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看到一個記者寫的關於供銷社興衰的文章,文章很長。因爲公社供銷社以及村裏代銷店勾起了我這個老農的記憶,一口氣把文章看完了。文章中敘述了供銷社興旺緣由,我身同感受,可文章中敘述供銷社衰敗主要原因歸咎於“個體戶”興起的競爭,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

供銷社買賣,不賒賬,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不衰敗纔怪

任何一個企業都希望自己成爲百年老店,就像阿里巴巴馬雲豪言:要把阿里巴巴做成102年的百年企業。但一個企業的衰敗倒閉肯定不是外部的原因,而這原因是內部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用時髦的話說,因爲這家企業沒有創新發展,而是抱着現有的興旺止步不前。你不改變自己,就就會被別人改變。

那麼曾經輝煌於中國廣大農村的供銷社衰敗得如今名存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老農認爲:

供銷社買賣,不賒賬,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不衰敗纔怪

第一、供銷社買賣不賒賬

從剛實行土地承包的1980年代,很多村民手頭經濟緊張。因爲分地到戶,集體的農工傢俱,騾馬驢牛等農業生產資料不夠用,農戶只能自家購買。而供銷社的買賣是不賒賬不欠賬,就是說農民手裏沒現金,是沒法從供銷社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更別說沒有現金可購買家庭生活用品了。

沒幾年,隨着國家對農村市場鬆動,農村也出現了個體戶,村裏也開始不僅供銷社系統下的一個代銷點了,有頭腦的能搞來貸款的,開始開店倒騰化肥農藥。由於都是本村鄰居,有現金的可以買,沒現金的,個體戶們可以先把農資等賒銷給農戶,秋天收了,再還賬。就這賒銷一招就動了供銷社幾十年奠定的根基。

很快,我們當地農民有了一個歇後語:供銷社買賣——不賒銷。以至於到現在,上了年紀的人比喻那家村裏店鋪飯店不賒賬。打趣道:捏是供銷社買賣。聽者就知道這是不賒賬的意思。

供銷社買賣,不賒賬,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不衰敗纔怪

第二、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

農村供銷社用農民的話說是公家的。公家這個信用背書是很厲害的,因此在供銷社上班的人員不比現在考公務員簡單,而供銷社設置在村裏的代銷點也是本村“權貴”人掌握。供銷社的營業時間是早八點上班,中午下班,下午再上班下班,一天八小時營業時間。

剛分地的農民種地積極性特別高漲,很多勤奮農戶是早晨5點要去地裏幹農活,要去供銷社買點東西,供銷社還沒開門。有的農民爲了節約時間,晚上從地裏勞動回來後,要到供銷社買東西,供銷社早關門歇業了。

而個體戶呢?一般都是就在家裏把,只要鄰居來喊,半夜都會開門,讓村民把需要的商品買走。很快那些肥料販子們,拉回來化肥的拖拉機乾脆就停在大街上,誰要就把車開誰門口,把化肥幫着搬進院子裏。(現在農村經營化肥的都是直接把化肥送到村民地頭)

這樣,供銷社和個體戶一對比。供銷社不衰敗纔算怪呢!

供銷社買賣,不賒賬,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不衰敗纔怪

第三、老大思維所致

作爲一個在農村領域的創業者,當京東電商崛起後,京東自建物流體系這一壯舉,年輕人覺得很新鮮。其實,在老農看來,這有些類似供銷社體系,無非是京東依託的是互聯網智能化,供銷社是傳統的買賣。

老農曾經感慨:中國供銷社是一個多麼好的系統,產供銷一體化,並且是國營,一竿子插到村裏,如果供銷社不倒閉,假冒僞劣的商品就很難在農村流通。可供銷社畢竟名存實亡,各地只能見到供銷社掛的招牌,他們的終端銷售業務已經看不見了。

這完全是大鍋飯機制所致,是老大思維所致。說白了,供銷社整個系統,沒有爲農民服務的思想認識,一句話,供銷社沒有把農村農民農業真正放在心上。你不把三農放在心上,不把三農當爲上帝,三農爲什麼會鳥你供銷社呢!

供銷社買賣,不賒賬,按時上班,跟農民生產不同步,不衰敗纔怪

以上純屬於老農的個人觀點和感慨,對事不對人。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發文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