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除了會寫聊齋狐仙,還寫了什麼詩過元宵?

春節期間,由香港影星成龍主演的電影《神探蒲松齡》在全國上映,給人們展示了蒲松齡屢破奇案、懲惡揚善的另一面。蒲松齡(1640—1715),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作爲清代著名的小說家,其詩歌也寫得很有味道,尤其是他的元宵詩寫出了當時的時代風貌和心路歷程,爲今天研究那時的元宵習俗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蒲松齡除了會寫聊齋狐仙,還寫了什麼詩過元宵?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八月,兩次參加鄉試未中的蒲松齡,爲了謀生,應同鄉朋友、時任江蘇寶應知縣孫蕙的聘請,做了寶應縣衙的幕僚。到第二年秋辭職返回家鄉,這一年的時間,蒲松齡都是在南方度過的,當年的元宵節,孫蕙邀請他一起暢遊了煙花之地揚州,在那裏受到了孫惠的盛情款待,這個元宵節讓蒲松齡過得幾近紙醉金迷、花天酒地。於是蒲松齡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元宵酒闌作》的元宵詩:

元宵擊節泛流霞,潦倒漁陽起自撾。

甲第笙歌連夜月,旗亭燈火散天花。

雪籬深處人人酒,爆竹聲中客喚茶。

酣醉惟聞簫鼓亂,卻忘身是在天涯。

身在異鄉,面對火樹銀花的元宵佳節,美酒笙歌,此情此景,蒲松齡無限感慨,暫時忘卻了求取功名無果的煩惱,一個落魄的秀才,置身歡樂的節日中,一杯解千愁,這種心境在詩中表達的十分清楚。

蒲松齡除了會寫聊齋狐仙,還寫了什麼詩過元宵?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的元宵節,此時已經66歲的蒲松齡,抱憾終生終未能實現中第步入仕途的願望,早已心靜如水,但是他已精心編著完成自己的狐鬼小說集《聊齋志異》,總算有了一些成就。閒暇之餘,他和子侄一起也有許多快樂的時光。這年元宵節,蒲松齡與族兄、子侄兒孫一起登上了他家鄉的黌山。黌山位於淄川古城東北十里處,是一座孤山,海拔高度爲309.94米,該山歷史悠久,遺蹟衆多。因此蒲松齡登上此山感慨頗多,就寫了兩首五言絕句《上元與族兄亮、侄淳及兒孫篪、笏、筠輩登黌山》:

美景與良辰,賞心苦不早。

登臨失佳時,歲歲益衰老。

筋力喜未衰,聊共山頭坐。

曩歲同遊人,今已弱一個。

從詩中可以看出,蒲松齡與兄弟子侄在元宵節這天登黌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登上家鄉這座孤山,又恰逢元宵佳節,看着身邊的後代環繞,蒲松齡自然無限感慨,他在慨嘆歲月的倥傯,回首一生的追求,難免有點恓惶與悲傷。

蒲松齡除了會寫聊齋狐仙,還寫了什麼詩過元宵?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蒲松齡再次寫下《上元》的元宵詩,因爲當時天氣不佳,蒲松齡未能在這個元宵節外出賞景。蒲松齡時年73歲,此時,已經撤館回鄉,再也不做私塾老師了,賦閒在家,安度晚年。此詩正是寫出了當時的心情。

春日初長未解凌,寒風如削月方升。

太平村舍家家酒,樂歲絃歌戶戶燈。

投老全無同調侶,閉門合似在家僧。

少年清興逢佳節, 徹曙歡呼我亦曾。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情景。暮年的詩人還是被歡樂的節日氣氛所感染,回想起自己曾經的每逢佳節、歡聲笑語、通宵達旦的青春少年時代,更反襯出眼下孤寂淒涼的晚景,進一步影射了他對塵世的不滿和生不逢時而無可奈何的心情。整首詩起承轉合,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堪爲精品。

蒲松齡除了會寫聊齋狐仙,還寫了什麼詩過元宵?

過了三天的正月十八,蒲松齡又寫了一首《十八日與諸孫出遊,欲補上元之缺,大風苦寒而返》的元宵詩:

家家兒女過橋頭,

雲過橋頭百病瘳。

方欲偷閒學年少,

又教風伯阻清遊。

儘管這天的天氣也不是很好,遇到了大風寒冷,無功而返,但是蒲松齡還是把自己看到的元宵節情景記錄下來。詩中的“百病瘳”是指元宵節中傳統的習俗“走百病”。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各地的習俗不同,我國傳統習俗中有“走百病”一說。走百病,又稱溜百病、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她們結伴而行,往往走牆邊走郊外走橋頭,目的是祛病除災。這種風俗在明清時尤爲盛行。

蒲松齡這首詩告訴人們彼時山東的元宵節也有“過橋頭”“走百病”的習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