珩 )

1985年,王大珩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2年4月,王大珩與張光鬥、師昌緒等聯名向黨中央提出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建議

1999年,王大珩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1年,王大珩榮獲國家“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

光機歲月

建校初期,王大珩在校備課情景

1958年,中共吉林省委任命王大珩爲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院長文件

1960年,《光明日報》《吉林日報》刊登介紹學院辦學經驗的文章

1963年,王大珩親筆致信聶榮臻副總理,建議由國防科委直接領導更有利於學院發展

1986年,王大珩在學院運動會上受到師生熱烈歡迎

1988年,建院三十週年時,王大珩爲學院親筆題詞

1987年,王大珩受聘爲學院名譽院長

1988年,王大珩在建院三十週年慶祝大會上講話

1996年,王大珩來院視察激光熱處理實驗室

1998年,王大珩爲建院四十週年揮毫潑墨

1998年,王大珩在建院四十週年慶祝大會上講話

1998年,王大珩爲全校師生作報告

2000年,王大珩回校視察,深情回憶建院初期的艱辛

2001年,王大珩在學院實習工廠,與學生親切合影

理工情緣

2002年,學校更名爲長春理工大學,王大珩親筆題寫校名

2002年5月,王大珩爲學校更名發來賀信

2005年,學校成立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時任校黨委書記於佩學、校長姜會林爲學院揭牌

2005年,90歲高齡的王大珩回校爲全校師生作報告

2008年,爲學校建校五十週年題詞

2008年,致函教育部推薦學校增設“光學材料”專業

2008年9月,學校舉辦第一屆王大珩教育與科學技術思想研討會

2011年7月,王大珩與世長辭。爲紀念他作出的卓越貢獻,學校製作王大珩院士銅像,並於當年9月揭幕。舉辦第二屆王大珩教育與科學技術思想研討會

2015年2月,《中國教育報》刊登時任校黨委書記駱孟炎、校長於化東紀念王大珩院士誕辰100週年的專題文章

由王大珩院士提議建設的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現已落成並投入使用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王大珩的名字已經和長春理工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成爲學校歷史上永不褪色的記憶。他“盡瘁報國,博大精專,求實創新,虛懷若谷”的科學精神、爲學校事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如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青年後學的心田,照亮學校前行的道路。

不了的情緣,永恆的力量。

來源:綜合整理自長春晚報、長春理工大學微信公衆號

編輯:查新宇

審覈:唐敏

監製:劉金紅 劉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