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五里爲經穴名。首見《鍼灸甲乙經》,原名五里。《聖濟總錄》始名足五里。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爲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里。

【腧穴釋義】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氣血的作用範圍如五里之廣。本穴物質爲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溼及水溼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後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範圍如五里之廣,故名。五里名意與足五里同。

【取穴位置】

該穴位於人體的大腿內側,當氣衝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穴位解剖】

有內收長肌,內收短肌;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支和深支。

【功能主治】

功能:固化脾土,除溼降濁

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癧。陰囊溼疹,睾丸腫痛。 尿瀦留,遺尿。 股內側痛,少腹脹滿疼痛,倦怠,胸悶氣短。

【穴位配伍】

配血海、三陰交、風市,有養血祛風的作用,主治陰囊溼疹;

配氣海,太沖,有舒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腫痛;

配中極、陰陵泉,有清熱利溼的作用,主治尿瀦留;

配三陽絡穴、天井穴、歷兌、三間穴治嗜臥欲動搖。

【刺灸法】

直刺1~1.5寸,避開血管;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大腿前側面。應注意避開股動、靜脈;

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牀運用】

現代又常用足五里穴治療尿瀦留、遺尿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