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冕服


一、汉服的形制特征

汉服是系统完整的服饰体系。按照功能划分,汉服可以基本分为两类礼服和常服。礼服是在祭祖、大典等国事时所穿着的服饰。常服是日常生活中所穿着的服饰。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其形制有所改变,但是纵观汉服的演变史,我们可以发现汉服的形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衣下裳制,衣裳分体,上身为衣、襦、半臂等下身为裳,即裙、裤。商代以前的服饰以这种形制为主。另一种是衣裳连属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为上衣下裳合为一体,即“深衣”。袍服就是在后一种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上两种形制构成了“汉服”发展的两条主线。但总的来说,汉服的形制特征主要为交领右衽宽衣大袖,隐扣系带,线条柔美流动,给人以飘逸洒脱的感觉。

(1)交领右衽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即“左”和“右”不仅体现出方位的不同,同时也暗示着古代社会中的尊卑等级意识,可分为“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尊左卑右”的情形主要体现在古代人乘车的位置、军队的编制、住房朝向、官职封号、物品的放置、宫室、陵墓、宗庙等的设置上,而服饰衣襟左、右衽同居住之地、官制、出身、符契等皆属于“尊右卑左”之列。

一般地说,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多采用“右衽”。衽就是衣襟,采用“左压右”式,在腋下右侧系带固定,所以称作“右衽”。由于衣领与衣襟直接相连,左侧的衣襟在上,压住右侧的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叉便形成了交叉领口的领型,谓之“交领”。“交领右衽”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服饰的象征。如《汉书.终军传》“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骠骑抗旌,昆邪右衽”,颜师古注曰:“右衽从中国化也。”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先秦朝服:玄端


当然,汉服的领型除了“交领”以外,还有“直领”和“盘领”。“直领”即领子从胸前互相平行着垂直下来而在胸前用带子系住,或是直接敞开。这种直领的服饰一般搭配在交领汉服外面穿着,如罩衫、半臂、背子等。盘领即盘状的圆领,右衽在右侧肩部用系带系住,在汉朝和唐朝的官服中常被采用,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款式,在常服中也比较多见。

(2)袖宽且长

《释名·释衣服篇》曰:“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汉服的衣袖通常有两种“窄袖”和“大袖”,也称小袖和宽袖。礼服多为大袖,便服和常服多为小袖。其中“大袖”为汉服袖制的代表,宽而长的大袖同样是汉服的魅力所在。汉服的袖子也称“袂”,“联袂成阴”就形象地描绘出了汉服衣袖的宽大特征,这在整个世界民族的服装史中也是少见的。这种宽大衣袖的汉服具有遮阳、透气、散热的优点和闲淡安逸、潇洒灵动、大气华贵的风度,因此既可被用来作为礼服,也可以作为庶民的日常着装。

就袖子的长度来说,它可以使穿着者在垂手时不露出手。例如汉服中礼服的典型服式——深衣就对袖子的长度有着特别的规定,即要求能够“回肘”。也就是说,袖子的长度应当是整个手臂的一倍半,从而能够在穿着者的手臂伸直时从指尖反折至肘部。用来从事舞蹈表演的服饰袖子还要更长一些,称为“水袖”,“长袖善舞”就生动地描述了舞者在舞蹈时衣袖像水一样流畅优美的动态。在现在的传统戏服中,水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汉服婚礼


“袖宽且长”是汉服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汉服都具备这一特征,汉服袖型中的窄袖和短袖也比较多见,劳动人民所穿的服装和军队将领士兵所穿的战服一般就是小袖和短袖。这是因为小袖和短袖的收口紧小,保暖性能比较好,而且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汉服的袖型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中也有变化,如汉唐时期汉服以大袖为主,宋明时期则以小袖为主。

(3)隐扣与系带

汉服靠“隐扣”得以固定。“隐扣”也被称作“无扣”。与现代服饰不同,汉服很少用扣子,即便到后来出现扣子,也基本上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那么汉服是如何使衣服得以固定的?汉服的固定要借助于带子,通过在带子上打结的方式系住。同时,腰间还有大带。一件汉服的带子通常有两对,一般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带子打结相系。汉服的带子不仅固定汉服的作用,而且有装饰性,从而使汉服更加美观。

(4)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裳》:“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汉服上衣下裳的款式虽多,并有礼服、常服之分,但主要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衣裳连属”的深衣制,为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在腰部相连,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其中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身、背子等,上至君主百官下到庶民都可穿着,属于常服。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汉式礼仪祈福大典


第二类是上衣与下裳相分离,这类服式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在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时所穿着的礼服。值得提出的是,“襦裙”这种服制也属于此类,但是它一般用于常服。“襦”即短衣,为上身所穿的服式,包括上襦、短袄、短衫、半臂等“裙”就是下“裳”,为下身所穿的服式,包括裙、裤、围裳、蔽膝等。此外,华夏民族的服饰自古以来就有贵衣轻裳的传统,衣的颜色要纯正,而裳的要求则不必这么严格,可以杂色相间,《礼记·玉藻》中的“衣正色,裳间色”就是一个证明。

二、汉服的审美意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屈子在《涉江》诗里所表达的爱慕之意。汉服令高洁脱俗、倾慕香草美人的屈原一见倾心,足见其魅力之大。“罗衣何飘摇,轻据随风还”“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在这些诗句里对汉服美妙衣冠的描述可谓俯拾皆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1)汉服之美

汉服外在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其形态美上。汉服的形态之美凝结着汉族在历史上形成的集体无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反映,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念。几千年来,汉族的文化始终保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延续性,这使得汉服的形态特征在历史的演进中得以传承的同时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是以透过汉服的外在形态能够发现其中深藏着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长风盈袖、衣带翩然、峨冠博带是汉服最鲜明的形态特征。《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汉服效法天地自然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是合一的,这最终也决定了汉服的形态特征。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着汉服祭祀屈原


汉服的形态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人的仪态之美。“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汉服形制的宽大令它有一种飘逸之感,尤其是玄端,更是把汉服的衣带飘举之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能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与实际穿戴功能的满足,也是对人的情操的陶冶,怡乐性情。

同时,汉服外在的审美特征也表现在其色彩纹饰之美上。自周以来,随着汉服形制的确立,服饰上的纹饰色彩也有了明确的界定。比如玄端的玄中透红、黄中带赤,塑造出一种深沉肃穆之美。汉服中的纹饰也花色繁多、种类多样,一般都带有很强的抽象色彩,代表如二方连续图案。这种图案并非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在抽象之中包蕴着内容、观念、想象、感受,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汉服在剪裁方式上不同于西方式的立体、精确裁量方式,而是进行平面剪裁。平面剪裁的方式使汉服显得轻盈飘逸而不沉重,穿着起来也更加宽松舒适,足能适应人体的各种动作而充分展现出无限自由的美感。这种褒衣博带式的审美形制特征在瞬间呈现出来的种种变幻姿态使本为平面的空间上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多维层次和立体空间,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加以形容并不过分—动静之际,尽现宽博气象,坐卧之间,尽现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同时,汉服在设计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形成汉服意境之美的重要元素。所谓“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古老观念,是指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藉刹那抓永恒,使我们只在梦中或出神的瞬间瞥见的遥远的宇宙变成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举深衣为例,《礼记》对深衣的象征涵义记载道“深衣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下裳十二幅以应十二个月”,预示着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同时汉服服饰的形制结构也无一不是根据天地阴阳来设计的。上衣下裳的配合方式既是对天地之道的法效,又是对人与天地之道相合的暗示。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着汉服祭祀


汉服的纹样作为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是生活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民族艺术的精华。它并未因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阐释而带有浓厚的说教气息,相反却是艺术与载道功能相结合,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通过象征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使它真正成为富有价值感和艺术感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汉服纹饰历经千百年其生命力依然不衰的原因所在。

(2)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服的形制就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体体现。举例来说,汉服中的深衣便完美地体现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深衣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一分为二,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份。人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同样,冕服在形制上对数字、色彩的运用也能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本源的宇宙意识。冕服十二旒、十二文章的设计皆与天时相呼应。因此,透过汉服外在的形制特征与单纯的象征意义,足以得见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怀。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黑人穿汉服祭祀屈原


阴阳五行之说产生于先秦,并在战国以后迅速流行、广为传播,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反映在中国人的色彩观上,就是青、赤、黄、白、黑“五色”,也称为“正色”。“五色”的观念同样也被广泛应用于服饰色彩的设计上,并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以至汉服服饰中的色彩仅仅依凭视觉而能清晰加以辨别的就有数十种之多,如在“五色”的基础上又有了绛紫、墨绿、褐、棕、灰、深红、朱红等诸多颜色,从而构成了体现汉服审美意蕴的要素之一。

每当新王朝成立伊始,皇帝总往往会更改服饰颜色,如《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而以与本朝所尚之德相对应,其中以黄为贵。因为按照阴阳五行,青、白、朱、玄四色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服饰之取黄,既显示出色彩的鲜亮纯净,也与中国人奉黄土为正统的心理相一致,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代表大地之德而象征着法坤,从而暗示着顺应天命。除了“五色”外,“间色”(五色之外的颜色)也起到了丰富汉服的服饰色彩构成的效果,它与“五色”一起塑造了汉服之美,共同营构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老外穿汉服写竹简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服制特征还体现了礼制的精神。“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形制特征与华夏民族的礼仪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礼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于服饰的制度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姻、丧葬、祭祀、宴飨、朝见、聘问、会盟、节日等各种典礼均有对服饰礼仪的严格要求,正所谓:“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祭祀天地祖先被称为“吉礼”,帝王在祭祀时的着装,即冕服,即以青黑色的上衣与赤黄色的下裳相搭配,从而象征天地的颜色;丧葬礼仪是凶礼中的重要一项,由于在丧礼中没有贵贱之分,故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都必须着丧服;邦国之间的外交往来、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的相见礼、子朝父母等都称作宾礼,一般以公服作为礼服。此外又有嘉礼,包括饮食、婚礼、即位改元等。嘉礼中的服饰以冠礼的礼仪服饰最为典型。冠礼就是男子的成年礼,它是一个人由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人的标志。

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

外国人穿汉服念《孝经》


汉服还体现出了“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汉服外在的式样、色彩的运用、图案的组合以及配饰与整个衣冠的搭配无一不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汉服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就式样而言,汉服的结构独特,整体轮廓呈修长的流线形,并随着人的举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故显得极为含蓄自然而富有流水行云之韵,可以说美至极但不妖娆;同时服装与身体之间也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既不紧贴着肌肤,也不游离于身体之外。因此,身穿汉服会感觉舒适自然,没有束缚感。汉服的色彩、图案与佩饰无一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它们与汉服的外在式样一起构成了传达华夏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真正取得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文质彬彬”的效果,从而彰显出了汉服以“自然”为最高追求的“中和”之美。

参考文献:《《中国服饰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诗经》、《《中国先秦服饰艺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