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博士出身,不会带兵,却有一功绩无人能比。看到这样的标题,大家不免疑惑了,此人是谁?这事儿还得从白求恩说起。

白求恩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抗战时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到中国来支持抗战事业。这样一位医术高超的外国医生,在当时条件艰苦的根据地来说无疑是鲜有敌手的,可是有一件事却让白求恩意想不到,很感意外。

留洋博士出身,此少将不会带兵,却有一功绩无人能比

当时在来到冀中军区后,白求恩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八路军的医疗条件确实艰苦,医护人员也不很专业,可存在一个截然相反的情况。这里居然有不少技术过硬的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白求恩当时就纳闷上了,在聂荣臻的介绍下,他知道了一个人,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殷希彭。

殷希彭是河北安国县人,1955年的时候授衔少将。可是他的经历很特殊,1938年才参加八路军。这样的参军经历并不丰富,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也很少,为何殷希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起来他在战争年代的工作,还真不是多数将领能做的。

殷希彭小时候读书很刻苦,学习成绩自然是很好的。20岁的时候就考入了河北大学。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可不多,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可多数学生还是希望步入仕途做个一官半职。可是殷希彭不同,他认定了一个专业,那就是医学。

留洋博士出身,此少将不会带兵,却有一功绩无人能比

在医学院苦读了七年,殷希彭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得以留校任教。这在同期学生中可谓很风光的了,可殷希彭还有更牛的。一年后,他留学日本;三年后获得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也就是说,殷希彭是开国少将中真正的高材生,医学博士。

回国后,殷希彭就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抗战时期为了拉拢他这样有声望的社会人士,日伪汉奸也是想尽了办法,可是殷希彭不为所动。让人没想到的是,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一次出面,殷希彭就义不容辞加入到抗战队伍中来了。

在参军之前,殷希彭一个月300大洋的薪水。参军之后,他舍弃了优越生活,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虽然不会使枪,也不会打仗,可是他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声望为八路军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战争年代,殷希彭曾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务主任和校长,这所学校是在白求恩的建议下抽调专家成立的。殷希彭在这里做教务主任、校长长达六年,克服重重困难,自编教材,先后培养了一千多名医疗干部。

留洋博士出身,此少将不会带兵,却有一功绩无人能比

这些医疗干部毕业后,在战场医疗救护以及各根据地的卫生医疗部门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这些可不是靠战场冲锋就能解决的,而且因为殷希彭的关系,很多医学教授和医大学生都先后来到根据地,为抗战服务,这才有了开头让白求恩吃惊的一幕。

抗战胜利后,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有20多名日籍教师、医生、护士到合校后的学校工作。在医疗卫生部门救死扶伤、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同时,殷希彭也牺牲了许多,他的两个儿子在1943年先后牺牲在战场上。即使后来做了军区卫生部部长,他也没有给自己的女儿在考学上任何方便。建国后,他还一心扑在卫生医疗事业上,直到1974年被癌症夺去生命为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