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湧金樓

作者:胡靜漪 

供銷社這幾天翻紅了。不管是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在資本市場上。

就連最新的脫口秀大會上,劉震雲也說了個段子:

他在供銷社賣醬油的媽,看完魯迅那段“我家後院有兩棵樹”後自信地仿寫了一段:供銷社後院有兩口缸,一缸是醬油,另一缸也是醬油。

誒?“供銷社”難道不是課本里的歷史名詞嘛?

95後(很嘚瑟)的我,趕緊惡補了一晚上:是時候打破“供銷社”的刻板印象了。

01

路邊的供銷社,是一代人的回憶。

三尺櫃檯,稱白糖的檯秤、打醬油的漏斗,穿高領毛衣的售貨員……買東西的人總是排着長隊,許多人還有跟着父母去交公糧的經歷。

供銷社可不是個簡單的小賣部。

起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供銷社,全稱農村供銷合作社,它是由農民自願組織起來,從事供應、銷售等業務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湧金君在翻資料時,就看到這麼一段:

早在1949年,杭市喬司就開辦了三家“合作商店”。這裏地處新漲沙地,多出產麻、棉等工業原料。“非自用而運銷受商人操縱,中間剝削甚重”。

1949年12月19日《浙江日報》。

當年9月,又到了售麻換糧的時節,“(麻農)被部分中間商販所把持,用種種方法阻礙麻農直接出售,於是麻農反映到農會,迫切的希望有運銷的組織”。

合作商店由此應運而生,它不僅收購絡麻與供售食米,還增加了收購麻布、指導改織麻布、婦女縫製麻袋、絡麻折繳農業稅等業務,麻布的收購價格比市價高10%,並解決無米可供繳稅的問題。當時,三家店每日收售營業額已達到300-500萬元。

在物資匱乏、交通物流、市場信息不暢的年代,供銷社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後來,它還與統購統銷、糧票、布票、肉票等時代特有名詞交織。大家就漸漸把這些詞語和“計劃經濟”劃了等號。

02

在中國供銷系統中,浙江憑藉首創精神,留下不少濃墨重彩的篇章。

這其中,就不得不說說平湖和瑞安了。

1954年11月,平湖下了場大雪。浙江省供銷社派出張德喜等三人,前來實施供銷合作社與農業生產合作社訂立結合合同的試點工作。結束後,張德喜撰寫了調查報告《平湖縣新倉鄉訂立結合合同的經驗》,發表在《浙江農村工作通訊》。

第二年1月,毛澤東主席在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將此文收錄,將報告標題修改爲《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生產合作社應當訂立結合合同》,還加了“編者按”:

“本書談這個問題的只有這一篇,值得普遍推薦,文章也寫得不壞。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生產合作社訂立結合合同一事,應當普遍推行。

從此,新倉供銷合作社名噪天下,成爲平湖、浙江乃至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的一面旗幟。用結合合同實現小農經濟與國家計劃接軌等多條經驗,也被譽爲“新倉經驗”。

03

改革開放後,“大包乾”是農村破題的關鍵,“分”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但如何用“統”來適應市場經濟、規模經濟?

農業分散所引發的購銷問題再次凸顯出來。

2006年1月,在瑞安召開了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第一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

其實更早前,瑞安就在悄悄試行這項改革。2003年8月,瑞安以1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爲主體成員、吸納39家涉農單位參加,在全省率先創辦農村合作經濟聯合社。

“農合聯”的業務範圍更廣,探索開展信息、購銷、科技、資金、政策等五大服務;同時,瑞安還成立了全國首家縣級農信擔保公司,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

瑞安馬嶼“三位一體”爲農服務中心。

這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

農戶個體抱團爲合作社,合作社抱團爲農合聯,區域農合聯與產業農合聯再形成經緯結合、分工協作的農合聯體系,匯聚各類涉農服務組織,打造支持三農發展的強大“資源庫”。

“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農戶就可以通過共同體直接對接大市場,佔據更高的談判地位。

自2015年起,全省鋪開這一改革,到2017年,已構建812個鄉鎮級、84個縣級、11個市級、1個省級的農合聯組織,共有會員6.61萬個。

04

今年上半年,“華東第一果市”嘉興水果市場因疫情波及而備受關注。它就隸屬於嘉興市供銷社。

很多人不知道,嘉興水果市場是個集基地、冷鏈、配送、集散、進出口、電商、論壇、會展爲一體的全產業鏈大型專業水果市場,今年的目標交易額爲600億元。

最近連續漲停板的浙農股份,是全國最大的農資綜合服務商,而它是浙江省興合(集團)總公司的子公司——背後也是供銷社。

在供銷社系統社企分開、股份制改革中,1992年,浙江省供銷社增掛“浙江省興合(集團)總公司”牌子,實行一社兩體運作。

所以,雖然聽上去有“年代感”,但“供銷社”依然活躍在當下,並與時俱進地融入到了廣闊的市場中。

現在,農合聯平臺的力量已經滲透到鄉村振興的各個領域。

除了技術、信貸、購銷等“三位一體”的服務之外,多地推出了特色服務,比如,“低價值可利用物兜底回收計劃”“農家小喫振興計劃”,而且還開出“供富大篷車”到偏遠山區,送農資、送技術、代購生活用品和生活物資,併購銷山區羣衆生產的農副產品,在省內外支持結對幫扶。

這些事,正是“兜底”的事。

市場不是萬能的,農產品的滯銷問題,農業全產業鏈的服務問題……在能見度更低的流通末梢,正是供銷社應該加大作爲的所在。

供銷社,一直在江湖裏。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