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上一篇講述了魏武侯時期,魏與趙三戰三合,三晉聯盟最終破裂,公元前376年,三家滅晉,之後魏趙繼續大戰,公元前372年,“趙伐衛取都鄙七十三。魏敗趙藺(山西離石)。”(《史記六國年表》),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繼位,公元前370年爲魏惠王元年(一般老國君去世那一年算爲老國君的最後一年,下一年爲新國君元年),魏國發生了君位爭奪戰。

一、魏惠王即位,三晉大戰

前370年,《史記》記載:“元年,子營與公中緩爭爲太子。……‘今魏瑩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韓趙敗魏於濁澤(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西二十五里,一名涿澤),圍魏君。兩國不和,引兵退。”《古本竹書輯證》記載:“元年,鄴師(梁惠成王)敗邯鄲師於平陽(戰國趙地,在河北臨漳縣西)。七月,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葵(在今河南博愛縣西北),而惠成王伐趙,圍濁澤。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山西省長治市所轄的一個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自古有"古韓要地"、"三晉通衢"之稱)。元年,晝晦。”

我們從上述史料可以總結當年之事過程如下。魏惠王即位之後,其弟公子緩跑到邯鄲聯合趙國要奪取君位,被鄴師(魏惠王當時應該在鄴)打敗於平陽。趙國又派公孫欣入韓說服韓國一同出兵,韓趙聯軍打敗鄴師於葵,魏惠王一路向西敗退到都城安邑附近的濁澤,被韓趙聯軍包圍在了濁澤。韓趙兩國由於觀點不和而撤軍,魏惠王於是逃過一劫,保住了君位。同一年,原來被魏國控制的晉君,現在被韓趙控制,遷到了現在的山西屯留。同年,發生了日食。

紅色箭頭爲魏惠王軍,黑色箭頭爲公仲緩、韓軍隊

魏惠王在度過危機之後,隨即清除公子緩餘黨,並對韓、趙開戰。前369年,《史記》:“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王錯出奔韓。(史記魏世家載:今魏瑩得【失】王錯,挾上黨,固【倍】半國也。)”《古本竹書輯證》:“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錯出奔韓也。”我們從王錯出奔韓這件事能看出來,王錯應爲公子緩之黨,其所在地當爲上黨地區,而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緩當是封於上黨地,現在公子緩被殺、王錯奔韓,所以以後上黨爲韓國控制。實際上上黨一分爲二,南上黨爲韓,北上黨爲趙。魏惠王在清除了國內的叛黨後,打敗韓於馬陵(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打敗趙於懷(魏地,河南武陟西南)。

王錯奔韓、韓趙魏大戰

二、齊魏大戰,趙偷襲齊,韓趁機佔魏地

前368年,《史記魏世家》:“三年,齊敗我觀(山東省菏澤縣西北一百七十五里)。”《史記趙世家》:“(趙)“伐齊於甄(今山東甄城縣)。伐齊至長城。”《古本竹書輯證》:“三年,惠王命秦子向爲藍(今河北遷安)君。鄭城邢丘(邢丘,古邑名,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在今河南溫縣東)。

我們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在魏惠王三年,齊國與魏國在觀地發生大戰,可能上一年三晉之間剛大戰完,魏國被齊國在觀地打敗,同時韓國搶奪了魏國邢丘,趙國乘齊魏大戰之機奪取了齊國的甄地,並伐齊至長城。但這時已經不能說是趙國在幫魏國了,因爲三晉同盟已經破裂,同時以前合作是要打齊國哪個地方,都是合起來與齊在一個地方作戰,可參看筆者文章。這裏還有一個事要注意,就是“惠王命秦子向爲藍君”,現在主流的觀點是秦子向爲秦國公子,但封爲藍田君。但這裏有一個疑問,魏國的國君怎麼能在秦國國都的家門口封秦國公子爲君?再說,當時秦國也沒有記載封秦公子子向爲藍田君,在秦國是沒有記載的。秦君爲嬴姓,秦子向可能爲秦姓,而藍也不一定是藍田。類比後來商鞅被秦封到商地,人們稱之爲商君。秦子向很有可能是一個姓秦的人,而不是姓嬴的人被封到藍地,被稱之爲藍君。筆者細查歷史資料,秦姓來源如下:周公旦爲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的裔孫有食採於秦邑(今河南範縣舊城)者,其後人有以邑爲姓者,稱秦氏,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爲伯禽的後裔所開啓的秦姓爲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爲魯國秦氏後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而戰國時範縣爲魏國之地,秦子向有可能是魏國之臣,可能有功勞,被封於藍地。後來中山國有個著名的相叫藍諸君,公元前323年,中山聽從公孫衍“五國相王”之議,欲與魏、趙、韓、燕等稱王,他聽從張登謀劃,遣登使燕、趙,說服二國支持中山爲王,燕、趙果允中山之請,許其稱王。藍諸君而封地在藍(今河北遷安),以此推斷,由於魏惠王時中山國還是魏國控制之下的國家(詳看筆者文章《鮮虞族復中山國》),魏惠王有可能把秦子向封於中山國的藍地。我們看戰國前期,魏國稱霸百多年,尤其魏惠王四面開戰而不落下風,與魏國佔有中山國當有很大關係,魏國首先要滅趙國可能也是因爲魏與中山已對趙國形成包圍之勢。同樣這也是趙國從魏武侯時與魏激烈爲敵的原因之一。這一年魏國封秦子向爲藍君,有可能也是出於要對趙作戰的原因。

齊魏大戰於觀,趙擊齊於甄,韓城邢丘,魏封秦子向於藍

前367年,史書沒有記載魏國之戰爭,記載了一次自然現象:《古本竹書輯證》四年,河水赤於龍門(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黃河岸邊)三日。

三、齊趙大戰,韓魏和解與秦戰於洛陰

前366年,《史記趙世家》:“趙成侯九年,與齊戰阿下(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東北阿城鎮)。”《史記魏世家》:“魏惠王五年,與韓會宅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南,魏邑)。城武堵(又稱武城,在今陝西華縣東)。爲秦所敗於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戰事接上一年,魏被齊打敗於觀,而趙乘魏齊大戰,取甄、擊齊至長城。所以齊國於這一年,集中兵力與趙作戰,與趙戰阿下。而魏與韓和解,和解的原因是因爲西面有了來自於秦國的威脅。秦國在魏武侯之世,由於秦獻公對魏武侯的承諾(參看筆者上篇文章),終魏武侯之世不對魏作戰。現在魏武侯已逝,秦國經過秦獻公的改革,也已國力強大起來,三晉又連年內戰,所以秦開始對魏開戰。洛陰之戰,韓魏聯軍敗下陣來。當然,這不能說魏國弱於秦國,從整體國力看。魏國比秦國還是要強大很多的。

四、魏趙大戰,魏遷都大梁

前365年《史記魏世家》:“魏惠王六年,伐取宋儀臺(《莊子·馬蹄篇》:‘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在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市西南)”。《史記趙世家》:“趙成侯十年,攻衛,取甄。”《古本竹書輯證》:“魏惠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於大梁。”

上一年,魏與秦戰,趙與齊戰。這一年,前365年,魏又於北方取宋飛地“儀臺”,當是離中山國很近的一塊宋國飛地。這相當於斷趙國通往北方之路。而趙伐衛,取甄,可能看出甄地在366年趙從齊爭搶過來以後,又爲魏國支持下的衛所得,這一年,趙又把甄搶過來。而魏趙矛盾圍繞衛激化的結果就是:魏國爲了自身的安全,離鄴遷都至大梁(開封),國爲鄴離邯鄲太近且處於韓趙包圍之下,而大梁周圍之地較大,也沒被韓趙包圍。安邑也由於上一年魏被秦打敗於洛陰,也不太安全,於是魏國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至儀邑(今開封市城內外西北一帶,春秋時期稱儀邑,處在衛國南部邊境),改稱大梁。魏惠王爲了開發這塊新都城之地,也爲了發展魏國的經濟,廢棄國家控制的逢澤,讓百姓利用,施惠於民。這是魏惠王第一次遷居於此,實際上沒有完全的遷都於此,所以有了後來九年、三十一年的另外兩次遷都。因爲安邑作爲東方重鎮,不能放棄,鄴也已經營多年,與趙對抗、搶奪地盤,控制中山,鄴地也非常重要。而大梁又剛開發,只是臨時性的都城。

五、秦魏石門之戰

前364年:《史記》:七年,秦章嶠與晉戰石門(今陝西三原縣堯門山),斬首六萬,天子賀。《古本竹書輯證》:七年,雨碧於郢(今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楚紀南故城)。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楚國地震。

秦將章嶠率軍攻魏,大破魏軍於石門(今陝西三原縣堯門山),斬首六萬餘級。是爲戰國時秦對東方各國的第一次大勝。周顯王爲此向秦祝賀,賞賜秦獻公“伯”的稱號。周王可能受欺於三晉太久,尤其韓國欺周。

六、魏趙大戰

前363年,《古本竹書輯證》:“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在今河北肥鄉東北)、肥(趙邑,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雨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梁惠成八年(前363年),雨[骨]於赤髀,後國飢兵疫。”

魏與秦在上一年大戰之後,又與趙在這一年大戰,魏國國力不支,國飢兵疫,以至於下一年,同時與三國戰,險敗於秦。

七、魏國以一敵三的少梁之戰

公元前362年,,《史記》:“九年,伐敗韓於澮。與秦戰少梁,虜我將公孫痤,取龐。秦獻公卒,子孝公立。魏敗韓、趙於澮。大雨三月。”《古本竹書輯證》:“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晉取泫氏。王會鄭釐侯於巫沙。”《古本竹書輯證》:“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公元前362年,魏國與秦國爆發了著名的少梁之戰。這一戰雖秦軍勝,但戰後,秦獻公死,秦軍死傷非常大,相反魏國國力並沒有多大損傷,秦國求和,退出河西,魏國依然是霸主,各國從這一戰看出了魏國強於秦的實力,秦國大損之下,沒有國家敢與魏爭鋒,魏國在以後近十年之內很少有大戰,直至前354年打響滅趙之戰。這一年魏在澮水(源出山西翼城縣東,西流經曲沃、侯馬市注入汾河)附近打敗韓國和趙國聯軍。同年,由於魏國在西方安邑損耗太大,再次搬到大梁,魏惠王爲了開發這塊新都城之地,也爲了發展魏國的經濟,廢棄國家控制的逢澤,讓百姓利用,施惠於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