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英:要搞真合作社,不能搞假合作社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2月19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文件提出 “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啓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深入推進示範合作社建設。”

中國社科院農業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農業合作社的規範提升,他表示:“要建立現代合作社,但是要搞真合作社,不能搞假合作社”。

隨着農業生產模式的轉型,近年來,合作社風起雲湧,但是“掛牌社”“空殼社”的現象屢見不鮮。不久前,《半月談》記者調查東部某鎮130多個合作社經營情況時發現,“僅有少數幾家比較成功,80%以上都屬於空殼合作社”,有些合作社甚至淪爲“一人社”。

隨着各種“僞合作社”的暴露,合作社的真僞之爭也愈加激烈,黨國英認爲,判斷合作社真僞,應有兩個基礎條件,“第一,社員必須是農民,而且是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農民。第二,合作社規模必須大,如果一個村裏有好幾個合作社,那基本是假的,因爲合作社的收益靠提高流通、服務和加工的效率來獲得收入,規模太小了,這種效益出不來”。

規模是農業專業化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徵,黨國英說,“沒有規模,合作社的意義不大,專業技術還是用不上,大機器還是進不去,更不用說讓合作社參與後續的銷售等環節了。所以合作社一定要大。最開始的時候,一個縣有幾個,慢慢地,一個省有幾個,全國有幾十個、幾百個就夠了,這樣農業生產者才能真正參與到市場中,分享整個產業鏈的收益。現在的合作社太多了,有數據顯示全國有200多萬個,即便真的都是農民參與、真的在種地,但這樣小規模的分散經營,沒有太大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