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真實的高考案例:

2014年中國科技大學在湖南省招收了30人,其中有28人的成績高達639分以上,另外兩個人的分數跌破眼鏡地只有553分和533分,以比其他人低近100分的成績,進入了這所中科院士培養基地的頂級高校。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原因是這樣,中國科技大學在湖南省2012年的錄取線比2011年高了很多,2013年又比2012年高了很多,然而最後在2014年,學生們被前兩年的分數線已經嚇壞了,不敢報,導致最後達到錄取分數線的人數實在不夠,最終把兩位500多分的學生第一志願錄取。

高考志願填報要當心,“大小年”是個不小的“坑”

這裏,出現的就是高校招生存在一種所謂“大小年”的現象。

高考“大小年”:通俗地理解就是一所學校或專業的報考人數不穩定,出現了錄取分數線水平起伏較大的現象。

高考“大年”:某一年某省填報一所學校或者專業的人數比招生計劃數高出許多倍,導致當年的錄取投檔線被抬得很高,這一年稱之爲“大年”。

高考“小年”:由於上一年投檔線高,競爭異常激烈,使得來年許多考生望而卻步,不敢再報考該校或者專業,結果是參與競爭的人少,投檔分數線相應就降下來,我們將其稱之爲“小年”。

高考志願填報要當心,“大小年”是個不小的“坑”

高考“大小年”現象的特點:

1、大年和小年一般是相隔一年或者兩年交替出現,但是也並不絕對。

2、 大小年現象,並非是每所高校都會出現, 一般是考生們比較願意去的學校,比較優勢熱門的學校,越是招生計劃少的高校就越容易出現“大小年”。

高考“大小年”現象發生的原因:

1、 家長和考生的原因:家長和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候,看到上一年某高校錄取分數特別高,就會因爲擔心錄取難度增大而改報其他學校。反之,看到上一年的分數線較低, 考生又會爭相填報 。

2、學校招生計劃的變化:當學校招生計劃增加,考生認爲這個學校的機會大了。於是,報考的人數增加,形成大年。

3、院校招生人數過少:對於招生計劃人數過少的院校,考生的少量聚集和忽視,也非常容易造成大小年現象。

高考志願填報要當心,“大小年”是個不小的“坑”

如何應對高考志願中的“大小年”現象:

首先,要想避開高校的大年。對於出現過高考大小年現象的學校,或者極容易出現大小年現象的學校,家長和考生,要想辦法避開大年。不然,將會對自己的錄取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其次,要努力抓住高校的小年。趨利避害,是人們做事的本能。如果能夠基本確定高校錄取的大小年走勢,就應該至少利用三年以上的學校錄取信息,確定學校的錄取位次和分數曲線變化,避開“大年”,找準“小年”。

還有,遠離高考大小年,也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做法。當然,對於極有可能出現大小年現象的學校,考生和家長,有意的避開,不去摻和,也是一種中庸的做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