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樓夢》的作者,紅學界衆說紛紜,爭論已久,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乾隆五十六年(1791),《紅樓夢》首次排版印行,程偉元在卷首寫道:“《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程偉元提到了曹雪芹,卻不能肯定他就是作者,因爲這缺乏真憑實據。

 

曹雪芹雕像

已經有很多人對《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提出質疑。被認定是《紅樓夢》作者的人不下幾十人,比如:曹寅後人“曹雪芹”,這是衆所周知的“曹學派”的觀點,有的說是曹頫,有的說是曹天佑,還有高士奇、張廷玉、納蘭公子、胤礽、弘皙、洪昇、吳梅村、方以智、顧景星、袁枚、高鶚、冒闢疆等等,之所以有這麼多人被認爲是《紅樓夢》的作者,就是因爲沒有史料證明作者到底是誰,所以纔會引起那麼多人去研究考證。假如真有確鑿的史料能夠證明《紅樓夢》的作者,還有必要去研究考證嗎?

1. 曹家沒有“曹雪芹”

紅學界查遍曹寅家的族譜,連曹家祖墳都挖出來了,都沒有找到關於“曹雪芹”的任何證據,曹家族譜中既沒有曹雪芹之名,更沒有名曹霑、字夢阮、號雪芹、芹溪、芹圃的絲毫記載,曹家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曹雪芹究竟是曹寅的兒子還是孫子,他的父親是誰,誰也說不清。有人說,曹雪芹是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還有人說曹雪芹是曹顒之弟曹頫,但是,無論是哪位研究者都沒有舉出任何證據,所有關於曹雪芹的論證,包括其生卒年,都是研究者推測出來的。

曹寅畫像

2. 脂硯齋批語的暗示

在小說的開篇序言中提到“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這一段有關“曹雪芹”的話時,脂硯齋有一段批語:[甲戌眉批: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脂硯齋的批語,本身就是對“曹雪芹”的質疑,假如此書真是“曹雪芹”所著,脂硯齋的批語反而會引起讀者對作者“曹雪芹”的懷疑,他不是多此一舉嗎?脂硯齋提到了“雪芹”的名字,但是卻說 “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而不是說“觀者不要被雪芹瞞蔽了去”。脂硯齋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雪芹並不是作者。其實,脂硯齋真正用意是在提醒讀者,不要被“曹雪芹”這個虛無的名字“瞞弊了去”,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

3. 紅學大師的反思

早在1921年,新紅學創立之初,俞平伯先生在《與顧頡剛討論〈紅樓夢〉的通信》中曾說:“但我又以爲我們不必定說作者是曹雪芹。我不曉得除本書之外,還有別書可以確證《紅樓夢》是曹雪芹的沒有?如果沒有,但依本書看,我想我們不必全然肯定真作者除了曹雪芹沒有別人。假使陸續發現曹雪芹底生活人品大不類乎寶玉,我們與其假定《紅樓夢》作者非自寓身世,不如說《紅樓夢》底作者非曹雪芹。”

“定本書(《紅樓夢》)之作者爲曹雪芹,其實大有可商者。”

俞平伯先生

一九五〇年俞平伯將《紅樓夢辨》改爲《紅樓夢研究》出版時,不僅刪去了《底年表》,而且將凡是明顯涉及自敘傳的地方,都作了修改。這表明俞先生對自傳說的否定。他在《紅樓夢研究》的自序中所說:《紅樓夢辨》“出版不久,我就發現了若干的錯誤,假如讓它再版三版下去,豈非謬種流傳……錯誤在什麼地方?話說來很長,大約可分兩部分,(一)本來的錯誤,(二)因發現新材料而證明出來的錯誤。”

俞平伯晚年時說:“我覺得現在還通行的自傳說,實在有重新考慮的必要。”“這樣的說法,非但是錯誤,不能解決什麼,而且不必要,還會生出更多的麻煩來。”

俞平伯先生在臨終前寫下遺言:“胡適、俞平伯腰斬《紅樓夢》有罪,高鶚、程小泉保全《紅樓夢》有功”。俞老先生勇於在資料、證據面前改變自己的結論,這纔是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應有態度。 

俞平伯先生

4. 胡適對《紅樓夢》的鄙視

胡適晚年在與學界的交流和報告中,只要涉及《紅樓夢》他都是報以鄙視的態度。他在同高陽、蘇雪林等人的書信交往中說:自己寫了“幾萬字的考證,差不多沒有一句讚頌《紅樓夢》文學價值的話”,“在那一個淺陋而人人自命風流才士的背景裏,《紅樓夢》的見解與文學技術當然都不會高明到那兒去。”“我向來感覺,《紅樓夢》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紅樓夢》比不上《海上花》,也比不上《老殘遊記》。”

胡適先生

有學者評論說:胡適的新紅學把一部偉大的民族主義題材作品,曲解爲一個奴才家族的家事,的確很難挖掘出崇高的立意和思想。胡適直到晚年在《紅樓夢》的研究上也沒取得大的收穫,這讓他倍感沮喪和無趣。

筆者認爲:“曹雪芹”決不是曹寅家的後人,他只是一個筆名。

本文由《新話紅樓》作者張凱慶獨家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