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抗入相以后,对唐朝吏部选人试判之后,要宰相别奏考判官覆核!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藩镇势力的急剧膨胀。通过藩镇辟署入仕为官、甚至作高官的人数量也随之急激,先作藩镇幕僚而后官居相位的人也有不少。齐抗就是其中的一位。

齐抗,字還举,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祖父齐游,玄宗时官历清要,有名当世。开元时姚崇为相,齐为中书舍人,朝廷大政常向他谘询,时有“解事舍人”的美称。其父齐翱,仅官至所谓“一命卑官”,就是小小的县尉,即不幸身亡而终,还是父以子贵,到后来因儿子齐抗的缘故,才得追赠为国子监祭酒的。

早年丧父,使齐抗过早地肩负起了理家的重任。这当然也锻炼了他,养成了办事干练且求至善至精的习惯,这对他日后步入仕途产生了巨大影响。史书中说齐抗无远谋大略,遇事必求至精,以致于往往专注于事情的细枝末节,常让人觉得有些狭隘小气且又苛刻琐碎。这大概与他少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齐抗的家乡正处于安禄山经营多年的河北地区,而后,河北烽火遍野,兵荒马乱。还不足20岁的齐抗为躲避战乱,便陪同母亲

逃往会稽剡中(今浙江嵊县),隐居起来。在这里,齐抗用心读书习文,学业增进。逐渐

地,他长于笺奏和起草公文的名气就传了出去。

唐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齐抗被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张镒辟署为判官。因为齐抗明习吏事,理事练达,又敏于文学,深受张镒的器重。从此,他直担任张镒的幕僚,直到张镒去世。

建中年间,张镒相继任江西、河中观察使,后一度担任宰相却遭奸相卢祀排挤而出风翔节度使,齐抗都随在幕府,位作宾佐,幕中筹划,对张镒鼎助良多。在风翔(今属陕西)时,齐抗任判官,军中文案籍书全由他来负责,当时齐映也是张镒手下一位重要的幕僚,齐抗与他相处甚好。

建中四年(783)底,唐德宗出幸奉天(今陕西乾县)后,风翔节度使张镒曾打算迎接唐德宗来风翔。当时,齐抗同齐映都一起奉劝张镒要先除掉军中大将、原为朱泚部下的李楚琳,以防他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中作乱的朱泚勾结往来,破坏他们的迎驾计划。但张镒一时善念,未杀李楚琳,反遭李楚琳毒手,被杀于风翔(今属陕西)城中。齐抗在李楚琳兵乱之时,是靠家中仆人背着逃出凤翔城的。尔后,奔往奉天行在,被拜为侍御史,随即又任命为户部员外郎。

不久,宰相萧复因事被斥往山南、江淮、湖南、岭南诸道任宣慰安抚使,齐抗又因久在幕府,被萧复辟为判官随行。出使回来,正赶上宰相崔造对诸道度支、盐铁、转运

使进行改革,崔造亲信元琇举荐齐抗有理事之才,授以仓部郎中、条理江淮盐务之职。贞

元二年(786)时,又以水陆运副使身分,督责江淮漕运以供给京师。

但是,时过不久,唐德宗因迫于重臣韩泥(时以两浙观察使任江淮转运使)的压力,不得不对摧造的改革方案加以折衷,元琇的盐铁使被罢免。齐抗受其连累,也被外放为处州(今浙江丽水)刺史,后经苏州(今属江苏)转任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后来又经反复,于贞元十六年(800)九月,宰相郑余庆被贬往外州时,齐抗以太常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齐抗入相以后,针对唐朝吏部选人试判之后,要宰相别奏考判官覆核、并定等级上下的作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吏部尚书、侍郎已是朝廷精选,何必再派考判官重新覆核?结果,当年吏部选人试判后,由吏部侍郎自己覆核,未再任命考判官。另外,齐抗对“别头试”的作法提请废除。唐朝制度,玄宗以后贡举由礼部侍郎负责,凡礼部侍郎的亲戚故旧参加科举考试者,则另由吏部考功负责,谓之“别头试”。在齐抗的建议下,这一考试形式也被废除。

不久,又加兼修国史。

贞元十九年(803)七月,齐抗因病提出辞量,遂罢为太子宾客。据说,齐抗因为病得厉害,改任诏书下达后,竟无法亲往朝堂向皇帝谢恩。到第二年(804),便一病不起,终年65岁。齐抗死后,追赠为户部尚书,加谥号曰“成”。德宗又赐予齐抗家绢帛200匹,以示慰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