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憲宗九年二月,蒙哥汗起三路大軍,攻伐南宋,志在統一南北。不想自己親率的部隊在四川釣魚城遭到宋朝軍民的頑強抵抗,而蒙哥本人竟命喪於此。此後,忽必烈接過兄長的大旗,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滅亡南宋,結束了南北分裂,開啓了蒙古人統治華夏的數十載歷史。但事實上,忽必烈的上位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由於蒙哥汗事先並未對汗位的繼承作出安排,黃金家族各派之間展開了殘酷的鬥爭。那麼,忽必烈究竟是憑何脫穎而出,掌握並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呢?

01

回顧忽必烈的前半生,我們會發現他競爭汗位的優勢並不明顯。

元定宗貴由汗去世後,歷經一番角逐,蒙哥如願以償登上汗位。作爲親弟弟,忽必烈被兄長蒙哥委以經略漠南的重任。但忽必烈在攻城拔寨的同時,也將大量的能臣勇將聚集到自己身邊,以至於中原只知有忽必烈,而不知有蒙哥,這逐漸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滿。他以調查漠南財務問題爲由,試圖整一整忽必烈手下的能人,卻收效甚微。即便如此,忽必烈的坐大也確實威脅到了許多漠北的蒙古王公,他們日後成爲了忽必烈不可小覷的一支敵對力量。

想要扳倒忽必烈,自然不能一盤散沙、各自爲戰,這些蒙古王公找到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阿里不哥。作爲拖雷的第七個兒子,他與忽必烈雖是同母所生,但人生經歷和觀點卻頗爲不同:忽必烈常年征戰在外,阿里不哥則以監國的身份坐鎮和林;忽必烈重用中原漢人,阿里不哥則極力反對漢化。加上根據蒙古幼子守竈的傳統,阿里不哥具有汗位的優先繼承權,因此,不僅漠北王公,就連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也向阿里不哥遞去了橄欖枝。相比之下,支持忽必烈的,只有遠在西亞的伊爾汗國。

儘管如此,笑到最後的,依然是忽必烈。

02

忽必烈獲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蒙哥去世的翌年,爲了彰顯自己地位的合法性,阿里不哥急不可耐地在和林稱汗。北面是敵對的蒙古騎兵,南面是宋朝的關隘守軍,面對着夾擊的局面,忽必烈從容而迅速地展開應對之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詔立十路宣慰司,命其造戰襖、裘衣、帽子各以萬計,人馬甲及鐵裝具萬副;燕京、西京和北京三路宣撫司運米十萬石,以備軍需。亳州的張柔、濟南張宏等七萬戶,率領部衆立即北上……大量士兵、糧秣和軍資正源源不斷地運往忽必烈的大本營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西北)。

蒙哥發動全面戰爭時,將軍隊分爲四部分:自己率一路自西向東由四川攻宋;忽必烈率一路從北向南由湖北攻宋;兀良合臺率一路拿下了大理,隨後由北向南攻宋;還有一部分由旭烈兀率領遠征西亞。因此,阿里不哥監國的留守軍隊實際上非常少。那些支持他的漠北王公雖然人數衆多,但都是些兵微將寡的小人物。察合臺、欽察等汗國雖然表示聲援,卻也不可能從千萬裏外開動主力大軍參戰。可見,阿里不哥登上這個汗位,頗有些打腫臉充胖子的意味。

03

個人能力方面,忽必烈也具有更大的優勢。

阿里不哥居守漠北,看家護院,從未參與過真正的戰鬥,且爲人優柔寡斷,對於迫在眉睫的戰事,也缺乏明確的計劃。而忽必烈往年曾孤軍深入,征服大理;此後又領軍渡江攻打南宋的鄂州。崢嶸歲月,歷練了他的軍事才能,也讓他收攏了諸如姚樞、劉秉忠這樣的漢人儒士。在他們的籌謀運作下,忽必烈立即停止對南宋的攻略,撤兵北返;同時調兵遣將,並將未來的主戰場放在漠北,如此不僅能摧毀阿里不哥的基地,又能減少戰爭對中原的破壞。一通猛如虎的操作,搞得阿里不哥眼花繚亂。

兄弟倆初戰的日子很快就到來了,爲了鼓舞士氣,忽必烈御駕親征,並在漠北巴昔乞地區將敵軍一舉擊潰。阿里不哥自知不是對手,急忙派去使者請求與兄長和解。忽必烈倒也寬容,率部回了開平。但雙方心裏都明白,這場戰爭不殺個你死我活,是不會結束的。

04

一個優秀的統帥,不僅要具有大局觀,還須知人善任。縱然帳下良才濟濟卻不能用,命運又怎會對他青眼相加呢?

除了在漠北和燕京作戰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便是秦隴地區。如果阿里不哥能夠佔據秦隴,就可以將漠北和巴蜀連成一線,屆時蒙哥汗遺留在四川的軍隊也能爲己所用,對忽必烈構成多面包圍。爲了爭取此處的控制權,阿里不哥派出了行尚書省官劉太平和霍懷魯。此二人雖先一步抵達了京兆府(即長安所在的雍州),卻因往年的胡作非爲而甚是不得民心。忽必烈則派去了廉希憲等三名能吏,他們不僅熟悉秦、蜀兩地的軍政要務,在當地官員中也是威信甚高,各個都能獨當一面。到了京兆後,他們果斷出手,捕殺劉太平等人,閃電般接管了川蜀蒙古軍團。忽必烈聞之盛讚其“古名將也,臨機制變,不遺朕憂”。控制了秦隴,等於斬斷了阿里不哥的右臂。

相比於用人眼光非常精準的忽必烈,阿里不哥的一番神操作卻是自廢武功。

阿魯忽,察合臺之孫,多年跟隨阿里不哥,被視作心腹。戰爭開始後,他奉命去阿姆河以北的中亞地區徵集糧草軍需,並沿河佈防,防止伊爾汗國發兵援助忽必烈。但阿里不哥未曾想到,阿魯忽的真實目的,是藉着此次汗位之爭,擴張自己的地盤。在中亞徵集了無數的軍隊、財富和糧食後,眼紅的阿魯忽囚禁了阿里不哥遣來押運的使者,吞併了這些財物,宣告了對主子的背叛。阿魯忽的背叛瞬間點燃了阿里不哥的怒火,這不僅意味着自己西線的補給遭到切斷,也大大打擊了漠北汗庭的威望。他不顧與忽必烈劍拔弩張的態勢,出兵攻打阿魯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忽必烈當然不會放過這一良機,輕鬆地攻佔了漠北汗庭和林。從這一刻起,勝利的天平已經不可避免地向忽必烈傾斜了。

中統三年冬,西征阿魯忽的阿里不哥駐營伊犁河,氣惱的他肆行殺掠,令當地殘破不堪、餓殍載道,軍心也渙散到了極點。阿里不哥無奈,只得向忽必烈請降。元初大儒郝經在評論這次汗位之爭時曾言:“(阿里不哥)以次則幼,以事則逆,以衆則寡,以地則偏,兵食不足,素無人望。”可見忽必烈表面上雖然兩面受敵,實則卻佔盡天時地利,並最大限度地消解了敵人的優勢,最終成功上位。

忽必烈兄弟之間的戰爭,實際上也是蒙古漢化派和守舊派之間的對決。戰爭雖落下帷幕,昔日疆域廣袤的蒙古帝國卻無可避免地走向分裂。欽察、窩闊臺等不願服從忽必烈統治的汗國紛紛獨立,而在世祖的努力下,元王朝也開始了從馬背帝國向中原政權的轉化。只不過,兄弟宗室之間的鬩牆流血彷彿一個黑暗的詛咒,在未來的歲月裏一直纏繞在大都的宮殿之中。赤裸裸的陰謀和殺戮,將成爲這個外族王朝獨特的註解。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琴劍霜月 製作:喫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