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在肩,政法網絡新媒體如何不負使命,不負時代?9月4日,中央政法委召開政法網絡新媒體建設工作會議,把握新時代傳播屬性指明政法新媒體工作戰力建設的根本憑依:

會議強調,堅持“內容爲王”,實現內容來源從單一自創向多元採集轉變。

一、政法領域從來不缺乏好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範立功集體時指出:“和平年代,公安隊伍是一支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隊伍。大家白加黑、五加二,沒有節假日、休息日,幾乎是時時在流血,天天有犧牲。”

2017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361人;2016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362人……英雄身後,是愛人的永遠的傷痛和親友無限的思念,更是無數我們不應忘記的英雄壯舉。讓各條政法戰線上的英雄事蹟爲全社會所知曉、所銘記,是政法網絡新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作爲政法網絡新媒體,還具有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如陳一新祕書長在政法宣傳輿論工作調研座談會上指出的:“政法領域最不缺的就是話題資源,揭開面紗即可引爆輿論。”無論大案要案,還是政策法規……都是公衆最感興趣的輿論話題。

政法網絡新媒體坐擁本領域工作素材資源“富礦”,當然要主動“近水樓臺先得月”。比如近期熱播的網絡劇《法醫秦明》,就把公衆心目中頗具“神祕色彩”的法醫工作搬上了熒幕。既實現了受衆範圍的最大化,又將法醫行業孜孜求證、一心還受害者清白的真實工作狀態展現在輿論場中心,實現了宣傳範圍和宣傳效益的“雙豐收”。

政法工作的頂層設計,一字一句都關乎社會公平正義,與人民福祉密切相連。以正在穩步推進的司法改革爲例,可以說是“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對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法領域改革發展的一點一滴,都可以也應該打造成爲政法網絡新媒體筆下的“好新聞”,成爲可供公衆享用的信息“良品”。對於政法網絡新媒體來說,如何挖掘利用好這些“富礦”是必須掌握的技能。經過這次會議,“坐擁寶山而不自知”的局面該徹底終結了。

二、政法網絡新媒體不能只盯着本領域的“一畝三分地”,更要着眼於黨和國家大局

政法網絡新媒體不能僅限於報道政法工作,更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要將報道目光聚焦於國際、國內大局的發展變化,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輿論的關注焦點。

要充分認識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時代大背景,深入體會世界正在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歷史的縱深感和時代的大局觀融爲新聞視野的天然座標系,打造格局寬廣、視野開闊的政法網絡新媒體。

三、政法網絡新媒體要實現內容由單一向多元轉變,避免“牆內開花牆外不香”

政法網絡新媒體要致力於打通公共輿論場,主動發掘全社會關心關注的新聞話題。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就要善於抓住和深耕社會熱點題材,滿足公衆對焦點信息的新聞需求;另一方面則要發現和聚攏一批正能量創作高手,培養和發掘更多像“法律讀庫”、“法醫秦明”這樣的正能量網紅大V,爲政法網絡新媒體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在新聞生產方式上,政法網絡新媒體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全社會共建政法網絡新媒體的“中央廚房”,構建面向受衆、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的政法網絡新媒體生產運營體系。牢牢掌握輿論引領的主動權,長領公共輿論場風氣之先。

要實現“內容爲王”,政法網絡新媒體既要有“內容定力”,也要有“內容魅力”。既要在專業姿態、思想含量上更上一層樓,也要吸引最大數量的受衆;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做好正面宣傳,將“有意義”的主題做得“有意思”,方爲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