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照理說事之拍案驚奇。春節前,證監會前主席劉士餘有了新的工作崗位,中華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可能很多年輕的朋友對這個名字感到非常陌生,如果不借助百度或者問問父母,對供銷合作社這個是一頭霧水。然而,如果跟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提起供銷合作社,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供銷社,那麼他們一點都不陌生,相反跟從前的記憶緊密相連。

供銷社是個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劉士餘主席這次就職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各級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它直接受國務院領導,它的前身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的1950年就成立了,所以說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個幾乎和新中國同齡的組織。它的歷史可遠比證監會要早得多。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在曾經的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在我國的農村地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咱們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當年,無論是居家過日子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農業生產用的農具、農機、化肥都需要到當地的供銷社購買。當時的農村地區,供銷社就像咱們今天的百貨超市,而且還是獨此一家的百貨超市,幾乎包攬了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一切物資供應。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在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系統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爲供銷社系統是一個覆蓋全國的流通網絡,肩負着全國農村地區商品流通的重任。但是,進入八十年代以後,隨着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全國,計劃經濟開始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作爲計劃經濟的產物,供銷社也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開始日漸衰敗。在我的記憶中,到了九十年代,各地的供銷社普遍經營不善,關門倒閉成了常見現象。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不過,就像衆多國企一樣,經歷過改革初期的陣痛之後,供銷社系統通過自身的改革轉型,也逐漸找到了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位置。目前的供銷社系統在基層建立了超過3萬家分支機構,截至到去年在全國鄉鎮的覆蓋率已經高達95%。全國的供銷合作系統利用自己對中國鄉鎮地區的全覆蓋,建立起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流通體系。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儘管在我們的經濟中城鄉差距仍然巨大,但是農村經濟的龐大體量意味着大得難以想象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一旦稍加開發就會爆發出讓人震驚的能量。2018年,中國供銷合作系統銷售額高達5.9萬億,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年營業額的總和。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今天,中華供銷合作總社旗下的中國供銷集團,在覆蓋全國的鄉鎮經濟和縣域經濟中佔有着舉足輕重的位置。比如集團旗下的中國再生資源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被戲稱爲中國最大的“破爛王”,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是我國最大的化肥進出口貿易商,中國棉花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棉花貿易商。

供銷社與新中國同齡,歷史悠久卻爲何卻瀕臨倒閉,原因到底爲何?

所以說,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國民經濟,特別是三農領域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劉主席肩上的擔子一點兒不比在證監會這個洋氣高大上的單位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