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團指出,供銷社被重提更多的是要克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更好爲事關民生的消費品領域服務。

近日,供銷社成爲熱門話題。資本市場上,供銷社概念也持續走強。人們在爭相討論之餘,也充滿疑惑,已淡出視線的供銷社爲什麼突然受到關注?

事實上,掀起這一熱潮的,是湖北等省份大力“恢復重建供銷社”的消息。

據10月12日湖北日報報道,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由2016年5.15萬人增至2021年33.3萬人。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2025年全省基層社社員達到150萬。

此外,寧夏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也在10月透露,截至目前,全系統基層社總數達到249個,鄉鎮供銷合作社覆蓋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92.7%,服務覆蓋面達到95%以上。

“最近供銷社新聞多起來,主要是二十大召開後,各地紛紛彙報在鄉村振興與供銷社改革方面的成果。”11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教授、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楊團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指出,最近一次供銷社改革是在2015年啓動,近日多地彙報成果才使得供銷社被輿論關注。

楊團是國內“三農”領域的資深專家,她生於1949年,對供銷社的發展與沿革十分了解。她對時代財經表示,中央重視供銷社的改革,與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有關。

衆所周知,供銷社是特定歷史背景的產物,重提供銷社讓很多人紛紛猜測是不是在走老路?

楊團指出,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的今天,不可能開歷史倒車,重回計劃經濟。供銷社被重提更多的是希望市場經濟中的供銷社能發揮好公共性的引領作用,特別在城鄉融合、事關民生的消費服務領域做好調節,更好地爲農民服務。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供銷社經歷多次改革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上,在介紹歷史沿革的篇章中,開頭就放了這句話——“合作社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楊團指出,過去的供銷社是計劃體制下國家統購統銷的承擔者,農村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流通,農產品上行,消費品下行,全部由供銷社一家壟斷。但改革開放掀翻了這種體制。楊團稱,隋着市場體制的建立,供銷社再也不可能維繫流通壟斷的格局。

“在改革開放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供銷社基本上被淹沒在市場經濟汪洋大海里。”楊團指出,在市場經濟下,供銷社雖然經歷了曲折,但這個體系一直存在。

“政府一直有撥款支持這一體系,縣一級以上都是有公務員編制的。而鄉鎮這一級就相當於鄉鎮自營的,自負盈虧,因此在鄉鎮就是集體所有制。”楊團進一步解釋道。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目前全國供銷社的運行情況如何?據統計,2021年供銷合作社全系統銷售總額達6.26萬億元,佔全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萬億的7%。

“表面上看7%似乎是很多,但是過去供銷社是100%。如果沒有2015年的改革,估計僅佔1%~3%。”楊團向時代財經指出,供銷社面臨的問題是,流通市場上早就不是供銷社壟斷格局,甚至也不是一家獨大。國企、私企、混合企業還有合作社、聯合社乃至個體電商,多元主體以多種經營方式和多種手段與供銷社競爭,無論從總量、質量還是投入產出效率看,非供銷社的多元主體早已佔據很大優勢。不過,自2015年供銷社改革以來,供銷社在流通領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恢復,也有創新表現,目前能獲得7%的市場份額,就是一個證明。

楊團介紹,供銷社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經歷多次改革,最近的一次改革是在2015年。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下簡稱《決定》)出臺,其中,推進基層社改造是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楊團作爲社科院的研究員,瞭解上述《決定》出臺的背景,也曾與相關政府部門參與供銷社的調研和改革試點。楊團稱,市場經濟並不意味着只有以私人、私企爲主體纔可能推動資源的最優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探索一種新的體系,即以超私人範圍的多類多元主體之間平等互利的交換爲動力的體系,不能讓市場成爲純粹私人資本逐利機制來推動和控制的體系。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培育和扶持超私人的具有公共性的主體及其組織。不僅重振供銷社,國家近年大力倡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強基層黨建、村民委員會和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重振集體經濟,也是出於這個目的。

楊團認爲,最近多個省份的供銷社發聲,主要是響應二十大的報告,彙報現狀和自2015年以來的改革成績。

“二十大把鄉村振興戰略提到重要位置,同時也着力區域發展戰略,把新型城鎮化放到區域發展戰略的框架內。換句話說,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是今後五年的重點。”楊團指出,事實上,國家在2015年提的改革供銷社,就是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

《決定》曾提出,希望供銷社通過改革,成爲“爲農、姓農、務農”的組織,可見中央對供銷社的囑之深,責之切。

供銷社能否勝任調節市場是未知數

在市場的各個環節中,供銷社曾經主要擔當暢通流通環節的責任。特別是農村與城市連接的農產品、消費品的流通,以及農業生產需要的農資的流通。中央2015年的決定曾對供銷社寄予厚望,在新時期、新階段這種要求更加升級和迫切,但在楊團看來,供銷社能否勝任是一個未知數。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要立破並舉,要求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楊團分析,目前全國建立統一市場是有特別深刻的現實背景,即各地市場被嚴重分割。

在楊團看來,在事關全國十多億老百姓基本生活的消費領域,需要有組織和調節的手段。中國作爲人口大國,平抑糧油菜蛋等基本生活消費品的價格一直是政府很重要的功能。

現在中國農村戶籍人口有近4億,常住人口應該有6億。“關係到億萬農村人民民生問題,既要有市場的無形之手,也要有政府調控的有形之手,政府要有抓手,找到一個主導的力量。”楊團稱,政府通過重振供銷社作出一些制度創新的嘗試,在市場失序的時候可以平抑價格。

楊團指出,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是中國獨有,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面臨如何在消費品領域平抑價格的問題。據楊團的研究,日本、韓國這些地方採取綜合農協這種集體性的組織來進行,不完全是政府式的供銷社,也不是用完全私有企業。

楊團認爲,要能夠形成這樣一個由農民集體化、合作化形成的,又有自治性、公共性的組織來做渠道,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要探索新的路,而供銷社要給國家分憂,就要好好的改革。

在供銷社系統摩拳擦掌的同時,一些網民擔憂會回到計劃經濟的時代。楊團進一步指出,重視供銷社,推行供銷社改革,顯然不是也不可能走老路。

在楊團看來,供銷社要進行改革,如自身內部管理、體制、經營制度等,要轉軌變型纔行。楊團分析道,目前供銷社功能本身和現在體制是有衝突的。

“供銷社到底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部門,其社辦企業是國有企業還是混合制企業,是主營流通的大企業還是支持鄉村集體經濟的中小企業,是以營利爲目的還是以協調城鄉的公共經濟爲目的,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釐清,明確目標才能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革。” 楊團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