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堅持黨建引領、守正創新,“出版湘軍”用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在新時代圖書藍海,勇立潮頭。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無數出版人尤其是基層黨員出版人“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汗水結晶。他們初心不渝、使命勇擔,在開拓創新中激盪青春力量,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理想,用實幹苦幹將“出版湘軍”品牌擦拭得更加鋥亮,薪火相傳且歷久彌新。時值七一建黨節來臨,瀟湘晨報記者走近優秀基層黨支部、一線崗位青年黨員,瞭解新時代湖南年輕出版人的故事。

2019年高考成績剛剛公佈,“高考”“教育”再次成爲時下輿論熱詞。當大家都在關注考生成績時,陳文靜卻把目光聚焦在成績背後的教學變革。

奔跑15年,在教育事業裏書寫動人故事

2019年高考成績剛剛公佈,“學霸”“狀元”再次成爲時下輿論熱詞。當很多媒體聚焦“高分”考生時,陳文靜卻把目光聚焦在分數背後的教學變革。

奔跑15年,在教育事業裏書寫動人故事

爲更好地貼近學校、理解教育,陳文靜(右一)經常去學校聽課,與老師座談。

作爲湖南教育報刊集團《湖南教育》雜誌社的一名普通黨員記者,陳文靜從事教育新聞工作15年,她堅持公正、客觀的報道原則,一直耕耘在採訪一線,她不跟風、不浮躁,總會以其特有的視角,採寫出讀者滿意的作品。

7月1日,湖南教育報刊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陳文靜已經先後發表、編輯、策劃各類教育新聞作品千餘篇。多次獲得中國教育期刊優秀作品金獎;湖南教育新聞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湖南省好新聞二等獎;湖南教育改革30年專題報道一等獎等榮譽,其多篇教育類觀察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索引。

貼近一線,新聞纔會走心

陳文靜主要負責《湖南教育》雜誌“深度”欄目。這是湖南教育界出經驗、出典型的品牌欄目,也是大家公認最苦最累的活,幾年下來,“要脫一層皮”。每一篇深度報道,從選題到成稿,往往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在外地採訪一個星期更是家常便飯。十幾年間,陳文靜的腳印不僅遍及了三湘四水,也到達了遙遠的新疆。

2016年,教育援疆幹部陳書國從援疆到留疆,最後將青春和生命獻給了吐魯番。得知這一消息後,陳文靜立即和同事坐上了飛往新疆的飛機。四個多小時後,飛機降落在烏魯木齊,而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坐汽車還要3個小時。由於安全管制,一路上車子被攔下來好幾次進行例行檢查。3個小時的車程花了快6個小時纔到達。

一到目的地,陳文靜無心欣賞邊疆的風光,一頭扎進了工作:白天採訪,晚上思考,在吐魯番的五天時間,除了採訪,就是記錄和思考。一些採訪對象是維族人,語言不通,就錄音下來找人慢慢翻譯。採訪過程中,陳文靜被援疆老師們的故事深深感動。她發現,不僅僅是陳書國,其實每一位援疆老師的身上都有着不一樣的故事。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羣體。

陳文靜詳細記錄了每個人的故事。3天后,水土不服引發的身體不適讓陳文靜出現了高燒、咳嗽等症狀,連續兩天只能喝粥。儘管如此,她仍拒絕了大家“先休息幾天”的提議,堅持做完全部採訪,沒耽誤一天,又坐飛機回到了長沙。隨後,《用生命踐行諾言——記“最美援疆幹部”陳書國》、《湧動在吐魯番的“湖南力量”——湖南新一輪教育援疆記》兩篇報道先後刊發,廣受好評。

炒作高考狀元,無異於飲鴆止渴

15年的記者生涯,讓陳文靜練就了她的好眼力。她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捕捉那些不起眼的小切口,小人物和小事件,挖掘背後的時代意義。

作爲一名教育記者,陳文靜關注教育,瞭解教育,更憂心教育。看着每年高考季鋪天蓋地的狀元類新聞,陳文靜從不參與。她深知,炒作高考狀元雖然能博得眼球,但對教育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

一個好記者,不是一味地迎合讀者,而是要引導讀者。在一條常規消息中,陳文靜敏銳地捕捉到,桃源一中作爲一所縣級高中,卻有着驕人的高考成績:不僅清華北大上線人數不少,考上飛行員的學生也很多。按照慣例,這樣的稿子只能做常規處理,可陳文靜留了心。

在一次和校長燕立國的長談中,她捕捉到了桃源一中的“非常規”之處,她發現桃源一中竟然是自己苦苦尋找的發展素質教育的典型學校:這所學校一不加班加點,二不亂印資料,三不搞題海戰術;後進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談話優先、座位優先、輔導優先、作業批改優先”的四個優先權;學校從不挖生源和老師,還將錄取指標分配到各個鄉鎮……這不正是當前老百姓最期盼的學校嗎?陳文靜和同事經過深入採訪,寫出了《高考之上——桃源縣第一中學辦學育人寫真》。

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省教育廳的重視,經過調研,省教育廳對桃源一中的辦學經驗進行了進一步挖掘,並組織全國幾十家媒體進行了跟進報道。2019年5月5日,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學習推廣桃源一中辦學經驗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決定》的文件,認爲桃源一中是新時代發展素質教育的突出代表,要求各地各校結合實際學習經驗,爲新時代實現素質教育新跨越作出新貢獻。

用心服務讀者,這是記者編輯應盡的義務

作爲一名教育記者、教育編輯,陳文靜的朋友圈,除了極少數的家人和朋友,80%都是一線校長和一線教師。她認爲,盡力爲讀者排憂解難,服務好每一位讀者也是一名教育記者、編輯應盡的義務。

2008年,在一個教育論壇上,陳文靜注意到,一位名叫“天涯芳菲”的網友發佈了一條求助信息:桃源縣茶庵鋪小學大部分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困難,急需幫助。看着“天涯芳菲”用鏡頭記錄着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陳文靜心中五味雜陳。她很快聯繫上這位網友,通過了解,原來這位網友名叫李鬱芬,是桃源縣教育局一位退休幹部,也是《湖南教育》的一位忠實讀者……

一個下雨的週末,陳文靜和網友一道,坐了四個多小時車來到了桃源縣茶庵鎮小學,與大家一道給孩子們送去了慰問金和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爲了鼓勵孩子們,陳文靜給孩子們留言:“願每個人都奔着太陽,天天向上!”落款是她的網名“愛彌兒”。在學校,陳文靜還發現,孩子們最缺的是書籍和文體用品。她看在眼裏,回到長沙後又採購了30個書包、30副跳繩和10個足球,託網友“天涯芳菲”交給茶庵鋪的孩子們。

陳文靜說,這些微不足道的幫助可能並不算什麼,但是哪怕有一個孩子因此享受到了踢足球的樂趣,有一個孩子因此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爲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對於陳文靜來說,因爲熱愛,所以執着。非教育科班出身的她要做好一名教育記者,定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實習生林麗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