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蒙古財經大學:近千教工付款8年住不上新房

本報記者丁銘、劉懿德

2011年的團購房,8年之後開發商竟仍未交房,近千名教職工把錢交給了開發商,很多人從單身等到生娃、從在職等到退休,每月交着房貸、交着房租,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內蒙古財經大學多名教職工日前向記者反映8年等不到新房。此事給購房教職工帶來哪些影響?原本的“民生工程”,爲何成了“鬧心工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採訪。

8年住不上新房,煩心事一個接一個

37歲的教師小包(化名)2010年在內蒙古財大參加工作,當聽說學校組織團購房時,她立刻決定報名。“我選的是135平方米的戶型,想要這個戶型的人很多,我入職晚,排在了第249號。”小包說,2011年7月,家裏東拼西借拿出16萬元首付款,剩下70%的房款通過貸款解決。

“交錢時說2013年8月31日交鑰匙。”小包說,“交錢8年了,我都結婚生娃了,新房連影兒也沒有。”現在,小包每月還貸近2000元,每月房租也近2000元,“我們2016年才把首付款中借來的錢還清,日子一直緊緊巴巴。”她氣憤地說,“要是真住上新房了,累點兒也高興。但現在啥也沒有,真是白遭罪。”

48歲的老高是學術骨幹,他一次性繳納了購房款的80%,這筆投入耗盡了他幾乎所有積蓄。由於交房時間一推再推,8年來,在同事眼中,老高租房就像“打游擊”,三天兩頭搬家。“房價漲,房租也漲,沒辦法,哪兒便宜住哪兒唄。”老高唉聲嘆氣地說。

記者採訪瞭解到,隨着當年這批青年教師結婚生娃,新的麻煩不斷出現。

“我孩子落不了戶,這可把我愁壞了。”今年剛剛有娃的教師小巴(化名)愁眉苦臉,“我戶口在學校集體戶上,孩子落不到這上面。媳婦戶口又遠在另一個地級市的農村老家。”小包也遇到類似問題,她說,眼看孩子就要上小學了,無法落戶讓她的孩子面臨無學可上的窘境。

一些青年教師表示,他們當年購房大多屬於剛需,很多人掏完首付款已無力再購置另外一套房子。現在不僅每月房貸、房租讓他們壓力山大,越來越多的新問題讓他們不勝其煩。

購房的退休教職工也情緒很大。62歲的退休職工老焦(化名)說,他當時交了80%的房款,共計40萬元,“當時是想着改善一下居住條件,沒想到成了件麻煩事兒。”老焦拍着桌子說,“有一些購房的退休教職工都去世了,也沒住進這個新房子裏,你說這開發商坑人不坑人?”

“一年推一年,不知道啥時是個頭?”

據購房教職工介紹,這個團購房項目從2012年就陸續出現停工的情況,2015年、2016年幾乎全年停工。目前工地又是半停工狀態。

記者近日來到工地看到,小區各樓主體已建完,但外立面、窗戶、電梯安裝、水電暖氣碰接、小區綠化硬化均未完工。

一位學校退休職工說,據歷次由政府、學校、開發商、購房代表出席的協調會上了解的情況,學校共有1900多名在職、離退休教職工參加團購。在等待交房過程中,不斷有人轉手賣掉房源,目前剩下的大概還有近900名在職、離退休教職工購房者。

購房的教職工表示,交房時間一年推一年,“真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兒!”2011年,學校教職工的團購價約爲每平方米3800元左右。小包說,結合當時的區位環境條件,這個價格還算可以。

但在等待交房的8年多里,呼和浩特市的平均房價,已從當年的每平方米5000元漲至目前的1萬餘元,對當年付款的教職工們而言,尚未竣工的團購房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住不上,賣不掉;同樣地段的毛坯房均價已漲到八九千元了,錯失當年低價購房機會的一些青年教職工們只能“死等”。

付款8年爲何難交房?

爲了解該項目有關情況,近日記者向內蒙古財經大學、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政府致函,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正式答覆。隨後,記者採訪了開發該樓盤的內蒙古聯發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餘久鑄。

他坦言,這麼多年沒如期交房,特別是一些購房業主出現種種困難,他深感歉意。至於原因,他表示,股東以前都不是做房地產的,當年看好大趨勢選擇房地產開發,但進入之後才發現跟想的不一樣。

記者瞭解到,聯發公司2011年與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政府、土地收儲中心簽訂三方協議,約定由該公司開發財大團購房樓盤所在地塊。但直到2017年,該地塊的土地使用權證才辦理完結。

期間,該公司無法用土地正常貸款,數年間不僅地價上漲,時間成本、運營成本也讓該公司不堪重負。“但無論如何,客觀上是我們沒按期交房,業主的批評我們都接受。”餘久鑄說,現在政府部門積極協調,他們也在努力讓業主恢復信心。

據餘久鑄介紹,目前該樓盤還剩餘約10%工程量,公司已開始與第三方合作,準備把該項目進行重組託管。“如果一切正常,預計A區9月、B區年底可在工程上滿足交房條件。”

據參與該項目重組託管的第三方公司有關人員介紹,他們具有解決類似“困境地產項目”的成功經驗。他認爲,各方應加強溝通,互相尋求最大公約數,這樣才能快速、平穩地解決問題。

如何避免重蹈“困境地產”覆轍?

一個原本看好的樓盤,最後卻一步步成爲“困境地產項目”。長達8年的時間裏,業主、企業、政府全都爲此而鬧心、費心、操心,各方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最後卻沒有一個贏家。

如何避免重蹈“困境地產項目”覆轍?有分析認爲,規範的市場、規範的企業、規範的行爲是避免這種困境的最好出路。

內蒙古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師屈博說,此前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時候,一些地區出現了很多亂象,開發商一哄而上搶項目,地方政府頭腦發熱“打保票”,很多樓盤未批先建。

一位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說,市場火熱的時候,監管部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大家“先上車後買票”,但等開發熱度降下來了,資金層面遇到問題了,企業想“下車”已經下不來了,不少“困境地產項目”就是這樣出現的。

屈博以及一些多年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負責人認爲,企業規範運營、政府規範監管共同形成規範的市場秩序,是減少類似“困境地產項目”的最好辦法。屈博說,房地產市場事關國計民生,監管部門必須嚴格履職,企業必須規範做事,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後果將會很嚴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