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元颖:从三朝宰相到循州司马!

杜元颖,唐穆宗朝宰相。他是唐初名相杜如晦的五世孙,但他的父亲杜佐只做到了个下级官吏,因此虽出身名门,但并不显贵。

杜元颖于贞元十六年(800)与著名诗人白居易同科进士及第。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官运并不很顺利,长期在藩镇幕府任职,不得升迁。元和十一年(816),他又参加了制科考试,一篇《茂才异等对策》,以其文辞优美、辩论精当而使他荣登榜上,并深得宪宗皇帝的赞赏。以后便留在朝中供职,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等职务。在元和年间平定淮西镇的战争中,朝廷任命将帅、晓谕淮西的诏书,多出自杜元颖之手,所以淮西镇平定以后,他也因功被赐绯服鱼袋,升为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不过此时他所做的,主要还是秉人主之意起草诏书的词臣工作。

元和十五年(820)一月,宪宗被宦官杀死,穆宗皇帝即位。穆宗以杜元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对其更加宠遇,召对思政殿,赐紫服金鱼带,超拜中书舍人。不久,又拜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长庆元年(821)三月,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杜元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由一个从六品上的司勋员外郎,连升十级,位至三品大员的宰相。文词之臣升迁如此之快,颇令时人咋舌。

杜元颖同李德裕关系友善,长庆二年(822)六月,李逢吉出任宰相,排斥李德裕一派。长庆三年三月,李逢吉引牛僧孺入相,牛党势力大增。同年十月,杜元颖被排挤出朝廷,以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的头衔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今四川成都)。赴任之时,穆宗亲自出安远门为其饯行,宠遇之厚,可见一斑。

长庆四年(824)一月,穆宗驾崩,敬宗即位,时年15岁。敬宗皇帝童心未泯,整日贪图玩乐,不理朝政。杜元颖遂投其所好,在西川搜刮大量珍奇玩物,以事贡奉,从成都到长安,不绝于路。为此,百工终日劳作,不得休息,加之强取豪夺,百姓怨声载道。为聚敛制作玩物的费用,他甚至不惜克扣军饷,致使军队给予不时,军人饥寒交迫,也是一片愤怒。

建立于今云南大理一带的南诏政权,与西川节度使辖地疆土相连。安史之乱以后,南诏常和吐蕃联军对西川进行侵扰。贞元十年(794),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恢复了和好的关系,但双方在边境地区互相掳掠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杜元颖克扣军饷,西川戍卒衣食不足,便纷纷越境到南诏盗窃掳掠,而南诏也常以衣粮资助戍兵,乘机探听西川方面的军情。于是蜀中虚实动静,对方了如指掌。边州多次报告说,南诏谋划大举进犯,杜元颖却从不相信,不做任何防范。他的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搜刮百姓、聚敛财富,讨好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上面,元和十一年制举对策中的治国方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就在此时,南诏向西川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大和三年(829)十一月,南诏权臣蒙嵯颠率大军向西川进犯,南诏军以蜀卒为向导,迅速袭破西川节度使管辖的(今四川西昌)、戎(今四川宜宾)二州。杜元颖派兵与南诏兵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南部,蜀兵大败,邛州也陷落。十二月,嵯颠自邛州引兵直抵成都。成都城防务薄弱,南诏军轻陷外城,杜元颖率众保内城自固。南诏军队又向内城发起攻势,内城几乎陷落,杜元颖数次突围未遂。危急关头,幸亏东川等各路援兵相继到来,嵯颠深怕陷入众军包围之中,便在留居成都十日之后,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玉帛珍宝而去。行至大渡河,嵯颠对蜀人说:“从此以南便是我国边境,现在听凭你们哭别乡国。”数万男女,一时放声大哭,凄惨之状,连风日都为之动情。哭罢,赴水死者数以千计。从此,南诏的工巧技术同蜀中相媲美。

杜元颖在南诏进犯时,因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以玩忽职守罪被贬为邵州长史。嵯颠遺使向唐朝廷上表说:“南诏近来对朝廷称臣纳贡,岂敢犯边?只因杜元颖不恤三军,令军人到蛮疆作贼,我传文向他告知此事,却不见回音。所以蜀部军人,都恨元颖,争儆向导,请求我前去诛除虐帅。我此行诛之不遂,无以慰抚蜀兵之心,还望陛下诛之。”西川监军小使张士谦至京,也备言杜元颖专意刻剥、不恤军民之状。于是,文宗再贬杜元颖为循州(今广东惠州)司马。大和六年(832),杜元颖卒于贬所,年64岁。临终之前,上书乞一赠官,文宗念其前朝旧日相,颇生恻隐之心,诏赠湖州刺史。武宗会昌初,李德裕当政,又敕令恢复其官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