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一位做了10多年的班主任對記者說,現在放學時校門兩頭會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學生整隊從教室到校門口,幾乎一點聲音都沒有,他們有序排隊靜靜走出校門。錢報記者在學校裏逛了一圈,碰到了幾十位女老師,幾乎沒有穿高跟的,“穿高跟鞋在走廊上走,一定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現在校園安靜下來,這個聲音很刺耳,所以我通常都穿平底鞋,即使必須要穿高跟鞋,路過班級門口我也會踮着腳走。

原標題:杭州一小學推行“輕聲教育”:老師放下擴音器,換掉高跟鞋

放學了,孩子們安靜地坐在校門口看書,等家長來接。

期末考前,走進杭州市鳳凰小學,正好是中午時分,學生已經喫好中飯,正在教室裏默讀。

記者穿着皮鞋,走在教學區的走廊裏,發出一陣不和諧的“咚咚”聲,於是不得不踮着腳尖走路。

陪同的茅瓊華老師呵呵一笑,“我們剛開始也這樣子,路過班級門口會踮着腳走。後來,學校大多數老師不穿高跟鞋了,改穿平底鞋,這樣走路就不會發出聲音來。”

老師們的這個改變,跟學校兩年前推行的“輕聲教育”有關。兩年來,學生、老師、家長都感受到了這個成效。

孩子們春遊時的吵鬧 連大巴司機都受不了

從2017年10月起,鳳凰小學正式推出“輕聲教育”,要求學生在不同場合使用相應等級音量說話的新規。

校長繆華良對錢報記者說,國民素養要具備國際水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同的場合控制說話的音量。

2016年,繆華良來到杭州鳳凰小學做校長,有一件事讓他感受特別深,並忍受了一年時間,後來實在忍不了了,下決心推行“輕聲教育”。“學生實在是太鬧了,一到放學時分,從教室到校門口,幾乎每個學生都是沸騰的樣子。老師在整隊時,要佩戴‘小蜜蜂’(指的是講話時用的耳麥,因爲它會發出“嗡嗡”的聲音)之類的擴音器,一遍遍喊口令,因爲學生的嘈雜聲太高,老師的分貝必須比學生的聲音還要高。”

這樣的場面還有很多。繆華良說,學生出去春遊坐大巴車,車廂裏的熱鬧勁,連大巴車司機都忍受不了,班主任只能讓孩子們讀詩、唱兒歌,把噪音變成一種有序的聲音。“兒童的天性是好動,這一點我承認,但要分場合,運動場上可以盡情放縱,教學樓必須要安靜,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到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繆華良要做“輕聲教育”的想法,更早的源頭要從2010年一次在美國的見聞說起。

“那天,我在美國一所公立小學門口看到,一位校長與全校700多名學生逐一擊掌,一一將他們送上校車。”繆校長回憶道,那是美國肯恩大學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學,孩子們擊完掌坐進校車,沒有一個人交頭接耳,大家都安靜地坐着。“在出國旅遊時,我們被詬病比較多的就是大聲喧譁,而這要從公民教育入手去改變,在不同的場合控制好說話的音量。”

鳳凰小學的“輕聲教育”,對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音量等級設置。比如,專注傾聽、就餐、集會及公共空間等,要0級音量靜無聲;課堂上同桌交流,或課間兩人交流都要用1級音量悄悄說,儘量不讓第三人聽到;一個人課堂上當衆發言,用3級音量平常說,讓全班同學都能聽到;在階梯教室舞臺上,用4級音量大聲說;戶外活動、集會演講,室外運動比賽等,用5級音量放聲說……

每天中午,學校要求孩子持續默讀半小時,各種做操入隊要求0級音量貫始終,目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幫助他們安靜下來。

放學時等家長來接 孩子們安靜地看書

“輕聲教育”已經推行了快2年了,效果如何呢?

繆校長向錢報記者分享了一件讓他非常感動的事情。“前幾天放學後,我想看看學生們的狀態,走到校門口看到的一幕,讓我有些喫驚。”

只見保安室門口有十多個孩子在等家長來接,他們坐在一個個不同顏色的小箱子上。“學期末,孩子們要把自己平時放書和工具的箱子帶回家。根據箱子的顏色,我可以判斷他們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班級。所有等待的孩子都很有默契地安靜看書,連交頭接耳都沒有。”繆校長笑着說。

學校一位做了10多年的班主任對記者說,現在放學時校門兩頭會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學生整隊從教室到校門口,幾乎一點聲音都沒有,他們有序排隊靜靜走出校門;而校門外等候的家長,一邊聊天一邊張望,孩子出來了大聲呼喊着……

記者到達學校是中午11點30分,汽車一點點靠近校園,沒有聽到嘈雜的叫喊聲,進入學校後,安靜得讓人不敢大聲說話。

校園一樓是六年級教室。這時,孩子們正坐在座位上,埋頭喫着學校提供的便當。大家將便當蓋子墊在下邊,桌面收拾得也非常整潔,整個用餐過程沒有人交頭接耳。喫完飯後,學生們陸續將便當盒放入班級門口的泡沫箱內,一個壘着一個,井然有序。放完餐盒後,許多孩子便在走廊上散步,有的趴在欄杆上說閒話,但都輕微。“我記得還沒有實施音量控制前,一到課間和中午,走廊裏就會有跑跑鬧鬧的同學,每次我都要提醒三四遍,他們才肯安靜下來。”六年級大隊委員沈靜好告訴記者。

但是現在,沈同學在值日時,走廊上跑鬧的現象已經很少見了,偶爾會有同學一時興奮大聲說話,但提醒一次之後就不會再犯了。

老師拿掉擴音器 一個手勢就夠了

“我記得剛進學校時,爲了能讓孩子們聽得見我講話,我每天都要帶着‘小蜜蜂’說話。”三(4)班班主任陳婷婷是一名教齡4年的老師。

剛開始帶班,她接手的是四年級,對一個年輕女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組織紀律,每次學生吵鬧,她都要用比他們更大的音量去制止。後來接手一年級更是如此,開學頭兩個月聲音就啞了。

那時她不得不使用“小蜜蜂”。

不過現在,陳老師已經不再使用“小蜜蜂”了,當孩子吵鬧時,她用一個手勢就可以制止。“每次喫飯、出操,如果該安靜時他們在吵鬧,我只要默不作聲地做一個‘0’的手勢,他們就能心領神會。”

她對“音量等級設定”的規定非常有感觸。“其實只要給孩子細化目標之後,孩子自然就有意識控制音量了,以往老師對孩子大聲講話,孩子會更大聲講話,用‘小蜜蜂’往往也會適得其反,讓學生更加聒噪。”

在“音量等級設定”實施以後,校園裏的女老師們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不穿高跟鞋了。

錢報記者在學校裏逛了一圈,碰到了幾十位女老師,幾乎沒有穿高跟的,“穿高跟鞋在走廊上走,一定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現在校園安靜下來,這個聲音很刺耳,所以我通常都穿平底鞋,即使必須要穿高跟鞋,路過班級門口我也會踮着腳走。”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