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曾打麻將輸一月工資 經歷貧窮與飢餓(圖)

  

  1963年6月,劉慈欣出生於北京,父親是北京煤炭設計院的幹部。

  “文革(專題)”爆發後,全家被趕出北京,下放到山西陽泉一家煤礦,父親做礦工,在陽泉的井上一干就是30多年。

  陽泉是出了名的“武鬥”重災區,批鬥大會每天都在上演。

  爲了不讓兒子留有童年陰影,父母曾一度將劉慈欣送回羅山農村。

  7歲時的一個夜晚,在羅山老家的池塘邊上,擠滿了男女老少,人們望着夜空異常興奮。

  

  劉慈欣好奇心頓起,跟着來到池塘邊,望向夜空。

  不久,漆黑的天幕裏,緩緩飛過一顆小星星。霎時,喝彩聲此起彼伏。

  “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了。”

  小小劉慈欣只覺一股莫名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如同當時“腹中的飢餓”般不可遏制。

  也是這年,附近村莊被洪水洗劫,58座水壩轟然決堤,鄉民流離失所。

  衛星與星空、貧窮與飢餓、“文革”與“批鬥”、洪水與難民,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糾結混雜,成爲劉慈欣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他的科幻小說。

  60年代的山西陽泉,礦山和井架豎立在劉慈欣童年記憶裏,灰濛濛的。

  劉慈欣愛上科幻文學的起源,是那本父親從北京帶回來的凡爾納《地心遊記》。

  

  “一下子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就像是尋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感覺這本書就是爲我這樣的人寫的……感覺就好像在一個黑屋子裏,被一下子打開了窗戶”。

  在父親牀下的一個小木箱裏,他還看到了卡贊採夫的《太空神曲》、葉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雲》。

  以及劉慈欣的最愛之一: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

  

  那時劉慈欣是一名小學生,父親怕他看這些“封資修”的東西會惹出事來,幾次警告他不要看。

  一個夏天的黃昏,劉慈欣正在看《寂靜的春天》,晚風習習。

  父親看見了,當即一把拿走。

  劉慈欣想到前不久被“武鬥”的“臭老九”,不由一陣緊張害怕,但他仍小聲問了句:“這是一本什麼書?”

  父親怔了怔,臉色逐漸轉爲和藹:“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

  

  說完,他竟緩緩把書還給了劉慈欣。

  父親的寬容,以及跳出時代桎梏的認知,深深感染了劉慈欣:“我的堅持,都源於父親這幾句話。”

  在那個充滿暴力與恐懼的時代,父親以不動聲色的浪漫,保護了孩子心中的美好與希望。

  入了迷的劉慈欣已放不下,把這些書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革”結束後,一些外國的科幻作品在國內解禁,他又讀到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裏》《神祕島》《環遊月球》及一些蘇聯的科幻文學作品。

  後來英國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劉慈欣領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

  克拉克是20世紀全球最著名的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小說裏的許多預測與後來的現實驚人一致。劉慈欣從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廣袤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創造出一個個“真實到精緻可觸摸的想象世界”。

  數年後,劉慈欣依然清楚地記得,1981年那個冬夜,閱讀克拉克的《2001,太空奧德賽》和《與拉瑪相會》時,他深深沉湎於那種宏大敘事的絕美和跨越數萬光年的恢弘宇宙。

  看完後,他走出家門,一抬頭望見浩瀚無垠的星空,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

  大地變成了無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純幾何平面,在這無限廣闊的二維平面上,壯麗的星空下,只有他一個人站着。

  孤獨地面對這生命無法把握的巨大神祕。

  按照慣例,劉慈欣讀完中學,就該子承父業。

  然而1977年,高考恢復;

  次年,改革開放。

  這兩年,見慣了天災人禍和世情慘淡的劉慈欣,他看到了真實可感的希望。

  他不用在高中結束就中斷學業,同時也擁有了選擇如何生存的權力,他也不用再偷偷地看科幻小說和文學作品。

  剛剛改革開放,《人民文學》上就可以發表科幻作品了。

  1978年,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面世,初版就銷售160萬冊。

  看到中國人寫的科幻小說,劉慈欣備受鼓舞,當時只有15歲的初三學生開始嘗試寫作科幻小說。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幻文學進入低谷,許多科幻作家紛紛擱筆。

  迷戀科幻的劉慈欣無法自拔,卻連能投稿的雜誌都找不到。

  劉慈欣在華北水利學院整個大學期間,他都泡在圖書館裏,卡夫卡、博爾赫斯、奧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本讀下去。

  

  畢業之後,回到陽泉,劉慈欣一直工作在羣山環抱的山西省娘子關發電廠,他的職業是計算機工程師。

  去一趟市裏,距離都在500公里以上。

  那裏最普遍的是人們沒日沒夜地打麻將。

  有一次下班,劉慈欣跟同事打麻將,一晚上輸了800元,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

  荒廢時間去輸錢,劉慈欣心中產生一種深深的罪惡感。

  第二天,劉慈跑到曠野中,望着滿目的黃土丘陵,遍地的煤場和發電廠,無盡延展的地平線。

  他撿起丟失多年的筆頭,繼續寫科幻。

  多年後,他寫下《球狀閃電》,裏面有段話:

  “我明白自己是一個追夢人,我也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人生之路是何等的險惡莫測。即使那霧中的南天門永遠不出現,我也將永遠攀登下去——我別無選擇。”

  劉慈欣常常下班後坐在院子裏的一把躺椅上,目送雲捲雲舒。

  外表平靜寡淡的生活中,劉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數萬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有了靈感,就寫下來。

  《宇宙塌縮》和《微觀盡頭》是他參加工作之初重拾科幻的兩篇試手之作,雖然語言稍顯生澀,描寫也較粗糙,但已蘊藏着他後來小說氣魄大、懸念足的風格。

  隨後,他完成了《中國2185》。

  幾次嘗試之後,劉慈欣傑出的想象力爲他贏得聲名。

  他寫《中國2185》時,互聯網對中國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彙,對普通人來說遙遠得難以企及。

  

  1991年,劉慈欣又寫了《超新星紀元》。

  這部耗時近三年完成的長篇科幻小說,後來被評論界讚譽爲“比夢幻更空靈,比現實更逼真”,是“一部壯麗的未來史”,“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詩”。

  但問世之初稿子在幾家出版社轉了一圈之後,均被無情地退了回來。

  直到12年後的2003年,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下子賣了12000冊。

  雖與主流文學作品比起來,這個數字不算什麼,但科幻界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科幻文學的長篇時代即將來臨。

  創作於20世紀末的“大藝術三部曲”《夢之海》《詩云》和《歡樂頌(電視劇)》,凸顯了劉慈欣在寫作上的新體悟:

  越是宏大的想象,越需要照顧到細節,細節寫得越細,越能顯示出作品的宏大。

  窮天下之海製作的超級冰雕,

  用太陽系彈奏的超級樂章,

  挖空地球做出來的詩歌存儲器。

  劉慈欣創造出無限可能的超級技術,凸顯着科幻的壯美磅礴。

  《帶上她的眼睛》爲劉慈欣第一次贏得了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最高榮譽:銀河獎。

  香港(專題)詩人廖偉棠在地鐵上讀到這篇小說,不可抑止地熱淚盈眶。

  很多年後,《帶上她的眼睛》被節選收錄在教育部新審定的七年級下冊教材裏;《地火》也發表在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裏。

  劉慈欣在《地火》裏寫:“劉欣恍惚地拿起父親的飯盒,走出家門,在1978年冬天的寒風中向礦上走去,向父親的二號井走去。”

  這是他對一個時代的告別,也是爲礦工父親書寫的科幻詩篇。

  從1999年到2006年,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中國太陽》《地球大炮》《鏡子》《三體》等等八部作品連續8年榮膺第十一屆至第十八屆中國科幻文學銀河獎。創下至今無人逾越的紀錄,成爲中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

  

  劉慈欣明白:只有真實的經歷,纔會讓人身臨其境。

  霎時間,“文革”、難民、飢餓、星空等碎片開始在他腦海裏交織。

  整頓思緒,劉慈欣新建了一個文檔,打了四個字:《地球往事》。

  “外星世界及神祕文明的塑造成了重點,托爾斯泰的大氣蒼涼在故事裏瀰漫,奧維爾的殘酷寓言在情節中滲透,而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懷,則成爲《地球往事》的核心主題。”

  科幻小說應該是星辰大海一般的瑰麗和廣闊。

  2007年,小說連載完畢。

  2008年1月,《地球往事》正式出版發行,書名被改成兩個字:《三體》。是一部長達八十八萬字,“厚重無極、氣象萬千”的科幻鉅製。

  最後一部出版之後,在科幻迷中捲起一陣“三體”旋風。

  科幻作家韓松說道:“他將我們之前所寫的所謂的科幻小說都碾得粉碎。”

  

  一部《三體III》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說霎時聚焦,可說炙手可熱。

  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中國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裏,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劉慈欣認爲,人類不應該輕易暴露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存在,即便外星文明是好意的,和外星人接觸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劉慈欣沒想到,他的這個理論竟然與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論不謀而合。

  2010年,霍金髮表言論稱,對於外星生命,人類要做的不是積極嘗試接觸他們,而是儘量避免與他們接觸。

  劉慈欣在2006年就走在了霍金的前面,這就是科幻的遠見。

  

  劉慈欣創作《三體》,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科幻文學的屬性。

  20世紀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之後,《三體》打破了原來科幻小說封閉的讀者圈,成爲當代中國科幻史上的另一個高峯。

  “三體”系列出版後,讀者羣的範圍呈現有趣的膨脹式變化,有科幻迷、文學愛好者、科學工作者、企業家、創業者……

  中國航空航天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在書評網站豆瓣網上談論“三體”系列對中國航天事業未來走向的啓發;

  互聯網公司創辦人在社交網絡上討論“黑暗森林法則”與中國互聯網創業環境的異同……

  ”三體”系列征服了無數的科幻迷,它的中文版發行量不僅達到了超紀錄的40萬套,共計120萬冊,成爲國內近二十年來最暢銷的科幻小說。

  2013年8月23日,一個消息震驚了中美科幻界: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體》,即將登陸美國:

  這是中國大陸長篇科幻小說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三體”系列的出版,被稱爲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的里程碑。

  有人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的科幻小說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2015年,拿滿國內獎項的《三體》,入圍雨果獎,被稱爲科幻界諾獎。

  8月,雨果獎揭曉前夕,劉慈欣呆在老家,他成爲五十多年來唯一沒到場的獲獎得主。

  劉慈欣得雨果獎後不久,奧巴馬還曾走總統後門催更!

  因爲當時美國的圖書市場上只有《三體Ⅰ》,奧巴馬讓政府發郵件給劉慈欣要第二三部,而劉慈欣以爲是垃圾郵件,果斷給刪了……直到中國外交部找上門來。

  

  在中國文壇,科幻文學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而劉慈欣的出現,引起了主流文學的廣泛注目。

  而在現實生活中,劉慈欣低調內斂,甚至在“三體”系列在中國文壇成爲現象級後,他的同事對他的寫作仍一無所知。

  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見到他,說:“我在網上看到有個寫科幻小說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劉慈欣!”

  

  劉慈欣溫和沉穩,甚至有一些羞澀。他幾乎對所有的面對面採訪一概拒絕。

  唯一一次爲《三體III》做籤售,他出來沒有跟家人講,只說“在外面有點兒事”。

  

  莫言對劉慈欣的想象力極爲稱道,自愧不如。

  奧巴馬和扎克伯格都爲《三體》瘋狂!

  如今,劉慈欣蜚聲華文世界,被科幻迷們擁戴爲“科幻教主”。

  他被國外華文媒體鎖定爲“21世紀中國文壇最值得注意的作家”,被視爲可與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相比肩的科幻文學大師。

  人們說,當代中國科幻已進入“劉慈欣時代”或“三體紀元時代”。

  從人文科學角度講,科幻是爲應對人類超級災難而產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學門類無法替代的;

  從自然科學角度講,科幻是爲發掘科學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

  劉慈欣寫“宇宙的故事說一生也說不完”,他便一生在浩渺無際的宇宙中尋覓着自己的精神家園。

  更創造出一個無與倫比的想象世界。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啓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

  劉慈欣小說簡介(排名不分先後)

  1.《三體》三部曲

  大劉最成熟、文學與科幻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情節、結構、創意皆近乎無懈可擊,同時在磁鐵中也最受推崇。

  2.《流浪地球》

  這篇作品的創意點子太令人拍案叫絕了!這本來是一部長篇小說的題材,如果寫成長篇,其成就絕對與《三體》有一拼!而寫成短篇實在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讀這篇作品,絕對是一個震撼接着一個震撼,讓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讀到5000名地球派被處死時的遺言壯語時,誰能不潸然淚下?!

  

  3.《球狀閃電》

  這部小說最成功的有兩點:一是大劉作品中罕見的塑造得極爲成功的人物形象——林雲(可以稱之爲女維德!)。二是量子力學的宏觀科幻解釋——認爲球狀閃電可以把人打成量子態(處於生、死之間),但是一旦被看到就會坍縮——這個有些魔幻色彩的解釋,創意十足,獲得磁鐵們激賞。

  4.《贍養人類》

  大劉是預言家,他對人類財富分配的預言正在現實世界中逐漸實現,並提出了“終產者”的概念,四個字評價:細思極恐。

  5.《時間移民(專題)》

  個人認爲,這是大劉思考人類命運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一篇作品——沒有之一。他得出的結論極其出人意料而又令人震撼:如果人類只能永遠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僅僅因爲厭倦,就可能走向滅亡!

  6.《鏡子》

  這篇作品有些另類,是大劉唯一的一篇反腐科幻小說。其中的首長是大劉罕見的塑造得極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能夠從原子級別上模擬整個宇宙的超弦計算機,像一面鏡子,使人類的一切罪惡都無所隱藏,但是首長的結語卻更爲撼人心魄與發人深思: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必死無疑!

  7.《朝聞道》

  如果能得到真理——科學精英們一致同意:十分鐘後死可矣!這篇作品的最大價值,應該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哲學論斷: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終目標和歸宿。但接着卻得出了一個虐心的結論:探求終極真理所必需的超高能實驗,會毀滅整個宇宙!

  

  8.《詩云》

  原來神級文明並非真的無所不能!能進入11維,已經純能化,會時空躍遷的“李白文明”,最終不得不承認無法超越真正的李白,即使他用整個太陽系的物質量,製造出了能寫出所有漢字詩的量子計算機也不能。

  9.《帶上她的眼睛》

  這是大劉作品中最虐心的一篇!什麼會比死亡更難受?——在墜入地核灼熱岩漿中間的“落日6號”中子材料飛船上,一個人呆在悶熱、僅有幾平米的空間裏,幾年、十幾年、幾十年……

  10.《鄉村教師》

  距地球5萬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兩大文明之間長達2萬年的戰爭,與地球上一個患晚期肝癌的鄉村老教師有什麼關係?大劉告訴你:老教師拼盡最後一絲氣力教給學生們的力學三定律,挽救了太陽系,挽救了地球文明和人類!

  11.《超新星紀元》

  假如人類只剩下13歲以下的孩子,會怎麼樣?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個規模空前的社會學實驗的精彩記錄。尤其是南極大戰、國土交換讀來令人驚訝,又覺得合乎情理。雖然在發表時,並未像大劉期望的那樣引發足夠的關注,但是它一定會讓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讀者深思、反思……

  12.《吞食者》

  這篇作品幾乎是《三體》三部曲的縮寫版,而結果同樣是人類的失敗——而且成爲被圈養的家禽。而吞食者文明無盡的“吞食—流浪”命運,同樣令人驚訝與唏噓。在5000名地球派、沈淵之後,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人類英雄:倖存的地球保衛者爲了讓地球文明重生,甘願留下來充當螞蟻的食物!

  13.《地火》

  這是一曲人類創新探索的悲歌!也是一部虐心的作品。它告訴我們,人類探索的代價有時可能大得令人難以想象。但是人類如果不探索航天之路,不飛出太陽系,那麼結果只有一個:滅絕!所以,大劉在一篇論文中說,開拓創新是人類的宿命,無論代價多大,哪怕地球70億人死去一半,也遠比人類滅絕要好得多!而劉慈欣的替身“劉欣”就成了這條路上的一個殉道者!

  14.《山》

  這是大劉唯一一篇寫硅基文明的作品。大劉的超卓想象力再次讓我們驚歎!生活在地核中的機械生命的艱難開拓史如此奇崛,竟然把水叫“無形巖”。由於硅基生命實在匪夷所思,因此一些描述的生硬可以理解。總之瑕不掩瑜。記住那句話:山無處不在。無論硅基還是碳基文明,不懈地進取才是唯一(共同)的永生之路!

  15.《中國太陽》

  農民工水娃,經歷了人生幾次跨越,最終達到了頂峯,與20位工友一起,成爲了由中國太陽改造成的第一艘恆星際宇宙飛船的“船員”,飛向浩淼的深空……

  16.《全頻段阻塞干擾》

  本文是大劉向俄羅斯人民致敬的作品,因爲“他們的文學影響了我的一生”(大劉語錄)。本文是又一曲英雄主義的壯歌!天體物理學家米沙,爲了製造出全球絕大部分無線電通信中斷的效果,以幫助自己的祖國在戰爭中獲勝,毅然駕飛船衝入太陽之中……

  

  17.《白堊紀往事》

  恐龍的思維與螞蟻的精確操作,二者合作造就了白堊紀文明,並從蒸汽機時代來到了信息時代。但是兩大恐龍帝國,先是搞核威懾,後又偷運反物質,最終的災難滅絕了恐龍,也使智慧螞蟻退化爲低智能昆蟲。大劉在嘲諷大國核威懾的同時,也從正反兩方面告訴我們:文明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18.《夢之海》

  把全球海洋中的水全部凍成巨大的冰塊,20萬冰塊組成環繞地球的冰環!這就是神級文明低溫藝術家的傑作。大劉的神級文明幾乎都是藝術家,本文留下的名言是:藝術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不過這位藝術家卻讓地球文明陷入了絕境……

  19.《圓圓的肥皂泡》

  生於因缺水將要被廢棄的西北城市的圓圓有一個夢想:吹大大的泡泡。成爲專家後,她先是“吹”了一個覆蓋了整個城市的大泡泡,後來主持建成了從南海(專題)向大西北用泡泡在空中調水的工程……大劉身處乾旱的西北地區,這是他給養育他的這片土地的獻禮!

  20.《歡樂頌》

  一面100億平方公里、厚度爲0的鏡子,向地球飄過來,停在了地球上方。鏡子文明是大劉描寫的又一個神級文明。它是個音樂家,把比鄰星引爆、改造成脈衝星作節拍器,彈奏太陽,開了一場向全宇宙直播的音樂會。我們能夠理解,因爲宇宙間通用的語言,除了數學,可能就是音樂了。

  21.《太原之戀》

  這是身爲計算機專家的大劉唯一一篇寫網絡病毒的科幻小說。詛咒病毒不斷升級,最終太原大禍臨頭:幾萬患者被“確診”爲癌症,百萬輛汽車橫衝直撞,煤氣、燃氣全開放導致一幢幢大樓爆炸起火,整個太原一片火海。

  22.《思想者》

  這是大劉最有哲學意味的一篇小說。不如說是一篇散文。恆星A類閃爍的傳遞模型竟然與大腦神經元信號傳遞的模型同構!而恆星閃爍傳遞的普遍性,似乎預示着宇宙是有意識的,“他”其實是一個思想者!悲哀的是,“他”永遠不可能有一次完整的感覺!

  23.《贍養上帝》

  這是大劉唯一一篇喜劇科幻小說。曾經輝煌的上帝文明,因爲耽與享樂而導致連維護飛船的技能都忘記了。想到地球上養老而不得,最終不得不悵然離去。本文最有價值的是上帝文明的臨別贈言:一定要飛出去!飛的越遠越好!任何文明,待在它誕生的世界不動就等於自殺!

  24.《微紀元》

  人類的體積縮小10億倍,這就是微人類。這種微小使人類在宇宙中的生存能力增強了上億倍。生命進化的趨勢是向小!恐龍滅絕了,同時代的螞蟻卻生存下來了。大劉的這些觀念讓人將信將疑。尤其是微人與宏人有同樣的智能的觀點,至少讓我感到難以置信!

  

  25.《西洋》

  如果當年鄭和繼續沿非洲海岸向西航行,歷史會怎樣改寫?本文講述的就是鄭和西征後歷史的另一種可能。第一次讀到這樣的故事,的確讓中國人很振奮,然後是深思: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二的中國,應該怎樣爲人類做出自己的新貢獻?!

  26.《光榮與夢想》

  比爾·蓋茨的“和平視窗”計劃:讓交戰國用體育比賽成績決定戰爭勝負——大劉在本文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而已。但是,辛妮在奧運賽場上,拼盡全力跑完馬拉松全程,猝死在終點線上的鏡頭,將定格在每一個讀者心中!

  27.《纖維》

  這是大劉唯一一篇寫平行宇宙的小說。不同宇宙中的人們見聞、知識各不相同,因此互相鬥嘴的情節讀來妙趣橫生。平行宇宙到底什麼樣?本文提供了一種可能。

  28.《宇宙坍縮》

  宇宙坍縮以後會發生什麼?大劉在本文中給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答案:時光將倒流!在這個新的未來中,人們會發現,從老年走向幼年,從成熟走向幼稚是多麼合理!一切都是反的,包括文字記述。

  29.《命運》

  如果6000萬年前的那顆滅絕恐龍的小行星被推開而未撞擊地球,現在會怎麼樣?本文告訴我們:恐龍成了地球的主宰,而人類則成了家禽和寵物!大劉講述的蟲洞故事,就是這麼令人拍案叫絕!

  30.《人生》

  激活受精卵中處於隱性狀態的人類遺傳記憶,會生出一個怎樣的嬰兒?其實不需要生出來,未出生的胎兒就可以和媽媽“對話”。他竟然記得媽媽做過的一切事情!並且因爲害怕外面的世界而拒絕被生出來,以至於拉斷了自己的臍帶“自殺”了!原來,對於嬰兒,無知是一間保護他們的溫暖小屋!

  31.《2018》

  2018年很精彩:虛擬國家被承認;“基因改造延長生命技術”可以使人活到300歲,甚至是永生;還可以冬眠……但兩個世紀後的我還是我嗎?你願意告別現在的一切(愛情、親人……)獨自去未來嗎?

  32.《信使》

  來自未來的信使,爲了打消愛因斯坦因原子彈爆炸而產生的對未來的深切憂慮,向他通報。人類有未來!這是大劉少見的樂觀主義作品。

  33《微觀盡頭》

  用宇宙大爆炸開始時的能量(萬物創生的能量),擊碎目前已知的物質的最小單位夸克,將會發生什麼?夜空變成了乳白色,星星成了小黑點:宇宙反轉了!走到微觀盡頭時,就回到了整個宏觀;擊穿了物質的最小結構,其力量反而作用到最大的結構上。

  34.《圓》

  這是大劉改寫歷史的第二篇作品。自首的荊軻獲得了秦王的信任,繼續用圓周率忽悠秦王:這個無限長而又沒有重複的數字段的數字,藏着上天的奧祕(包括長生不老)!而欲知曉之,必須計算到足夠多的位數。爲了儘快計算出來,荊軻用300萬軍隊建成了入列計算機。當計算正進行時,燕齊兩國軍隊從地道里殺出,滅了秦國。

  35.《混沌蝴蝶》

  1990年代,前南斯拉夫在北約轟炸兩個多月後,不得不接受被肢解的命運。本文是大劉聲援前南之作。在非洲、東亞的一個小小的擾動,可以使前南地區陰雲密佈,從而阻礙北約的轟炸。這就是混沌學所研究的“蝴蝶效應”。

  36.《鯨歌》

  這應該是大劉的處女作。在鯨的大腦中安上生物電極,遙控它幫毒販運送毒品。一個精彩的故事,但是科幻水平在大劉作品中顯然是剛剛學步的嬰兒。

  37.《燒火工》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科幻故事,懷疑是大劉把100多年前的舊科幻故事翻新而成。後來想明白了:這應該是寫給小朋友們看的科幻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