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鸿渐临终前,特令僧人为其剃去顶发,以示皈依佛门!

荆南节度使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新置,这是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为了加强各地防御力量而设置的众多节度使之一,荆南节度使领荆、澧、朗、郢、復、夔、峡、忠、万、归十州之地,治所在荆州(今湖北江陵,相当今鄂西、湘北、川东交界沿长江一线的广大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调杜鸿渐任荆南节度使,足见朝廷对他的倚重。

但是,从乾元二年(759)秋天一次突发事件的结果来看,杜鸿渐却有负朝廷厚望这年八月,位于荆州北部的襄州(今湖北襄樊)守将康楚元、张嘉延拥兵作乱。康楚元自称南楚霸王,襄州城被其控制,刺史王政逃遁,奔往荆州。此时,唐朝前线平叛形势十分严峻,唐朝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的九节度大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被史思明击败,而后史思明转回范阳(今北京),自称大燕皇帝,正虎视眈眈,欲举兵南下,卷土重来。朝廷对康楚元据襄州作乱,不敢大动干戈,只派人前往襄州对康楚元加以慰谕,并将已弃城而逃的刺史王政贬为饶州(今江西波阳)长史。但康楚元对朝廷又新任司农少卿张光奇为襄州刺史十分不满,不肯善罢甘休。于当年九月,即派张嘉延率兵南攻荆州面对这种局面,身任荆南节度使的杜鸿渐竟不思抵抗,刚得到张嘉延率兵袭击荆州城的战报,便弃城逃窜,顺水南下,只顾自己逃命去了。随行者为争抢上船,落水溺死者很多。属内的澧州(今湖南澧县东南)、朗州(今湖南常德)、峡州(今湖北宜昌)、归州(今湖北秭归)等地的官员闻知,都惊慌失措,纷纷步其后尘,争相潜藏到山谷之中,致使荆南形势迅速恶化。幸亏商州(今陕西商县)刺史、充荆、襄等道租庸使韦伦发兵讨伐,在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境内招谕康楚元之属下,分化对方,于十一月间设计将康楚元活捉。年底,康楚元被韦伦押送长安处死。不然,在史思明再度占领东都洛阳并举兵西攻的情况下,荆、襄动荡势必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杜鸿渐在荆南表现不佳,但因其对肃宗即位立有大功,因此,没有受到朝廷深究。一年过后,杜鸿渐居然被征调回朝,担任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常卿、充礼仪使。

宝应元年(762)四月,唐玄宗与肃宗父子相继死去。二位皇帝身后葬仪安排皆为杜鸿渐监护综正。广德元年(763),唐玄宗的泰陵(位今陕西蒲城县东北35里的金粟山唐肃宗的建陵(位今陕西礼泉县北25里的王床山)也先后建成。为表示对杜鸿渐辛勤工作的嘉奖,加光禄大夫的散阶,并授卫国公的爵位。

广德二年(764),代宗将享郊庙,拜杜鸿渐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转为中书侍郎。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天下藩镇骄横,尾大不掉。唐政府面对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现状,只能采取姑息政策,无法从根本上除去顽疾。

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二年,剑南西川(洽所在今四川成都)因诸将矛盾激化,发生兵变。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后改名崔宁)杀死节度使郭英乂,占据成都,自称节度留后。事变爆发后,邛州(今四川邛崃)衙将柏贞节、泸州(今四川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今四川剑阁)衙将李昌嵝不服崔旰,于是他们联手发兵讨伐,时剑南地区陷于极度混乱之中。

为稳定局势,唐朝政府于永泰二年(766)二月命杜鸿渐以宰相身份兼任成都府尹山南西道(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剑南东川(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剑南西川副元帅,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前往镇抚诸将,平定战乱。然而,杜鸿渐再一次辜负了朝廷的厚望。

杜鸿渐此番奉命入剑南,并无全局计划,对局势也无任何把握,史称“心无远图、志气怯懦”,兼之晚年醉心佛教,酷爱诵读经文,严守佛门不杀生之戒,对自己此次身肩重任、领军从戎并不十分乐意。

三月间,当他到达剑门(今四川剑阁北)时,得知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诚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被崔旰杀得落花流水,旌节都被崔旰夺走了,差一点丧了命,更加剧了内心的恐惧,对制服雄武异常的崔旰完全丧失了信心。于是,杜鸿渐先派人往成都致意崔旰,先许其不死,保证崔旰的安全。崔旰得此信息,也顺水推舟,对杜鸿渐卑辞厚礼,恭恭敬敬地迎入成都,杜鸿渐十分高兴。当见到崔旰后,杜鸿渐仅以温言相接,甚是礼遇,不但不敢对其擅行兵革有一言诮责,反将成都府事全权委托崔旰处理,他自己则与随从杜亚、杨炎等纵酒高会。稍后,杜鸿渐又数番向朝廷推荐崔旰并请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旌节授于崔旰。此时,吐蕃经常侵扰内地,关中地区亦不太平,杜鸿渐入蜀,无为而治,对拥兵将领务是姑息,朝廷亦无可奈何,于是批准杜鸿渐的表章,以崔旰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行军司马,柏贞节、杨子琳、李昌嵝各为本州史,各自罢兵休战,期望剑南形势复归平安。

大历二年(767)四月,杜鸿渐上表,请求入朝回京,而以崔旰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留后。六月,杜鸿渐自成都返回,见到代宗,贡献甚是丰富,计有宝器五床,罗锦十五床,麝脐五石,乘机向唐代宗陈述剑南形势与利害所在,还替崔旰美言,称誉他威略过人,堪寄任,代宗也言听计从,于七月正式任命崔旰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这样一来,杜鸿渐亦免于再领军戎,被唐代宗留于京师,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政事,以宰相身份辅政。不久,又进职门下侍郎。继而,他便辞去了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副元帅之职。

大历三年(768)八月,因王缙赴任太原,辞东都留守,朝廷便令杜鸿渐充东都留守,领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平章事如故。此次委任外地,杜鸿渐因身患疾病,并未成行。

次年(769)十一月,因病情加重,又上表辞去宰相职任。三个月后,病死家中,终年61岁。唐代宗赐予他极大的哀荣,为之辍朝三日,赐物500疋,粟米100石以资其葬仪,并追赠太尉,谥曰“文宪”。

杜鸿渐晚年,因身体状况不佳,也极沉溺于佛教,乐于退静,诵读经文。大历二年(767)自剑南返回京师,他认为是佛祖保佑他才安然无恙,于是为千名僧人提供斋饭,以示报答。杜鸿渐的私宅在长安(今西安)长兴里,馆舍房屋修饰豪华精善,同僚常来聚集宴会,一次席间,趁着酒劲,杜鸿渐悠然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曰:,英(常愿追禅理,安能挹化源?主,一时众人附和,土绅仿效,佛教由是更盛。

杜鸿渐临终前,特令僧人为其剃去顶发,以示皈依佛门,遗嘱其子,在他死后,要依佛门要求塔葬(即死后火化而葬,坟地置塔),不立封树,以求死后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这足以看出杜鸿渐对佛教沉溺的程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