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四軍入魯的部隊迅即從淮南、淮北、蘇中、江南調集, 由於當時要步行長途跋涉, 還要越過敵、頑封鎖線, 於10月下旬陸續趕赴魯南, 連同山東第八師, 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 (山東第四師因調至膠濟鐵路西段作戰, 故未列入) , 轄第一縱隊 (3個旅, 司令員葉飛, 政治委員賴傳珠) 、第二縱隊 (3個旅, 司令員羅炳輝, 政治委員趙啓民) 、第七師 (3個旅, 師長譚希林, 政治委員曾希聖) 和第八師 (3個團, 師長兼政治委員王麓水) , 共7萬餘人, 1946年1月7日改稱山東野戰軍, 陳毅兼司令員, 黎玉任政治委員, 宋時輪任參謀長, 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期間, 山東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較量的重要地區之一, 解放區遭到嚴重破壞, 兵員、經費、喫飯都很喫緊, 但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領導人, 仍以大局爲重, 發揚革命風格, 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要求, 儘可能地支持友鄰地區和兄弟部隊, 以求共同戰勝困難, 去奪取勝利。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時, 山東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最大的戰略區之一。它控制了除濟南、青島等少數大城市以外的廣大地區, 擁有2400萬人口和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轄5個行政主任公署、22個專員公署和127個民主縣政府;山東八路軍發展到27萬人, 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奪取全國勝利的重要力量。

山東軍民爲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


筆者與山東有很深的歷史情結。我的家鄉江蘇省贛榆縣是山東八路軍於1941年春解放的, 與山東省莒南縣相鄰, 抗日戰爭年代屬山東抗日根據地。我又是山東臨沂師範學院前身的濱海中學培養的, 1945年1月調到八路軍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任繕寫員而開始軍事生涯, 後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任職, 見證了60多年前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首長指揮華東部隊轉戰山東、挺進中原、攻克濟南、決戰淮海、進軍江南的壯觀場面, 目睹了山東民兵和支前民工隨軍轉戰、迎來新中國誕生的動人情景。近30年來, 我從事中共黨史、軍史研究, 從中又接觸到更多的史料, 當年戰爭烽火的情景時常在腦海中湧動。

山東軍民全力支持開闢東北解放區

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 山東軍民對東三省人民飽受日軍鐵蹄的苦難深表同情, 當得知要開闢東北解放區時, 山東軍民全力支持, 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熱情。

(一) 儘可能多地派部隊進軍東北

1945年8月上旬, 抗日戰爭發生急劇變化, 蘇聯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蘇軍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烈進攻, 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接連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僞軍展開大反攻作戰, 其中8月11日發出的第12號命令指出:“原東北軍萬毅所部, 由山東、河北現地, 向遼寧進發。”1膠東區黨委根據山東分局指示, 派呂其恩、鄒大鵬率1個連帶着電臺, 渡海到遼東半島進行戰略偵察。他們到那裏後積極展開活動, 發現蘇軍當時只佔領大、中城市, 廣大鄉村和中、小城鎮均未佔領。呂、鄒所獲情況, 由山東軍區於8月下旬轉報中央2。8月29日, 中共中央發出迅速派部隊和幹部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 要求山東派幹部和部隊如能從海路進入東北三省活動, 則越快越好。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在莒南縣大店召見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長萬毅, 傳達中央指示精神, 確定以濱海支隊爲基礎, 再由魯中軍區調1個團, 組成東北挺進縱隊, 萬毅任司令員, 周赤萍任政治委員, 轄2個支隊, 3500餘人。萬毅所部於9月2日由濱海地區出發, 24日從膠東渡海, 25日踏上東北大地。這是山東軍區派出的第一批到達東北的部隊。

9月11日, 中共中央電示山東分局:“爲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以前的時機, 迅速發展我之力量, 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 中央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 分散經海路進入東北活動, 並派蕭華前去統一指揮。”3蕭華率山東軍區機關幹部和部隊1000餘人, 於9月下旬由膠東渡海挺進東北。9月15日, 中共中央發出指示:“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的堅決的爭取東北, 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力量。”要求華北、華中應派遣100個團的幹部迅速到東北, 其中山東30個團4。山東軍區迅速調集和組織30個架子團6000多名幹部很快趕赴東北。

9月19日, 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 確定了“向北發展, 向南防禦”和發展東北、鞏固華北、堅持華中的戰略方針, 調整了戰略部署。其中明確:羅榮桓率山東分局、軍區機關大部及山東軍區主力, 開赴東北;華中局移山東, 與山東分局合併組成華東局;新四軍軍部移山東, 新四軍軍長、華中局副書記陳毅和新四軍政治委員、華中局書記饒漱石均到山東, 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工作。山東軍區遵照中央指示, 迅速調集山東解放軍8個主力師中的6個師, 即第一、第二、第三、第五 (欠第十三團) 、第六、第七師和警備第三旅、渤海新編師、兩個海防支隊, 約6萬人, 分批開赴東北。其中, 位於濱海軍區的第一師, 由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率領, 共7500人, 經冀東於11月21日進至錦州以西地區;第二師7500人, 由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率領, 乘船於10月30日在大連莊河登陸, 11月上旬到達瀋陽以西地區。位於魯中軍區的第三師和警備第三旅共1萬餘人, 由魯中軍區政治委員羅舜初率領, 於11月中旬渡過渤海, 12月初到達遼陽、鞍山地區。位於膠東軍區的第五、第六師1萬餘人, 由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率領, 從海路於10月24日抵達營口地區。位於渤海軍區的第七師和新編師1.3萬餘人, 由司令員楊國夫和副政治委員劉其人率領, 走陸路經冀東於10月下旬至11月初先後到達山海關、古北口地區。羅榮桓在同陳毅交接工作後, 率山東分局、軍區機關大部和教導團、特務團等4000餘人, 於10月24日離開臨沂, 11月5日從黃縣龍口渡海赴東北。此外, 山東軍區還調去20個基幹團和大批幹部, 他們都成爲東北部隊發展壯大的骨幹, 共9萬餘人。其中主力6萬餘人, 佔當時各戰略區調往東北的11萬部隊中的一大半。

當時山東調往東北的部隊, 除整師、整旅、整團者外, 臨時調去成連、成營的地方武裝未計算在內。據時任濱北軍分區政治委員的劉西元告訴筆者:他接到要他去東北的電報, 可未講帶部隊, 當他到膠東要渡海前, 才知道他到東北後要獨立開闢地區, 就由膠東軍區臨時就近給他派了1個營隨行, 他就靠這個營打開了遼東通化地區的局面, 那個營很快發展成爲獨立師, 編爲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的1個師 (後改爲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的1個師) 。這說明山東各級領導對派部隊開闢東北解放區的熱情是非常高的。

(二) 阻滯國民黨軍沿津浦鐵路進兵東北

1945年10月上旬, 蔣介石趁津浦鐵路尚能通行之機, 令國民黨軍在沿途日軍掩護下, 由徐州向濟南進發。其中由東北軍改編的第十二軍霍守義部於10月11日到達濟南, 由僞軍改編的第五路軍吳化文部主力進至滕縣一帶, 第十九集團軍陳大慶部進至臨城 (今薛城) 一帶。10月12日, 陳毅、羅榮桓、黎玉等接到中央軍委電示:“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 就是截斷津浦路, 阻止頑軍北上, 併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一部或大部。爲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力量, 佈置于徐州以北、濟南以南適當位置, 控制鐵路一段, 創造戰場, 以便打擊北上頑軍。”要求將魯中、魯南等地主力集中, 加上新四軍北上的兩個旅, 組成一強大野戰軍擔負此任務5。鑑於破擊鐵路作戰緊急, 陳毅、黎玉於10月15日率野戰指揮部趕赴魯南前線, 指揮山東軍區部隊於10月18日先行打響。魯中軍區第四師和已確定調赴東北尚未開動的第三師, 攻佔大汶口及附近地區, 向南擴展攻勢;魯南軍區第八師攻克鄒縣城和附近車站、據點, 殲日軍400餘人、僞軍800餘人, 破壞鐵路數十公里。渤海軍區部隊破擊了濟南至德州段鐵路, 使已到濟南、準備趕赴東北的頑軍第十二軍無法再沿津浦鐵路北運。膠東軍區部隊破壞了膠濟鐵路東段, 對沿鐵路西犯的頑軍實施反擊, 殲其800餘人。

10月19日, 中共中央致電羅榮桓即轉陳毅、黎玉並告華中局:“陳、黎組織津浦戰役, 是一件關係全局的大事。望陳、黎精心計劃, 組織一支至少3萬5千至4萬人的野戰軍, 在徐州、濟南間適當地區佔領鐵路一段並向南北擴大佔領區……打一個開始的好勝仗。”610月22日, 中央軍委致電新四軍並告羅榮桓、陳毅、黎玉, 通報陳、黎指揮部隊在魯南鄒縣、大汶口等地破擊鐵路的情況後, 要求“必須集中強大的野戰軍, 山東、華中各須有一個至少3萬5千至4萬人的野戰軍”, “山東、華中均須以連續戰鬥各殲滅4萬至5萬頑軍爲目標”, “山東、華中兩地只應該各有一個主要作戰方向”7。10月24日, 中共中央在致陳毅、黎玉並告華中局電中指出:“華中部隊大調動之後, 可能影響人心動盪。又華中可能爲蔣介石最先向我進攻之地……故必須首先在華中組織一個強大的野戰軍。”8中央和軍委連續電令, 既指明瞭山東和華中組建野戰軍的重要性、緊迫性, 又明確了任務和要求。

新四軍入魯的部隊迅即從淮南、淮北、蘇中、江南調集, 由於當時要步行長途跋涉, 還要越過敵、頑封鎖線, 於10月下旬陸續趕赴魯南, 連同山東第八師, 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 (山東第四師因調至膠濟鐵路西段作戰, 故未列入) , 轄第一縱隊 (3個旅, 司令員葉飛, 政治委員賴傳珠) 、第二縱隊 (3個旅, 司令員羅炳輝, 政治委員趙啓民) 、第七師 (3個旅, 師長譚希林, 政治委員曾希聖) 和第八師 (3個團, 師長兼政治委員王麓水) , 共7萬餘人, 1946年1月7日改稱山東野戰軍, 陳毅兼司令員, 黎玉任政治委員, 宋時輪任參謀長, 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於11月10日組成, 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 共4萬餘人, 粟裕任司令員, 譚震林任政治委員。

新四軍自淮南、淮北北上的第二縱隊第五、第九旅, 由羅炳輝率領於10月下旬最早趕到魯南前線。11月3日, 在陳毅、黎玉指揮下, 第二縱隊第五、第九旅和第八師在滕縣以北的界河, 伏擊北進的吳化文部, 殲其4000餘人, 俘軍長於懷安以下官佐數百人, 爲爭取吳化文部, 戰後將於懷安等在教育後釋放。界河伏擊戰後, 第五旅繼續猛攻南界河, 將吳化文部1個團和土頑1300餘人殲滅。打下界河後, 滕縣至兗州間100多公里的鐵路線被新四軍、八路軍部隊控制, 截斷鐵路的任務初步完成。

11月11日, 中共中央致電陳毅、黎玉, 祝賀殲滅吳化文部的勝利, 同時指出:“爲準備戰勝 (敵人) 必然要來的大舉進攻, 除集中與整訓部隊外, 必須創造更廣闊的戰場, 向南北擴展鐵路線的佔領區, 拔除臨、滕、鄒、兗地區的據點, ……將創造戰場的任務當作戰略任務。”9根據中央指示, 津浦前線野戰軍在界河伏擊戰後稍事休整, 11月下旬南移, 對韓 (莊) 滕 (縣) 段和臨 (城) 棗 (莊) 線日僞據點和頑軍展開全面反擊, 11月25日戰鬥打響。第八師攻打臨城、滕縣間的交通聯絡點官橋, 殲頑第十九集團軍整編第二師師長康樂三以下2000餘人, 駐官橋、石磨莊兩車站的日軍300餘人被迫投降。第八師用在這次戰鬥中繳獲的山炮2門、機關炮1門, 以解放戰士和調集的骨幹組建炮兵連。第二縱隊第四旅攻打日僞在津浦鐵路線上的韓莊, 炸燬了韓莊南面的運河大鐵橋, 截斷了守敵的逃路, 使徐州頑軍無法增援, 殲僞軍1500餘人, 日軍100餘人繳械投降。第四旅佔領韓莊, 把住了山東的南大門。第五、第九和第十九旅在臨城外圍的作戰中殲日、僞、頑軍各一部。

攻克官橋後, 陳毅、黎玉佈置攻打滕縣, 由第八師負責攻城, 第二縱隊、七師負責對臨城監視和打援。駐滕縣守頑爲第十九集團軍前線指揮所和所屬暫編第一旅、保安第二師等6個團9000餘人, 工事堅固。12月12日夜, 第八師各團相繼攻佔東關、西關、北關。13日晚, 第八師師部令剛組建12天的炮兵連轟擊東門, 他們此時還沒有馬匹和鞍具, 還不會使用瞄準器材, 就借用老百姓的4輛牛車, 將2門山炮和彈藥拖到距東門200米的陣地上, 用炮膛瞄準, 連續發彈25發, 全部命中東門附近的炮樓和工事, 爲步兵突擊爆破掃清了障礙。擔任突擊的步兵利用炮火威力, 連續爆破, 炸開城門, 突入城內, 激戰至14日凌晨, 將城內守敵殲滅。第八師攻城時, 熟練運用步兵、炮兵、爆破三結合的動作, 深受陳毅的讚許。不幸的是, 第八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王麓水在作戰中犧牲。陳毅參加了追悼會。中共中央發來唁電, 稱王麓水“功在人民名在史”。王麓水犧牲後, 第八師由何以祥任師長, 丁秋生任政治委員。

1946年1月初, 國民黨當局鑑於沿津浦等4條鐵路進犯解放區的行動遭到沉重打擊, 遂調整部署, 於1月5日在國共雙方代表達成的《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 (簡稱“停戰協議”) 上簽字。1月10日, 蔣介石和毛澤東分別下達停戰令, 規定“停戰協議”於1月13日生效。然而國民黨當局爲搶奪有利陣地, 又令第五十一、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及第六路軍向魯南解放區進犯。在陳毅的統一指揮下, 山東、華中各部隊對進犯之頑軍展開猛烈反擊。魯南軍區部隊攻克了曲阜、寧陽二城;第一縱隊攻克兗州四關, 包圍了泰安城;第七師加緊了對臨城的包圍, 攻克了棗莊大部分據點;第二縱隊掃清了運河北岸的頑軍;第八師等部進逼臺兒莊。華中野戰軍在山東濱海軍區部隊配合下, 破擊了隴海鐵路東段, 使山東、華中解放區連成一片。

在反擊作戰中, 國民黨軍第六路軍總司令郝鵬舉率所部約2萬人舉行戰場起義。郝鵬舉起義後, 被編爲華中民主聯軍, 郝仍爲總司令, 移駐山東莒縣整訓。

1946年1月13日“停戰協議”生效, 反擊戰結束。至此, 歷時80多天的津浦前線阻擊戰結束, 殲國民黨軍2.8萬餘人, 受降日軍4000餘人, 控制鐵路320公里, 遲滯了國民黨軍的北進, 掩護了兄弟部隊向東北進軍, 保衛了山東解放區。

山東軍民爲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


(三) 爲進軍東北的部隊提供全力協助

當時進軍東北, 除山東部隊外, 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3.5萬人是由蘇北路過魯中、渤海, 經冀東進入東北的。山東軍民對進軍東北的部隊都是全力支援。一是對部隊開進沿途經過的公路、大路進行修復, 保證道路狀況良好。二是對過路部隊沿途開設兵站, 囤積糧草, 保證隨時供應。還備了部分冬裝, 補充缺乏冬裝的部隊。三是籌集船隻。膠東軍區成立海運指揮部, 許世友司令員任總指揮。動員了140只帆船和30多艘汽船, 分別停泊在蓬萊縣欒家口、黃縣龍口兩個渡口, 負責運送部隊渡海。四是確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由膠東到東北的海上運輸線, 對山東、華東地區至關重要, 是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與東北的唯一通道, 幹部、傷病員去大連, 大連製造的炮彈源源不斷運到華東地區都靠這條海上運輸線。膠東軍區還派部隊驅逐了內長山各島的僞軍, 保證了這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

山東軍民爲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

將更多的敵人消滅在山東

1946年6月底, 國民黨軍向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華東地區是其進攻的主要方向, 用於進攻華東解放區的正規軍約50萬人, 佔其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1/3。國民黨軍中的“五大主力”, 除新一軍、新六軍用於進攻東北解放區外, 其整編第十一、第七十四師和新五軍均用於進攻華東解放區。這表明華東部隊的作戰任務是相當艱鉅的。

山東軍民爲新中國誕生作出的貢獻


(一) 不斷發展壯大主力

要打敗國民黨軍的進犯, 關鍵是增強解放軍特別是野戰軍的力量。通過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 華東部隊迅速發展壯大。1947年1月, 華東地區新四軍、八路軍部隊統一列入人民解放軍序列,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編爲華東軍區, 轄魯南、魯中、膠東、渤海、蘇中、蘇北6個軍區和華東軍政大學、濱海軍分區等單位, 約30萬人。同時, 將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合編組成華東野戰軍, 人數由原來的13萬人增加到27萬人。其中, 將魯中軍區主力編爲第八縱隊, 將膠東軍區主力編爲第九縱隊, 將渤海軍區主力編爲第十縱隊, 將濱海、魯南的主力各一個師同原第八師編爲第三縱隊, 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不久, 又新增第十三、渤海、魯中南3個縱隊。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時, 華東野戰軍參戰的14個步兵縱隊, 其中第三、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和渤海、魯中南等7個縱隊是山東子弟兵部隊發展起來的。1949年2月, 華東野戰軍改編爲第三野戰軍, 人數增加爲58萬人, 編爲16個軍, 其中有8個軍是山東部隊發展起來的, 而此時華東軍區部隊爲42萬人。

山東主力部隊在1945年8月大反攻時, 整編爲8個師 (後又增加第九、第十、第十一師) 、12個警備旅, 後來發展迅速, 關鍵是華東局、區黨委、地委和各軍區、軍分區重視主力師、警備旅、基幹團、獨立團、營和縣大隊、區中隊的梯次建設, 地方武裝經過獨立團、基幹團的訓練和戰鬥鍛鍊, 一茬又一茬地升級爲野戰軍。以膠東軍區爲例, 第一茬主力爲第五、六師, 9月隨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調赴東北, 編爲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 (後改爲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 ;第一茬的第五、六師剛走不久, 第二茬的第五、六師很快由警備旅和各分區基幹團升級編成, 1947年1月隨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升級, 改編爲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 (後改爲三野第二十七軍) ;第二茬的第五、六師剛調出, 第三茬的第五、六師很快由警備旅和各分區基幹團升級編成, 同年8月由周志堅司令員、廖海光政治委員率領改編爲華野第十三縱隊 (後改爲三野第三十一軍) ;第三茬的第五、六師調出後, 第四茬的第五、六師於1948年由膠東軍區特務團和各分區獨立團升級編成, 成爲膠東軍區新的主力, 1949年1月改編爲三野第三十二軍, 由他們參加解放了青島和長山列島, 使山東全境解放。魯中軍區第三、四、九師等部, 以他們爲主力, 先後編爲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 (後改爲四野第四十軍) 和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 (後改爲三野第二十六軍) 、魯中南縱隊 (後與起義的國民黨軍吳化文部合編爲第三十五軍) 。渤海軍區第七、十一師, 以他們爲主力, 先後編爲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 (後改爲四野第四十三軍) 和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 (後改爲三野第二十八軍) 、渤海縱隊 (後與起義的國民黨軍張克俠部合編爲三野第三十三軍) 。濱海軍區的第一、二師和濱海支隊進軍東北後, 編爲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 (後改爲四野第三十八軍) , 留下兩個警備旅後合併改爲第九師, 編入華野第三縱隊。

(二) 將更多的敵人消滅在山東

1947年春, 解放戰爭全國戰局繼續以華東戰場爲中心展開, 作戰地區轉至山東境內。陳毅指揮華東野戰軍, 善於在大局下行動, 在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 在地方武裝配合下, 在山東人民的全力支持下, 同進犯的國民黨軍展開激烈較量, 爭取將更多的敵人吸引到、消滅在山東戰場, 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支援了友鄰戰場。

同年1月, 魯南國民黨軍進至距臨沂只有30公里的卞莊 (今蒼山) 、向城一線, 陳毅報經中央軍委批准, 集中主力27個團發起魯南戰役, 殲國民黨軍整編第二十六、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 共5.3萬餘人。這次戰役的勝利, 贏得半個月的間隙, 使山東、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在郯城地區合編爲華東野戰軍, 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粟裕任副司令員, 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 爲打運動戰、殲滅戰創造了條件。

同年2月初, 蔣介石下令調集30萬大軍, 以奪取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爲目標, 組織“魯南會戰”。其主要突擊集團自南面密集向臨沂推進, 陳毅、粟裕見在南線無戰機可尋, 而北線輔助突擊的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 至2月8日進至萊蕪、新泰一線, 就報經中央軍委批准, 以一部在南線佯裝主力擺出決戰架式, 主力於2月10日晚祕密北移, 夜行曉宿, 於20日對李仙洲集團發起全線攻擊, 23日將由萊蕪向北突圍的李仙洲集團2個軍7個師5.6萬人殲滅。這是運動戰殲敵的範例。

同年3月, 國民黨當局調集45萬大軍, 包括將從晉冀魯豫戰區的王敬久集團調來, 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陳毅、粟裕多次作出部署, 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西路兵團, 發起泰安戰役, 於26日殲滅國民黨軍第七十二師共2萬餘人, 意在調動敵人增援, 但未能實現。5月11日晚, 發現國民黨軍的“王牌”整編第七十四師位置突前, 立即改變在東面打第七軍和第四十八師的部署, 連夜調整改打整編第七十四師, 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決心, 用5個縱隊參加圍殲、4個縱隊打援, 於13日晚對進至孟良崮地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發起攻擊, 經3晝夜苦戰, 以1.2萬人傷亡的代價, 將整編第七十四師全部殲滅, 連同阻援斃傷敵6000餘人, 共殲國民黨軍3.8萬餘人。這對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對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戰績, 毛澤東曾經指出:“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 已表現自己爲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10這對華東部隊是很高的評價。

同年7月, 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將戰爭引向蔣管區。在華東,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 先是“分兵作戰”, 7月初以第一、四和第三、八、十等5個縱隊從魯中山區分別向魯南、魯西南外線出擊, 威脅國民黨軍徐州、兗州等後方基地, 蔣介石被迫下令從魯中山區抽調7個整編師回防, 使其在魯中山區擊敗華東野戰軍的計劃化爲泡影;同時, 留第二、六、七、九等4個縱隊在內線堅持, 他們在南麻、臨朐戰役中予國民黨軍主力整編第十一師和第八軍以沉重打擊, 殲其1.8萬餘人。

同年8月, 陳毅、粟裕率第六縱隊和特種兵縱隊主力赴魯西南, 與外線出擊、先期到達魯西南的5個縱隊會合, 正式組成外線兵團 (初稱西線兵團) , 在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後, 於9月26日向豫皖蘇地區實施戰略展開, 參與創建中原解放區, 破擊隴海、平漢、津浦鐵路, 縱橫馳騁消滅保安團隊, 迫敵調回15個旅的兵力應援。

與此同時, 留在山東內線的第二、七、九和新建的第十三等4個縱隊 (後又增加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 , 組建內線兵團 (初稱東線兵團, 1948年1月改稱山東兵團;此時第二縱隊調出, 赴蘇北與在那裏堅持敵後鬥爭的第十一、十二縱隊會合, 組成蘇北兵團) , 許世友任司令員, 譚震林兼政治委員。當時, 蔣介石爲迅速結束山東戰事, 以便轉兵於其他戰場, 便將6個多整編師共20個旅組成膠東兵團, 於9月1日出動, 妄圖將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和華東後方機關消滅在膠東半島的“牛角尖”。而膠東是山東解放區的後方之一, 華東後方機關多撤到了那裏。當時許世友、譚震林面對膠東的嚴重形勢, 組織地方武裝和民兵廣泛開展游擊戰, 村村阻擊, 處處佈雷, 配合主力殺傷敵人;組織主力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 抗擊進犯之敵, 消耗敵人, 掩護後方轉移, 多次打中小規模的殲滅戰。11月初, 得知整編第二十五、九師要調往中原戰場, 將這兩個師緊緊拖住一個月才由空運改由海運成行。隨後, 內線兵團鑑於膠東地區之敵轉爲防禦, 即加強攻勢, 攻克膠東腹地萊陽等城, 迫敵收縮於青島、煙臺、龍口等沿海孤立據點。至12月底, 持續4個月的膠東保衛戰結束, 內線兵團殲敵6.3萬餘人, 徹底打破了敵佔領膠東半島的企圖, 根本改變了山東戰場形勢, 有力地配合了外線兵團的作戰。

進到1948年, 山東兵團的戰略進攻勝利進行。3月, 攻克周村、張店、淄川等地, 殲敵整編第三十二師等部3.8萬餘人。4月, 攻克濰縣、昌樂等地, 殲敵整編第四十五師及土雜武裝4.6萬餘人。7月, 攻克兗州, 殲敵整編第十二師及保安團隊2.8萬餘人。至此, 山東除濟南、青島等少數據點外, 其餘地區均已解放。

1948年7月, 外線兵團在取得豫東戰役殲國民黨軍9萬餘人的勝利後, 轉到魯西南地區, 與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會師, 於9月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 揭開戰略決戰的序幕。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指揮攻城兵團激戰8晝夜, 以2.6萬人傷亡的代價, 取得殲國民黨軍10.4萬餘人的勝利, 解放山東省會濟南城, 使華東、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 爲華東野戰軍參加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戰役, 在魯蘇邊、魯皖邊、魯豫邊展開, 華東野戰軍殲國民黨軍44萬餘人。華野由山東部隊發展起來的7個縱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期間, 魯中、魯南、渤海軍區和濱海軍分區以武工隊、游擊隊、民兵爲骨幹, 開展了英勇不屈的游擊戰, 配合主力作戰, 消滅蔣軍和土雜武裝、還鄉團達數萬之多。僅膠東地區在膠東保衛戰期間, 就消滅蔣軍和土雜武裝1萬餘人。

解放戰爭期間, 華東部隊消滅國民黨軍245萬餘人, 其中在山東境內和周邊地區殲滅的達100多萬人。

(三) 全力支援前線

山東的全境解放, 是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的結果, 也是山東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前線的結果。當年代表華東局領導後方動員、組織和調度山東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的張雲逸、黎玉、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等, 領導山東黨政領導機關和全省人民, 認真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 在“全力支援前線, 一切爲了勝利”的口號鼓舞下, 從各方面全力支持解放軍, 爲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年那些在山東轉戰的老部隊, 特別是那些老戰士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一是將優秀的子弟送到部隊。解放戰爭年代的仗越打越大, 傷亡、減員在所難免, 兵員補充任務艱鉅。山東人民響應黨和政府發出的“到前線去, 到主力去”的號召, 把參軍視爲最光榮的行動, 湧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爭”的動人事例。解放戰爭期間, 山東發動4次大規模的參軍運動, 送出58.9萬餘名的優秀子弟參軍, 從而使華東野戰軍 (後第三野戰軍) 的人數愈打愈多, 愈打愈強。

二是抽調大批民工支援前線。解放戰爭開始不久, 山東省就設立了強有力的支前委員會, 建立了常備民工制, 有700萬人參加了支前行列。他們擔負了向前線運送糧食、彈藥、被服, 向後方運送傷員, 幫助機關和醫院搬家, 押送俘虜, 破路、修路等項工作。從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濟南解放的兩年多時間裏, 山東各地共出動民工約580餘萬人, 約合工日26480餘萬個, 即每人每次服務期約46天。按照華東局的要求, 各地區加強了對支前民工的組織領導。日照縣1948年7月組織的擔架團1700餘人, 共產黨員佔了30%。魯南平邑縣3512名常備民工中, 有村幹部490名, 佔民工數的13.9%。各擔架團、民工隊加強了政治工作, 激發他們的支前熱情。平邑縣“陳毅擔架隊”, 隨軍轉戰數千裏, 4500人中無一人掉隊, 始終保持光榮稱號。莒南縣隨軍擔架隊6000人, 經歷孟良崮、南麻、臨朐等重大戰役, 榮獲“鋼鐵擔運隊”的稱號, 服務期滿時, 全隊98%的幹部、隊員光榮立功, 有700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700多人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培養了大批幹部。這樣, 人民支援了戰爭, 戰爭又教育和鍛鍊了人民。經過戰爭考驗與隨軍軍事生活的鍛鍊, 民工們素質普遍提高, 民工隊成爲一所大學校。

當時山東青壯年多上了前線, 婦女們在後方也忙着做軍服、做軍鞋、碾米、磨面一類爲前線服務的事, 她們起早貪黑、爭先恐後地勝利完成任務。靠近前線地區, 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出工的頻率更高。沂水縣榮山區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共1281人, 出工竟達1504人次, 就是說一人要出工多次。因而老解放區和臨近前線地區在民工支前方面作出的貢獻就更大更多。

三是用大批糧食支援戰爭。大兵團作戰, 部隊高度集中, 加上民工, 糧食供應任務繁重。以濟南戰役爲例, 華東野戰軍參戰部隊爲42.5萬人, 民工51.4萬人, 每人每天以原糧2.5斤計, 每天約需原糧235萬斤, 加上馬料28萬斤, 每天約需263萬斤。爲保證作戰需要, 山東省政府調集原糧30597萬斤, 夠參戰部隊和民工近4個月喫用。在三年解放戰爭期間, 山東調出的糧食達8.5億斤之多。

當時運輸條件落後, 從渤海、膠東、魯中等地用扁擔挑、小車推、大車拉、毛驢馱等方法, 把糧食送到戰區是很不容易的。當時每輛小車按載300斤計算, 濟南戰役每天需用約263萬斤糧食, 就需8767輛小車運送, 數字相當驚人。而糧食是從解放區羣衆那裏徵收來的。渤海區1947年徵糧6億斤, 佔全區收成糧食總量的35%, 而當年解放區縮小, 每戶收成糧食的50%至70%都支援了前線。這表明, 山東解放區羣衆當時負擔很沉重, 他們爲勝利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對山東人民支援解放軍的情況, 時任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劉瑞龍在《偉大的歷史功績——回憶山東人民對解放戰爭的支援》一文中, 概括爲三個顯著特點:全力支前, 即動用了全部人力、物力、財力;全面支前, 即滿足解放軍的一切物質需要;全程支前, 即從解放戰爭開始到取得全國勝利。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是值得山東人民驕傲的。

支持友鄰地區和兄弟部隊

解放戰爭期間, 山東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較量的重要地區之一, 解放區遭到嚴重破壞, 兵員、經費、喫飯都很喫緊, 但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領導人, 仍以大局爲重, 發揚革命風格, 堅決貫徹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要求, 儘可能地支持友鄰地區和兄弟部隊, 以求共同戰勝困難, 去奪取勝利。這裏列舉幾個主要事例:

(一) 幫助西北野戰軍組建教導旅

1947年, 渤海軍區成立教導旅, 旅長爲張仲瀚, 政治委員是曾滌。骨幹是他們帶來從中原突圍出來的原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的幹部, 兵員由渤海調集地方武裝和動員的新兵組成, 配備了各種武器, 於當年12月離開渤海區, 編爲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師, 後進軍新疆。

(二) 幫助組建兩廣縱隊

1946年7月, 原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等部2500餘人北撤到山東煙臺, 進入山東解放區, 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 (後華東軍區) 領導。華東局和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人根據中共中央關於“保存華南骨幹, 提高幹部質量”的指示精神, 於當年10月對他們制定了培訓計劃, 1400多名排以上幹部進入在莒南縣大店的華東軍政大學學習, 班以下的戰士800多名編成東江縱隊教導團, 進行學習和訓練。1947年8月1日, 按照中央指示, 以東江縱隊學習畢業的幹部、戰士爲基礎, 補充廣東、廣西籍的解放戰士和渤海入伍的戰士, 在渤海區濱縣組成兩廣縱隊, 轄3個團和教導總隊, 共4800餘人, 曾生任司令員, 雷經天任政治委員, 歸華東野戰軍建制。他們參加了豫東、濟南、淮海等戰役。當時, 華東野戰軍領導機關對他們倍加關懷, 既讓他們得到鍛鍊, 又不讓受到過多傷害。1948年9月濟南戰役, 兩廣縱隊負責打長清, 野戰軍首長就將野司特務團、野政警衛營配屬兩廣縱隊, 對幫助取得攻克長清的勝利發揮了很好作用。1949年春, 兩廣縱隊改歸第四野戰軍建制, 進軍廣東。當時, 華野還安排兩廣縱隊的領導骨幹到野戰部隊帶職鍛鍊, 效果很好。原東江縱隊領導人之一的盧偉如, 在華野三縱當步兵團副團長鍛鍊收穫大, 當炮兵團長業績明顯, 後在炮兵的方向發展, 成爲我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 擔任過軍委炮兵副司令、廣州軍區副政委等職務。

(三) 協助豫皖蘇解放區建立政權、發展武裝

1947年冬, 華野外線兵團進入豫皖蘇地區後, 在消滅反動武裝、摧毀反動政權的同時, 抽調3000多名幹部, 在地方黨委領導下, 發動羣衆, 建立民主政權;還抽調2個師部、3個整團和4個團的全套幹部, 作爲發展武裝的骨幹。新建3個軍分區, 中共華野前委指定3個縱隊分別同他們建立聯繫, 規定第六縱隊聯繫第四軍分區, 第八縱隊聯繫第五軍分區, 第三縱隊聯繫第六軍分區, 幫助組建部隊, 供給武器, 派得力幹部參加相關地委、協助指導軍分區工作。對此, 各有關縱隊認真貫徹。第六縱隊調出第十六師政治委員宋文任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第八縱隊調出第二十四師師部及該師第七十一團全部、第七十二團第一營, 由副師長王建青率領組建第五軍分區, 王建青任司令員, 師部組建成軍分區機關, 第七十一團和七十二團第一營作爲該分區基幹武裝的骨幹力量;第三縱隊第七師師部調出, 幹部分散到豫皖蘇軍區各軍分區工作, 原第七師師長賀健任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旅長。這樣, 豫皖蘇軍區新建3個軍分區機構迅速健全, 骨幹力量得到加強, 地方武裝迅速發展, 對豫皖蘇解放區的鞏固和發展有積極意義。這幾個軍分區的基幹武裝, 被張國華司令員帶出編入第十八軍, 後進軍西藏。

(四) 給劉伯承、鄧小平部隊多方協助

劉、鄧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 (後稱中原野戰軍, 再後稱第二野戰軍) 在解放戰爭中貢獻大, 華東部隊領導人對劉、鄧和中野非常尊重, 在行動上積極支持。1947年華野“七月分兵”, 就是爲配合劉、鄧部隊南渡黃河而斷然實施的, 外線出擊的5個縱隊在魯西南處境艱難, 仍積極行動, 將整編第十一師和新五軍等強敵拖在身邊, 對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是最實際的支持。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 陳毅要求華野參加打黃維兵團的部隊繳獲的重武器全部留給中野, 各縱隊自覺執行。1949年8月, 華東軍區首長爲支持二野進軍大西南, 將後備兵團第三師撥歸二野, 還將特縱戰鬥力最強的炮兵第三團撥給二野, 以增強二野的炮兵火力。

(五) 山東成長的部隊在渡江作戰、解放寧滬浙閩的行動中大顯身手

在渡江作戰中, 三野第二十七軍七十九師二三五團——“濟南第一團”第一營三連五班所乘的船, 於1949年4月20日21時20分在荻港至歸縣之間的夏家湖附近登上南岸, 成爲百萬雄師的“渡江第一船”。第三十五軍在北面猛攻江北屏障江浦、浦鎮, 進一步動搖了國民黨當局江防的信心, 隨後在地下黨的配合下佔領了南京城, 使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垮臺。在追擊戰中, 第二十七、二十八軍猛打猛衝, 在浙江省吳江縣虹星橋封閉了合圍口, 使南京、鎮江、蕪湖等地的8萬逃敵在郎廣地區盡遭殲滅, 其中第三十三軍殲敵1.4萬餘人, 第三十一軍殲敵1.7萬餘人。在上海戰役中, 第二十六軍攻佔崑山、嘉定、江灣等地, 第二十七軍攻佔虹橋、徐家彙、龍華等地, 第二十八、三十三軍攻佔太倉、嘉定、吳淞等地, 第三十一軍攻佔浦東、斷敵海上退路等作戰中, 都有出色的表現。第二十二軍在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配合下, 乘坐風帆船, 一步一步地解放了浙江舟山羣島。在進軍福建、解放福州、樟州、廈門的作戰中, 第二十八、三十一軍打得非常出色, 創造了許多奇蹟。其中第九十二師二七四團一營二連在1949年10月16日成功登陸廈門後, 奉命趕往胡裏山炮臺堵截逃竄之敵, 王成斌連長深知時間就是勝利, 就尋捷徑直奔胡裏山炮臺, 在海灘上等待乘船逃跑的國民黨軍官兵和少量家眷, 都當了俘虜, 共6400餘人。這是王成斌當連長帶領全連從濟南戰役打到廈門抓俘虜最多的一次, 是他爲剛誕生半個月的新中國奉獻的最好禮物。

(六) 從山東解放區抽調南下的黨政幹部成爲建設新區的骨幹

按照黨中央的要求, 山東抽調出數萬名幹部, 參加江蘇、上海、浙江等地新區的接管, 從省到地市、縣、區各級幹部都很齊全。杭州剛解放, 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後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譚啓龍, 就帶領由山東抽調的南下幹部團1萬多名幹部到達杭州。這爲接管和建設浙江提供了組織保證。這些從老區南下的幹部, 同解放軍抽調的幹部和當地中共地下組織成員的結合, 爲各地革命秩序的建立、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軍四個榮獲著名英雄團隊稱號的均出自原山東部隊

在解放戰爭年代, 人民解放軍榮獲榮譽稱號的單位很多, 而在全軍最著名的4個英雄團均來自原山東發展起來的部隊。

(一) “塔山英雄團”。

1948年9月12日, 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後, 根據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關於以主力首先攻克錦州, 就地全殲國民黨軍的指示, 以主力猛攻錦州。蔣介石爲解錦州之危, 在葫蘆島一帶以11個正規師組成“東進兵團”, 救援錦州, 將主要突擊方向選在塔山。東野第四縱隊以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在塔山一線佈防阻擊, 第三十四團奉命扼守塔山堡等主要陣地。10月10日起, 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每天集中3個至5個師的兵力, 在飛機和軍艦炮火支援下, 向塔山輪番攻擊。第三十四團指戰員憑藉臨時構建的土木工事, 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同仇敵愾, 前仆後繼, 與國民黨軍展開反覆爭奪。工事被摧毀後又修復;前沿戰壕丟失後再奪回, 得而復失, 失而復得;子彈、手榴彈打光後, 用石頭還擊, 直至肉搏。經過6晝夜激戰, 第三十四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先後擊退國民黨軍數十次集團衝鋒, 守住了陣地。此戰, 東北野戰軍阻援部隊使“東進兵團”在塔山陣地前沿丟棄6000多具屍體和大批武裝, 於15日12時全線潰退。塔山阻擊戰的勝利, 對保障攻打錦州部隊的側後安全, 奪取錦州, 進而奪取遼瀋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戰後, 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領導機關授予第三十四團“塔山英雄團”的榮譽稱號。

(二) “濟南第一團”。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第九縱隊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在濟南戰役中, 在突破濟南外圍防線、外城永固門後, 於1948年9月23日晚向內城東南角實施突破。該處內城牆高14米, 有多層明碉暗堡永備工事, 攻擊正面護城河寬30米。團突擊隊在炮火掩護下越過護城河, 連續對內城實施爆破, 迅即登城。由於國民黨軍猛烈反擊, 登城雲梯4次被打斷, 登城受挫。該團指戰員百折不撓, 反覆架設雲梯, 前仆後繼, 浴血奮戰, 終於在24日晨2時突破城垣, 擊退守軍多次兇猛反撲, 又用700餘公斤炸藥將突破口左側城牆炸開6米寬的豁口, 使後續部隊得以源源不斷投入縱深, 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最後殲滅守軍。戰後, 中央軍委授予第七十三團爲“濟南第一團”的榮譽稱號。

(三) “濟南第二團”。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第十三縱隊第三十七師第一○九團在濟南戰役中, 在突破商埠、打進外城的連續作戰後, 於1948年9月23日晚對濟南內城的西南門進行攻擊, 連續爆破, 通過護城河, 排除層層障礙, 經4次以上突擊, 於24日拂曉登上城頭, 但突破口又被守軍重新佔領。突進去的兩個營與國民黨軍守軍激烈爭奪, 人員大部傷亡, 只有兩個連依託民房頑強地堅持戰鬥。攻城西集團再次組織攻擊, 在先入城的兩個連的接應下, 後續部隊終於陸續突入城內, 東西兩路突擊部隊勝利會師, 將守軍全部殲滅。戰後, 中央軍委授予第一○九團爲“濟南第二團”的榮譽稱號。

(四) “濰縣團”。

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濰縣戰役中, 第九縱隊第二十七師第七十九團於1948年4月23日晚向濰縣西城發起攻擊, 首先在北城垣打開缺口, 第八連的勇士將寫有“把勝利紅旗插在濰縣城上”11個大字的紅旗插上城牆, 迎風飄揚。該團5個連隊在紅旗的鼓舞和團參謀長丁亞的指揮下, 在城牆上與國民黨守軍展開激烈爭奪, 接連打退守軍十多次反撲, 子彈打光了, 就用石頭、鐵鍬、鐵鎬繼續戰鬥, 終於將守軍擊潰, 堅守住突破口。隨後, 他們配合後續部隊攻克濰縣西城, 守軍大部被殲, 逃入濰縣東城的一部也悉數被殲。戰後, 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野戰軍授予第七十九團爲“濰縣團”的榮譽稱號。

作爲曾在山東轉戰的老戰士, 回顧60年前所親身經歷和眼見耳聞的山東軍民爲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那些動人情景, 感到欣慰和自豪。我完全相信, 具有優良革命傳統和勤勞、樸實、勇敢、剛毅性格的山東人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在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征程中, 會創造出更大更多的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