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黛

閨蜜小關最近換了微信頭像,改成了一張全灰的圖片,看起來就不美好。

我問她,頭像是什麼意思。她說,代表了她的心情。

小關女兒四個月了,最近進入了厭奶期,總是不好好喫奶。她擔心得不得了,怕喫不好影響發育。

除了厭奶,小關最近有些感冒,傳染給了孩子。雖然不嚴重,但是時不時咳嗽,流鼻涕,也夠她心疼的。

最令人擔心的是寶寶的便祕。上次四天沒拉粑粑,去了醫院通便,這次兩天沒拉了,一家人又急壞了。這麼小的孩子,身上承受着那麼多痛苦,她又說不出來,得多難受啊。

我告訴她,孩子飲食精細,不能促進腸道蠕動,攢肚是正常的。老去醫院通便,容易產生依賴。

小關說,她也怕產生依賴,但是覺得孩子不拉不行,所以更加心煩。小關經常說着說着就哭了起來。

這樣的“小問題”,像一根一根的稻草,慢慢壓垮了小關的神經。

經歷過的媽媽都懂,這些對於別人來說的“小問題”,對於自己來說,就是全世界。

孩子的一點點不對勁,媽媽們都會浮想聯翩。想到孩子的發育問題,想到孩子的成長問題,甚至想到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UC大數據在2017年5月發佈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報告顯示,媽媽們的“十大焦慮因素”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小孩健康,小孩教育。

孩子的養育問題,成了媽媽的“頭號公敵”。

因爲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媽媽都難以讓自己靜下心來,生活中很難感到愉快和放鬆,對未來生活看不到希望。

如果你也這樣,那麼你可能也是一個焦慮的媽媽。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灑脫型媽媽,帶娃絲毫不矯情,孩子磕磕碰碰也不太當回事。

其實,曾經我也是一個焦慮的媽媽,像閨蜜小關一樣。

孩子一週歲左右的時候,她一直髮燒,拉肚子,夜哭。平常活蹦亂跳的小人少了生機,安靜地坐在爬行毯上,手裏拿着一個小玩具,弱弱的自己擺弄。

我看着又焦急又心疼,深深地自責,無時無刻不在回想自己哪裏做的不好,哪個環節失誤,導致了她生病。

因爲愧疚、焦急,難免對老公和其他家庭成員發火。

那段時光,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家裏什麼都不在正軌,一切都亂了,每一個人心裏也亂了。

有一天,我從鏡子旁邊走過,看到了自己憔悴的容顏,再看看一片狼藉的家,和一臉疲憊的家人,覺得無比挫敗。

後來,我用了很長時間反思。

生活原本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一切本可以更好,我也無需如此緊張。這個叫做家的地方,應該是溫馨的,不是支離破碎的。媽媽作爲家庭的中心人物,心理、言行牽動着家人的神經。

我們的焦慮總是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傳染給了家人。

焦慮程度越高的媽媽,越會引起幼兒和家庭成員的焦慮。媽媽焦慮導致煩躁、易怒,往往會把幼兒、家人當發泄口,採用辱罵、懲罰的交流方式。

羅洛·梅《焦慮的意義》中說:焦慮是人類的基本處境。

由於在懷孕、生產過程中遭受了種種難以想象的艱辛,以及血肉相連的生物屬性,媽媽對孩子往往會投入令人驚訝的關注和感情。焦慮的產生是生理、心理的雙重因素,不可避免。

既然焦慮不可避免,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正視焦慮,和焦慮和平共處。

微博有一則廣告視頻很火。

裏面有一對母子,孩子學鋼琴的時候,媽媽在旁邊很是焦急,還大聲呵斥他:你要這樣怎麼能學好啊。孩子聽後,傷心的跑開,一邊哭,一邊把樂譜書撕碎。

媽媽看到後,嘆了一口氣,然後去安慰哭得正傷心的孩子。

這個場景,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甚至是家常便飯。

媽媽的焦慮情緒轉化成憤怒,採取一些極端的教育方法。引起孩子傷心哭泣後,自己非常自責,又去安慰孩子。

這樣的舉動一次又一次,可能是因爲孩子沒好好喫飯,可能是因爲作業沒有寫好,可能是因爲調皮搗蛋。

家庭裏的氣氛不是溫馨寧靜,而是有些壓抑的一地雞毛。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其實真正能教育好孩子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舉動。就像視頻中的媽媽,後來她開始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靠着自己的成長帶領孩子成長。

她自己也學着練習鋼琴,用五彩的紙把樂譜做得很漂亮。下次練琴的時候,坐下和孩子一起練,不再是以站着的高姿態,指責孩子。

看着母子一起練琴的背影,我感覺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誰的附屬品,是誰的私有財產。

世界上沒有不生病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養育方式,讓孩子走上自己成長的路,纔是最好的。

媽媽也一起成長,和孩子共同上路,並肩前行。

有人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家長畫成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所以一筆都不能畫錯。

我說不是的,孩子更像一棵樹,家長只需給他土壤,給他以約束爲前提的自由,讓他茁壯成長。

家長和孩子也應該像舒婷的《致橡樹》中說的一樣——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把他當成獨立的個體,遵循他自己的成長軌跡。

雨露風霜未必是壞事,因爲誰也不能護誰一世周全。與其害怕將來他要承受社會的狂風暴雨,不如讓他從小就不生活在溫室裏。

誰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才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或堅毅,或柔軟,都是成長環境決定的。

何不讓孩子做一棵在風雨中傲然挺拔的大樹。

每當自己想和人傾訴的時候,總人有安慰你說:

“你所經歷的這些算什麼,更苦更累的我都沒有說過呢。”

“你所擔心的事90%都不會發生,你爲什麼總是要那麼杞人憂天?”

這些道理自己也都懂,但是卻沒有辦法停止自己內心波濤洶湧的焦灼感,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獨處,給自己放個假。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克戈尼格爾曾說過:獨處時,人處於沉默狀態,此時人的內心是平靜的,更容易接受積極情緒的影響,從而能有效分解煩惱,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孩子爸爸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幫助理解媽媽。固定時間給媽媽“放假”,讓她們有時間獨處、反思,疏解焦慮,獲得內心寧靜。

媽媽也應該學會放手,不要怕爸爸帶不好孩子,好爸爸大多數都是需要培養的。爸爸往往採用“散養”的教育方式,孩子能獲得更多的輕鬆感,走向自己的成長之路。

好的家庭,是夫妻雙方的共同修行,既需要各自的成長,也需要彼此的攙扶。

英國知名作家William Golding寫過這樣一段話:

無論你給一個女人什麼,你都會得到更多回報。

如果你給她一個精子,她會給你一個孩子。

如果你給她一個房子,她會給你一個家。

如果你給她一堆食材,她會給你一頓美餐。

如果你給她一個微笑,她會給你一整顆心。

她會使你給她的東西放大和倍增。

那如果你給她 她自己呢?

她好像忘了她自己。

很多媽媽都會犯這個毛病——忘了自己,忘了給自己寬容與溫暖。

女子本弱,爲母則強。經歷過懷孕、生產、養育的媽媽,本身已經很偉大,無需自責,無需焦慮。

媽媽學會跟自己和解,給自己一個擁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生而爲人母,你已經很偉大了。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懷孕、育兒必備,輕鬆記錄寶寶成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