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王曹丕。曹丕登基建立大魏,并都洛阳,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后世对于曹丕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和影视作品,曹丕通常都被刻画成玩弄权术、沉郁狠毒的角色,而曹植的一首《七步诗》更是将曹丕推入心胸狭隘的深渊。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些典型的个人情绪色彩,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曹丕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文化存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其上有长兄曹昂。曹昂大曹丕十岁有余,为人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深得曹操之心。曹丕一直十分敬重喜爱这位兄长,哪怕在他登基称帝后也时常认为帝位本应是曹昂的。曹丕天资聪颖,少时便广学博览,六岁会射箭、八岁会骑马,十岁便随曹操征战南北。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丕、曹昂二人随父出征,曹昂为救父亲曹操而战死宛城,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此事令曹操一直心怀芥蒂,对曹丕的态度不若往日。曹昂死后,作为嫡长子的曹丕成为名正言顺的接班人,然而曹操却迟迟未决定封他为世子。

当时,曹操十分偏爱幼子曹冲,不仅数次在群臣面前夸耀曹冲,还曾表达过让曹冲继嗣之意。然而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时便病重去世,这也让曹操十分痛苦,甚至隐隐有将曹冲之死迁怒于曹丕之意。曹冲死后,唯一能与曹丕竞争的便只有弟弟曹植。相比较曹丕的沉郁性格,曹植的坦率更受到曹操的喜爱。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植的一篇《登台赋》更是让曹操对他寄予厚望。不过由于曹植行事太过任性,甚至在曹操外出期间全然无视法令,此后便逐渐失去父亲的宠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终于成为魏王世子。

三年后,曹操病逝洛阳,远在邺城的曹丕星夜兼程赶回洛阳接任魏王。自小混迹于乱世的曹丕本就将天下一统视为己任,接任父亲之位之后更是将完成复兴国力和统一天下作为其剩余人生的唯一目标。初任魏王,曹丕为了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首先是严禁宦官干政为官,其次是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早期“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确实缓和了曹丕和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这也为他称帝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曹丕称帝后还吸取了汉朝宦官外戚干政乱权的教训,不仅削夺藩王兵权和治权,而且严禁后族之人担任要职。虽然曹丕的政策确实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但宗亲权力的削弱和士族地位的提高也后期外臣夺权埋下了诱因。

曹丕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大业,不但平定了青、徐二州的割据势力,而且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魏国版图得以巩固和扩大。为了复兴国力,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与此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除此之外,曹丕十分重视文教礼乐,大兴儒学。曹丕的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得到复兴。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留下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曹叡便病重而亡,时年四十岁,在位仅七年。曹丕的去世看似很突然,实则是长年累月的结果。曹丕十分勤政,朝廷内外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但是他的性格比起其父曹操却更加沉郁多疑,三次伐吴失败让他变得更加阴沉暴躁。直到黄初六年,曹丕在伐吴期间感染风寒,旧伤复发,最终不治而亡。曹丕去世后,魏国逐步走向强大,成为最有希望的统一缔造者,这将由曹叡来完成,而不幸的,也将由曹叡来终结。

参考文献:

《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